<p class="ql-block">地方人都知道几百年来人们都爱称高林村为“读书村”、“高林读书人”。高林村始建于清代雍正年间 (1733年), 为海南科举时代唯一探花郎张岳崧的故里,享有“一方水土三代功名”的美誉。</p><p class="ql-block">高林村原为白狗枕村,吴氏成公康熙十九年(1680年)前后入村后,张氏戴琛公(1690-1717年)“公有志创业,由琼涉定置高林庄田山水,迄后子孙移居得吉扬名,皆公贻翼之功。”,其长子张宏笵“六岁(1712年)而孤,年十四摒挡家务,卜葬考妣,改葬祖考妣”;清代雍正年间 (1733年)“由坡上(村)率男(蹒跚学步长子基伟,1732年生)移居定安县高林村,皆得吉”。(《张氏族谱》第十卷)。</p><p class="ql-block">高林村资源禀赋独特,人文底蕴丰厚;不仅享有钟灵毓秀的自然风貌,尤为赓续中华文脉的悠远绵长。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张岳崧以一甲第三名进士及第,引得嘉庆皇帝惊呼“何地无才”;后辗转多地为官,直至二品大员。明清两代,张岳崧与丘浚、海瑞、王佐并誉为海南四大才子,并称“琼州四贤”为“海南四绝”中的“书绝”。状元天下福,探花天下才,张岳崧的成才之道、为官之道、为人之道为世人传颂。张岳崧次子张钟彦登进士、四子张钟琇秀中举人、其孙张熊祥亦中举人,是海南七对父子进士之一;张岳崧后人秉承先辈遗风,尚学重教,高林村几乎家家户户走出大学生,文风氤氲,代代人才辈出。仅清朝入村的五代117丁中就走出探花进士、举人4人,庠生秀才以上学而优则仕68人。清朝进士陈嵩庆为张岳崧题联:“人才科第占三头,花锦文章开四面”,横批为“海南第一家”。后起之秀马来西亚著名高林中医张梦瑶、张玉波;刘白承学生、中共定安县第一个党支部委员、副县长张新泰、中共中央特派员、琼海红色童子军、列宁公学创始人张泰天(郭沫若秘书)、澳大利亚海南社团总会主席、澳大利亚华人团体协会主席吴昌茂、马来西亚皇家雪兰莪高尔夫俱乐部总经理张思添等,还有恢复高考制度后高林村更是户户都出大学生,张岳崧教育基金会健康发展。</p><p class="ql-block">高林村近期初步统计有58户450多人,其中国外70余人,村里常年人口380多人,农户170余人,目前高林村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保护利用正处于完善与升级阶段,继续发挥村里23个庭院式四合院(香炉户)的庭院文化、庭院经济功能,及其公共设施和环境功能,创建康养旅居型、农家乐型、研学基地型以及科研论坛、会所型硬件配套,突出耕读传家、诗书门第;海南第一家、探花文化等主题文化。</p> <p class="ql-block">2010年12月13日,高林村被住建部、国家文物局联合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2年12月17日,国家住建部、文旅部、财政部将高林村等全国646个村落列入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8年12月,列入全国百村社会治理调查重大项目,助力国家乡村振兴战略;2019年7月28日,文旅部、国家发改委共同遴选并推出高林村等全国320个村庄为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020年11月20日,荣获中央文明办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同时高林村也是海南省三椰级乡村旅游点,拥有海南省社科普及示范基地、张岳崧廉政文化教育基地等十个基地、中心和会所。</p> <p class="ql-block">翰山公崇祀乡贤实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呈文及事实清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定安县儒学宋夏为恳请会详从祀乡贤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本年闰五月二十日,据合郡绅士吏部郎中云茂琦、刑部主事韩锦云、光禄寺署正丁国光、太常寺仆符其珍、加道衔云南永昌府知府李恒谦、候补知县陈桂珠、坐补清水县知县张绩、湖南长沙府通判冯政绾、惠州府教授杨廷冕、番禺县训导杜以宽、花县训导孔继勋、举人杨文熙、王乃谦、叶栖銮、拔贡生王春元、李梦庚、王廷傅,诰封五品王元魁、候补训导陈文选、河南县丞莫兆馨、户部主事王映斗、拔贡林毓瑞、岁贡莫昌宇、许文焕、廪生王映文、莫善钧、陈家杰、生员王佐、胡誉、里邻生员吴方杰、莫彦怡、亲族廪生张岳崇等联名公呈。</p><p class="ql-block">窃惟圣朝稽古右文,必先明道;型方训俗,首重兴贤。释菜循瞽宗之典,惟德是歆;明禋修祭法之文,有功则祀。盖称于乡而公评旣洽,斯扬于国而祀典宜崇。职等本郡有定安县已故前任湖北布政使张岳崧,学允儒宗,行为士表,谊笃伦常,孝友夙敦,至性功深,诚正操修,克绍先民。敦诗书而崇践履,砥行立名;蓄道德而能文章,经仁纬义。才蔚国华,列科甲之上选;渥承圣眷,俾中外以宣勤。叨从侍从之班,迭洊清华之职。衡才而尽获奇英,造士则振兴学校。散赈而民安鸿泽,防河则浪息蠵宫。谨正著司鹾之绩,弊去风清;明刑存弼教之心,政平讼理。江汉旬宣,茂经猷于徽省;士民感激,歌惠泽于棠荫。殚心国事,扬历无愧名臣;勤恤民艰,政事原于经术。旣而以忧去职,旋复因病辞官。造就群才,有道之门墙特盛;覃研六籍,康成之阃奥淹通。嘉言懿行,资坊表之乡邦;茂德清操,树仪型于名教。陶淑士林,以躬行为矩矱;博通纪载,本性道以折衷。济寒儒则屡分清俸,创善举则力赞捐输。崇仁让之规,闻风者景仰;化浇漓之俗,熏德者善良。文章而兼经济之长,循吏而备儒林之望。舆论攸归久矣。翘瞻山斗,众情钦慕,永当衿式典型。综稽德行,允洽乡评,缅溯音徽,宜昭祀典。为此,公吁申详,奏请入祀乡贤,以彰学行,合郡戴德。 </p><p class="ql-block">敝学查得,已故前任湖北布政使张岳崧天性肫挚,笃于孝友,乐善好施,勇于为义。居官勤慎廉明,悉心职事。考献征文,郡志赖以赞修;创捐宾兴,寒士藉以试费。生有益于郡乡,殁可传于后世。事实历历而可稽,堪膺乡贤以从祀。为此备造事实册八本,幷族邻绅士甘结八套,空白册八本,空白结八套。兹奉府宪爱委教谕夏时彦带印赴省送。本年乡试敝学钤记,未敢擅便,具文呈赴堂台察核,转详施行。须至牒呈者。</p><p class="ql-block">右呈</p><p class="ql-block">定安县正堂方</p><p class="ql-block">道光二十六年又五月某日 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琼州府定安县儒学为详请从祀乡贤事。遵将合郡绅士公呈已故前任湖北布政使张岳崧事实逐备造清册,申送施行。须至册者。</p><p class="ql-block">计 开</p><p class="ql-block">一、本员张岳崧,字子骏,一字澥山,号觉庵。系广东琼州定安县民籍。曾祖戴琛,祖宏范,父基伟,乾隆三十八年二月二十八日生。五十三年岁试,入定安县学,五十四年丁母艰。嘉庆六年辛酉科优贡生,甲子科中式本省乡试举人,十四年已巳恩科进士。殿试一甲第三名,授职编修。十八年丁父艰,服阕起复原官,充国史馆协修官。二十二年丁丑科充会试同考官。二十三年充文颕馆纂修官。恭纂钦定《明鉴》,因按语错误革职。道光元年蒙恩赏复原官。二年充武英殿纂修官。是年壬午科,充四川乡试正考官。试竣,奉旨简放陕甘学政。五年任满入都,充文渊阁校理,本衙门撰文。六年教习庶吉士。七年记名御史,八年升翰林院侍讲、日讲起居注官。十年京察一等,记名以道府用。十一年补授江苏常镇通海道,升授浙江盐运使司盐运使。十二年升浙江按察使司按察使。十三年升授大理寺少卿,旋升詹事府詹事,补授湖北布政使司布政使。三次护理巡抚。十九年丁继母艰,服阕因病请假。二十二年正月十八日卒,年七十岁。子六人,孙五人,并无现任为九卿官者。</p><p class="ql-block">二、本员天性肫挚,笃于孝友。年十七,母周氏寝疾,苦臂痛,侍医药,昼夜按摩,凡数月手尽胝。居丧以哀毁致瘵,服药百剂始愈。家赤贫,以授徒养父,先意承志,得其欢心。及侍疾,衣不解带者数旬。居丧哀毁尽礼,远近会葬者皆泣下。生平遇忌日,未尝不欷歔垂涕。事继母克尽孝道。及丧时,本员年近七旬,犹周历山川,亲卜葬地。事胞兄爱敬兼至,视从兄弟若同怀,教养诸侄,如所生。</p><p class="ql-block">三、本员乐善好施,勇于义为。凡有裨于桑梓者,皆身任其劳费。亲族贫乏,周恤恐后。每师友缓急,必竭力欣助。遇疾病,亲为治疗。有同年友卒于官,贫无子,为经纪归其丧。为陕甘学政时,念乡校寝废,如汉中之湼中、巩昌之南安、绥德之雕山等书院,皆捐俸修复。为常镇道值水灾,捐俸制棉衣数千领,及救饥丸药,以济灾民。本郡文庙岁久就圮,本员捐资,合众力重修之。躬亲督工,宏敞过于旧观。定安本邑,地故硗瘠,寒士应乡会试者,旅费拮据。本员创捐宾兴,统计四千金为应试经费,至今赖焉。</p><p class="ql-block">四、本员居官勤慎廉明,悉心职事。为丁丑科会试同考官,及典试四川,视学陕甘,屡主文衡,俱称得士。及历外任,正已率属,勤恤民艰,所至实心任事,鉅细躬亲,必期有济。为常镇道值湖河并涨,所辖扬州、高邮、宝应,河工尤为险要。本员冒风雨督率抢护,复驻河干匝月,卒以无虞。旋复奉旨办理江北赈抚事宜,亲历险阻,周巡水乡十余邑。稽查户口,杜绝侵渔,民沾实惠。为湖北布政使,值频年水灾。本员堤防江汉,抚恤灾黎,筹划悉臻妥洽。于所属官,察其才守,课其设施,严而不苛,和而秉正。凡所举劾,悉协公平。</p><p class="ql-block">五、本员品行端方,不苟言笑。居处恭敬,造次必以礼,盛暑必具衣冠。对卑幼无惰容,持躬正直而不以厓岸自高。律已以敬,接物以和。人有过必反复训谕,使愧悟自新。无疾言遽色,而见者皆悚然起敬。亲炙者往往熏德而善良。生平尤深恶洋烟。道光二十年,本员在籍时,恐乡曲无知传染者众,乃约同绅士,分诸各县,谆切劝诫。复议章程,设公局于郡城,制断瘾丸药施散,一时呈缴烟具入官,及戒断者甚众。其劝善恳切多类此。</p><p class="ql-block">六、本员居官处事一以义命为闲,介节清操为时钦服。仕宦数十年未尝增置产业,敝庐数椽足蔽风雨而已。每以存诚去伪,崇朴黜奢训子弟及学者。尝著“家训”十条,自力田以至服官,各励以职之所当为。悬之宗祠以教族人。</p><p class="ql-block">七、本郡僻处海陬,百余年来文风未甚振。自本员掇巍科,而风气始蒸蒸日上。教学者以崇践履励名节为本,以才华声气相高为戒。迭主讲于本郡之琼台、雁峰,广州府之粤秀、肇庆府之端溪等书院。先后从游者数百人,所至负笈恐后。与诸生朝夕讲授儒先大旨,以反身复性为主,格致诚正为功,所造就者极多。为陕甘学政,著《训士录》遍给生童,尤切于身心学业。学者多宗法焉。</p><p class="ql-block">八、本员为学力辟门户之见,百家载籍靡不淹通。而立身行己一以宋儒为折衷,尤服膺程朱之诣。尝言后世学者专事考据,则病其丛杂;高谈名理,则易涉空虚。能以汉儒之赅通,析诸宋儒之义蕴,则经明行修,学术何患不醇?士风何患不振?其立论教人以六经为根柢,以心性为要归,故品学为世所重。</p><p class="ql-block">九、本员学问淹通醇粹,所为文皆有关于世道人心。有求为墓碣家传者,必详核其生平,果有足传然后援笔,否则谢绝。故人以得其言为重。喜表彰先哲遗书。尝悯明臣丘文庄、海忠介文集就湮,为捐资合刋之。又为明臣邢宥搜辑遗文,汰其伪作,俾其子孙刋行。《琼州府志》垂数十年缺略未修,本员为编辑纂纪,采访论列,搜求遗佚,多所发明,疾笃时犹编摩不辍,卒成完书。</p><p class="ql-block">十、本员天资颕敏,幼所览诵,终身不忘。然笃学不倦,公余未尝离卷帙。为文根柢经籍,其言关于世道而浑厚醇肆,学者称其得力于龙门、昌黎。诗赋宗汉魏,而出入唐宋诸家。书法得晋唐诸家奥秘,临仿各造精妙,片楮只字,人争宝之。生平所著《筠心堂文集》十卷,《诗集》四卷,《训士录》一卷,《运河北行记》一卷,《公牍偶存》一卷,裒集待梓。</p><p class="ql-block">右呈</p><p class="ql-block">定安县正堂方</p><p class="ql-block">道光二十六年又五月某日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说明:岳崧公逝世后,琼州府籍官员与士绅联合公呈,请有司批准岳崧公入祀定安文庙乡贤祠。此文为定安县令方某申送总督,由总督转送礼部的公文。再由礼部上呈道光皇帝批准。岳崧公为清代唯一入祀定安文庙乡贤祠的官员。</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读《翰山公崇祀乡贤实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按】张岳崧作为清代海南唯一探花及历任高官,其历史功绩与精神品格在《翰山公崇祀乡贤实录》中被系统记载,其功绩与精神实质方面主要有:</p><p class="ql-block">一、历史功绩:经世致用的务实成就</p><p class="ql-block">1. 政务治理:勤慎廉明,惠及民生</p><p class="ql-block">治水赈灾:任江苏常镇通海道时,遇长江流域暴雨成灾,亲率官员乘船冒雨巡察,驻河干一月指挥筑堤;任湖北布政使期间,针对频年水灾制定防汛方案,“抚恤灾黎,筹划妥洽”,保障江汉流域安全。</p><p class="ql-block">赈灾济民:与林则徐共同督办江北赈灾,冒风雪遍历水乡十余县,细查户口、发放米粮,杜绝侵渔,使百姓得享实惠;任陕甘学政时,修复汉中湼中、巩昌南安等书院,推动西北教育复苏。</p><p class="ql-block">整饬吏治:兼管扬州关务时,整治佞吏、革除弊端;任浙江盐运使期间,“谨正著司鹾之绩,弊去风清”,规范盐政秩序。</p><p class="ql-block">2. 文化建设:著书修志,文脉传承</p><p class="ql-block">学术著作:著有《筠心堂文集》《训士录》《琼州府志》等,其中《琼州府志》44 卷,系统梳理海南历史文化,被称 “海南地方志中卷数最多、资料最丰富的文献”。</p><p class="ql-block">书画成就:书法得晋唐奥秘,与丘浚、海瑞、王佐并称海南四大才子,被誉为 “书绝”,片纸只字世人争藏。</p><p class="ql-block">文化传播:主讲琼台、粤秀等书院,培养数百门生,著《训士录》强调 “经明行修”,影响岭南教育风气。</p><p class="ql-block">3. 社会公益:乐善好施,泽被桑梓</p><p class="ql-block">捐资助学:创捐 “宾兴” 基金四千两,专供定安寒士赴考旅费,至今受惠;重修琼州文庙,亲自督工使其 “宏敞过于旧观”。</p><p class="ql-block">乡邦义举:周济亲族贫乏,为同年友卒于官者经纪归丧;晚年倡议禁烟,在琼设公局、制断瘾丸,呈缴烟具者众。</p><p class="ql-block">二、精神实质:垂范后世的价值内核</p><p class="ql-block">1. 居官之道:清慎勤廉的政治操守</p><p class="ql-block">清廉自守:“仕宦数十年未尝增置产业,敝庐数椽足蔽风雨”,归田后居所命名 “容安山馆”,取 “容膝可安” 之意,杜绝奢靡。</p><p class="ql-block">慎思明辨:处理政务 “鉅细躬亲,必期有济”,如湖北治水时实地考察,制定科学方案;禁烟时结合地方实情拟定章程。</p><p class="ql-block">勤政为民:以 “虽一日亦我官常,虽一民皆我赤子” 为准则,四次受皇帝召见,任内 “政平讼理”,百姓感其惠泽。</p><p class="ql-block">2. 为人之本:孝友诚正的伦理标杆</p><p class="ql-block">孝亲敬长:17 岁时母病臂痛,昼夜按摩数月致手生胝;居丧哀毁成疾,服药百剂方愈;近 70 岁为继母卜葬地,周历山川。</p><p class="ql-block">友爱宗族:视从兄弟若同怀,教养诸侄如己出;家族中 “父子进士”“三代贡举”,形成 “孝友家风”,被赞 “二十传诗书门第”。</p><p class="ql-block">诚正处世:“品行端方,不苟言笑”,对人 “无疾言遽色而见者悚然起敬”,晚年拒为外甥徇私打官司,以 “原则不可破” 垂范后世。</p><p class="ql-block">3. 治学之魂:兼容并蓄的学术追求</p><p class="ql-block">博采众长:主张 “以汉儒之赅通,析诸宋儒之义蕴”,反对考据繁琐与空谈义理,强调学术经世致用。</p><p class="ql-block">严谨治学:编修《琼州府志》时 “采访必确,抉择必精,删其丛杂舛谬”,病重时仍编摩不辍,终成完书。</p><p class="ql-block">4. 家风之要:耕读传家的教育理念</p><p class="ql-block">家训垂范:《家训十则》以 “官箴”“民则”“劝孝” 等为核心,强调 “读圣贤书,任国家事”,将廉洁、孝友、耕读融入家族教育。</p><p class="ql-block">教育实践:家族中 18 人考取功名(含 3 进士、9 举人),形成 “百载孝友家风,廿传诗书门第” 的文化传统,至今影响高林村 “耕读传家” 的村风。</p><p class="ql-block">三、总结:从个体典范到文化符号</p><p class="ql-block">张岳崧的功绩与精神,既体现了传统士大夫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理想实践,也成为海南地域文化的标杆。其 “清慎勤” 的为官之道、“孝友诚正” 的做人准则、“经世致用” 的治学精神,通过《家训十则》与实践垂范,形成可传承的文化基因,至今在廉政教育、家风建设中具有现实意义,被赞 “学允儒宗,行为士表”,是清代海南唯一入祀文庙乡贤祠的官员。</p> <p class="ql-block">墨香千载照清魂</p><p class="ql-block">—— 读《翰山公崇祀乡贤实录》有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捧读《翰山公崇祀乡贤实录》,青史简册间仿佛传来三百年前的清风,裹挟着海南探花张岳崧 “清慎勤” 的官箴与 “孝友诚” 的家风。这份由定安士绅联名呈请、经道光皇帝御批的乡贤祀典文献,不仅是对一位历史人物的盖棺定论,更是一面映照古今的明镜 —— 当 “敝庐数椽足蔽风雨” 的容安山馆与当代廉政教育基地的青石板路在时空里重叠,当《家训十则》的谆谆教诲与乡村振兴的文化诉求遥相呼应,我们得以在字里行间触摸到传统士大夫的精神基因如何在当代焕发生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铁砚磨穿的仕宦志:经世致用的务实之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实录中 “居官勤慎廉明,悉心职事” 八字,道尽张岳崧三十年宦海生涯的底色。当他 “冒风雨督率抢护” 长江堤坝,驻河干匝月直至 “卒以无虞” 时,当他 “迎风冒雪走遍十余邑” 核查赈灾户口时,当他以七旬高龄奔波琼州各县督查禁烟、“积热发痔” 仍 “力疾握管” 时,字里行间跃动的是 “以民为本” 的执政初心。这种务实精神在修志一事中尤为彰显 —— 他主编的《琼州府志》“采访必确,抉择必精”,甚至在 “疾笃时犹编摩不辍”,终成七十七万字的海南文化巨典,这种对文化传承的使命感,恰与当代高林村 “大保护、大配套、大数据” 的古村发展理念一脉相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最令人动容的是他 “仕宦数十年未尝增置产业” 的操守。当同僚忙于置地买宅时,他仅以 “容膝可安” 名其居所,这种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的清廉,在 “下衙”“上衙” 两处故居的斑驳砖墙中仍可窥见。如今高林村将其故居辟为廉政教育基地,让参观者在 “敝庐数椽” 前驻足沉思:当物质欲望席卷而来时,何为真正的 “安身立命”?张岳崧用一生作答 —— 不是华屋美宅,而是 “经仁纬义” 的精神丰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耕读传家的文脉魂:家风永续的伦理力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实录中 “谊笃伦常,孝友夙敦” 的记载,揭开了海南 “第一家” 的文化密码。十七岁为母按摩至 “手尽胝”,居丧哀毁致 “服药百剂始愈”,近七旬为继母 “周历山川,亲卜葬地”,这些细节勾勒出一个至情至性的孝子形象。而他对兄弟 “爱敬兼至”、对从侄 “教养如所生” 的宗族情怀,则孕育出 “父子进士”“三代贡举” 的科举奇观 —— 长子张钟彦官至御史,四子张钟琇 “剖决如流” 平反冤案,孙张熊祥中咸丰朝举人,这种家族人才辈出的现象,在《张岳崧家风家教》发言稿中被归结为 “百载孝友家风,廿传诗书门第” 的浸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尤为珍贵的是他亲撰的《家训十则》。当 “官箴” 篇强调 “读圣贤书,任国家事”,“劝孝” 篇告诫 “人子于父母,固不可有一时一刻之违”,“择交” 篇警示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时,这些凝结着儒家智慧的训诫,至今仍在高林村的祠堂里回响。2023 年海南省纪委监委拍摄的《家训十则》纪录片中,张岳崧后人张昌赋提及 “巡村” 习俗 —— 村民至今用探花公的故事教化子弟,若哪家孩子行为不端,老人们便会说:“怎可辱没探花门风?” 这种活态传承让古籍中的文字化为乡村治理的精神纽带,恰如高林村在全国文明村镇创建中所实践的: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是修旧如旧的建筑,更是让家风家训成为村民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三、南溟奇甸的文化炬:古今对话的现代启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重读实录,最震撼的是张岳崧作为 “海南文化坐标” 的意义。当嘉庆皇帝为海南僻地出探花而感叹 “何地无才” 时,当他与林则徐共商禁烟、“屡次汇报海南情况” 时,当他在陕甘学政任上著《训士录》“以六经为根柢,以心性为要归” 时,他早已超越个体官员的身份,成为中原文化与海南本土文明交融的象征。这种文化自觉在当代高林村的发展中得以延续 —— 从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到 “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从张氏宗祠的 “探花及第” 匾额到廉政基地的 “柏香山馆” 诗稿,古村以文化为魂,走出了一条 “文物保护 + 廉政教育 + 乡村振兴” 的特色之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张岳崧手书的祠堂对联 “由宋而元而明七百载孝友家风尚冀炽昌光盛世” 中,我们读懂了文化传承的真谛:真正的乡贤精神,不在庙堂之高的封号,而在市井闾巷的践行。当高林村的孩童在官道上诵读 “高林八景” 诗,当党员干部在容安山馆前重温 “清慎勤” 的官箴,当《家训十则》通过短视频走进千家万户,《翰山公崇祀乡贤实录》里的文字便有了穿越时空的生命力 —— 它告诉我们:传统不是束之高阁的古籍,而是流动在民族血脉中的精神基因,唯有与当代生活对话,才能焕发新的光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合上书卷,高林村的晨雾仿佛漫过纸页。三百年前,张岳崧在 “容安山馆” 写下 “但使桑麻长,何论冠盖繁” 的诗句;三百年后,他的故里以 “文化兴村” 的实践回应着先贤的期许。《翰山公崇祀乡贤实录》的意义,或许正在于让我们在历史与当下的对话中懂得:真正的贤达,是将个人修为融入家国情怀,是让一时的官声化为永世的德泽 —— 此乃乡贤之魂,亦为文化之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海南日报老记者陈先生说:明代的琼州大地,孤悬海外,在科举的漫漫征途上,海南学子以惊涛拍岸的魄力破浪前行,最终摘得进士62人、举人594人的斐然佳绩。这份答卷,在当时的全国州府来说属于上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i-GCPcki6iFefMP2wi2POQ"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科举(2):秀才相当于现在什么学位</a>(伍先生)说:一个人考中了秀才,大概相当于现在考上清北或者中山大学、华南理工两校,并且以高考排名全广东前200的成绩上去的。你看,整个明朝276年,一共录取的秀才满打满算大约才50万人。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都算出来,平均每年不足2000人。当时“南七北六”13省,平均每个省不到200人。2,这个人在就读期间,还要保持成绩优秀,否则,你得回家复读。什么“严进宽出”、什么“上了清华、中大就躺平”的想法千万不能有,嘿嘿。你的下一届,说不定有个考生叫伦文叙,也说不定有个考生叫梁启超,分分钟将你老人家顶出来,让你回家耕田啊。但是你如果跟梁启超一样犀利,今年考了个秀才,明年就考中举人,你就可以搬个躺椅躺下来,看你以前同在县城的学宫里备考的同学在内卷了。</p> <p class="ql-block"><b>张有文 开基立业</b></p><p class="ql-block">作为宋代张氏渡琼始祖,他从福建迁居海南,担任琼山知县后定居琼山,繁衍子孙,使张氏在海南开枝散叶,人口多达三万余人,成为海南张氏入琼的开基始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张有文是琼山知县,也是宋代张氏渡琼的始祖之一,是海南第一探花张岳崧的祖先。其后裔族人遍布四方,还有分布东南亚等多国;仅居海南人口多达三万余人。</p><p class="ql-block">张有文,字守恭,号德全,祖籍河南省固始县。南宋开禧二年,张有文中福建丙寅科举人;南宋开禧至嘉定年间(1205-1224)随即被调任琼山二尹,后升大尹,宦寄府城薛村,卜宅沙南地。</p><p class="ql-block">张有文孝敬父母,尊师重道,聪颖好学,在南宋开禧二年(1206年)通过科考中举人,被朝廷任命为琼山知县,他与家人一同来到海南履职,为官后清正廉洁,勤政爱民,处事明断,品行高洁。张有文任职期满后,定居琼山府城甘蔗园村,成为海南张氏入琼的开基始祖。他去世后葬于府城薛村卜宅沙南地。因朝代更替,返闽困难,遂与双亲、胞弟张有义定居琼山托村(今龙塘镇墟附近),卒葬沙南地(今海南省国兴中学内),上世纪80年代,迁往谭文福泽龙坡张氏纪念园。张有文被族人尊为肇琼始祖。</p><p class="ql-block">张有文的这些优良品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高度契合,将个人奋斗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通过不断学习提升个人素养,勤勉敬业,体现了其个人、社会和国家的价值追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