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4年9月,清水镇三家村被中共中央、国务院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中寨司莫拉佤族村位于三家村村委会,是国家4A级景区,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有500多年历史,被称为“幸福的地方”。中寨距腾冲市区13.5公里,距腾冲机场5公里,景区规划面积470亩,海拔1670米,森林覆盖率82%,年平均气温15.8℃,全村耕地面积1680亩,现有农户73户,人口300人,2017年建档立卡贫困户16户71人(已全部脱贫),设党支部1个。青山环抱、泉水潺潺、空气清新、景色宜人,古树、古泉、古村,彰显原始生态之美,寨门、图腾、酒歌,绽放民族文化特色,保存了祭寨、答牛丛、祭拜树神、接新水、新米节等佤族民俗,景区分农耕文化观光区、生活体验区、瓜果采摘区、大箐秘境区。</p> <p class="ql-block"> 进佤寨还要换乘寨子里的景区车。</p> <p class="ql-block"> 观景台</p> <p class="ql-block"> 观景台就在景区车终点处。</p> <p class="ql-block"> 在腾冲市清水乡中寨司莫拉佤族村,人们以彩稻为“颜料”、以稻田为“画布”的绘就了一幅田园画卷。</p><p class="ql-block"> 在观景台的栏杆上有回幅图片,分别是2021年到2024年这四年的稻田画。</p> <p class="ql-block"> 今年的司莫拉彩色稻田画刚开始描绘,但“司莫拉”三个字已经很明显了,等到秋天,这里一定会有一幅最美的图画。</p> <p class="ql-block"> 佤族风情广场</p> <p class="ql-block"> 佤族民俗文化陈列馆</p> <p class="ql-block"> 司莫拉佤族的历史源流</p><p class="ql-block"> 据《汉书 地理志》载,云南古代“濮人”是历史久远的土著民族。“濮人”即是司莫拉佤族的先民。他们最早生活在澜沧江流域以西的越赕地内。西汉设置不韦(保山)、巂康(腾冲)两县后,生活在保山、腾冲一带的佤族先民“濮人”与其他少数民族的先民与汉王朝开始存在统属关系。</p><p class="ql-block">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唐朝时期开始对佤族有较明确的记载,如有望苴子,望外喻……便是从濮人中逐渐分化出来的望(佤)的前身。宋、元时期司莫拉地区的佤族被称为“蒲人”。明代,据《滇略》《百夷传》《滇志》均记载的纷繁的族称,在澜沧江和怒江流域有大百夷、小百夷、蒲人、阿昌、缥人、古剌、哈剌等族称。这里的“古剌”“哈剌”指的就是司莫拉佤族的先民。清朝时有嘎喇,卡瓦和哈佤之称。据雍正《滇南杂志》卷二十四载“嘎喇,永昌、腾越内外境俱有之”。民国时期,司莫拉的佤族被称为“卡利佤”。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司莫拉的卡利佤被正式定名为“佤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佤寨景色</p> <p class="ql-block"> 司莫拉礼堂</p> <p class="ql-block"> 塞树</p><p class="ql-block"> 佤族先人选择安居的地方,要事先种一棵树,若长势好,就认为找到了风水宝地,这棵树就成为村民世代崇拜、敬畏的塞树(神树)。眼前这棵香果树,就是中寨的塞树,已有550多岁,树干长大后曾枯死3次,但树根不死,如今又枝繁叶茂。香果树小果子加工成的香果油,被村民称为“白油”,“自油”可食用、药用、照明。在中寨人心目中,塞树有神灵护体,蕴藏着巨大的神奇力量,是能让他们受益的吉祥树,每个佤族节日祭祀时,每逢村民讨亲嫁女、外出返乡、种植养殖、牲畜走失、遇到天灾人祸时,都要到树下举奠茶酒和祭品、焚香叩拜,祈求愿景实现。</p> <p class="ql-block"> 七子泉</p> <p class="ql-block"> 农耕文化观光区</p> <p class="ql-block"> 洗衣沟</p> 时间:2025年6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