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点儿文化(二)

笑傲浆糊

<p class="ql-block">  在全国各地景点的古建筑牌匾的题字中常见“笔画增减”现象,多为避讳、祈福或书法审美的需要,有多一点儿的,有少一点儿的,这种异体书法仿佛一把小小的钥匙,为我们开启了一扇门,让我们有机会去发现书法艺术的美,给我们以无限的想像空间,去发挥这些字背后的寓意和有趣的故事。让我们一同走进这扇门……。</p> <p class="ql-block">  在西安碑林广场正前方,有一座二层碑亭建筑,这里收藏着著名的《石台孝经》碑。碑亭匾额上的“碑林”两字中,“碑”字少了上面的一小撇。</p><p class="ql-block"> 对于这个少掉一撇的“碑”字,有多种说法。 有人说这是清代名臣林则徐被贬新疆伊犁时,路过西安,为了抒发自己刚被摘去乌纱帽的苦闷心情,故意少写了一撇。寓意丢了乌纱帽,有一点自嘲,更有一点幽默。</p><p class="ql-block"> 但实际上,这种写法原本就是古代“碑”字的规范写法,林则徐只是临摹了唐代书法家柳公权的字迹而已。到了北宋后期,“碑”字才被添加上了笔,演变成了如今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  重庆“人民解放纪念碑”碑字也少一撇,是因为在题字时,刘伯承元帅故意将“碑”字少写了一撇。 因为身为重庆人的刘伯承元帅知道“撇”在重庆话中代表“不好、不行、差” 的意思,因此沿用书法异体字的写法故意少写一撇。解放碑见证过残酷的历史,也记录着时代的变迁,虽然他是这条街上最矮的建筑,但有着史无前例的精神高度,硝烟虽停,国殇难忘。</p><p class="ql-block">刘伯承从小接受私塾教育,写得一手好字。而在中国书法中,“碑”字是可以用“少一撇”的写法的,颜真卿的《多宝塔碑》《颜勤理碑》、柳公权的《玄秘塔碑》,西安碑林的“碑”字都是如此。</p> <p class="ql-block">  山东孔府大门上悬挂着一块蓝底金字的“圣府”匾额,两侧还有一副清代大学士纪晓岚写的楹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仔细一看,上联中的“富”字少了点,宝盖头成了秃宝盖。下联中的“章”字也写得不太规范,下面的一竖一直通到上面。 </p><p class="ql-block"> 这两个错字在最有文化的地方并且是最有文化的人写的,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其实,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错别字, 而是孔府文化的一种独特表达。“富”字不出头,寓意“富贵无头”,“章”字下的一竖出头, 则表示“文章通天”。这两个错字恰恰体现了孔府的非凡地位,不仅让人连连叫绝。 </p><p class="ql-block"> 据说这“富”字是神来之笔,系仙人指点。 相传在孔子第42代孙子孔光嗣成亲的那一天, 恰有神仙路过,碰到了府前影壁上写的“富” 字。神仙把“富”字上的一点抹去了,孔家怪之,神仙道出了玄机,称孔家不宜过富,要“去一点”。 </p> <p class="ql-block">  就拿“富”来说,书法中就常常被写作“冨”,且是有证据来说明这一点的,比如南北朝时期的魏碑中就有“冨”,唐朝时期更是经常出现,很多书法家的作品中都有“冨”,比如柳公权在《神策军碑》中也写过“冨”,等等。</p><p class="ql-block"> 因此这并不是纪晓岚的独创,而是书法界的一个正常写法,体现的是古人那种“财不外露,富不出头”的低调、 中庸态度。</p> <p class="ql-block"> 同样的,冲破日头的“章”字在书法上也是一个常规写法,比如唐朝的陆柬之和宋朝的赵孟頫就经常做此写法,实际上,先秦时期以及秦汉时期,“章” 本就是冲破日头,只不过后来演变成如今的“章”字,而原本的渐渐不再使用,只在书法中会有出现。</p><p class="ql-block"> 所以说,纪晓岚的这副对联中的“富”和“章”字既不是写错了,也不是纪晓岚的独创,而是书法上的一个普遍写法。 像这样的汉字其实还有很多,比如“明” 字,在书法上经常会多加一横。</p> <p class="ql-block">  还有“避”这个字,书法作品中也经常会多加一横,此错字是康熙亲笔御书,题写于康熙五十年。康熙帝当年在承德修建避暑山庄,亲自题下“避暑山庄”四个字,而其中的“避”字就多加了一横,好好的字多加一横到底是笔误还是另有用意呢?</p><p class="ql-block"> 原来在清代两个“避”字同时使用,无论哪一种写法都是正确的,是一种异体字现象.但从史料记载来看,康熙皇帝特意加了一笔,是他认为:“此是避暑之避,不是避难之避”.原来,皇上是忌讳“避”字有“逃避”的意思,不吉利,所以大笔一挥加上一横,这样就没有“逃避”之意了。</p><p class="ql-block">这同样是书法上的常会出现的,比如唐朝时期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 中,“避”字就多出了一横。 </p><p class="ql-block">古代的时候,其实很多字原本就是两种写法,只是随着时间的流逝,-种写法渐渐成为主流,另一种逐渐被废弃,而到了现在,一个汉字基本只有一种写法,如果出现不同,也只是体现在书法上。 </p> <p class="ql-block">  南京明太祖朱元璋的明孝陵景区,有一处引人注目的“明孝陵”保护碑,其中的“明”字就多加了一横,有的地方的“圆明园”中的“明”也是如此,并不是写错了,而是书法上常常如此,实际上, “明”字加不加一横,在古代都是一样的,只不过到了近代,废止了加了一横的“眀”字,它只在书法上会出现。</p> <p class="ql-block">  “明”这个错字很有来历,东晋大书法家王献之著名的《洛神赋》贴中,“明”字便写成了“眀”。</p><p class="ql-block">在清代,把“明”写成“眀”的现象很多。 </p><p class="ql-block"> 清代文字狱很厉害,当时文人在许多场合都不敢直书大明王朝中的“明”,担心惹祸,但又不能绕过此字,于是把“日”易为“目”,意思是“睁眼写错字”。 </p><p class="ql-block"> 另一种说法则相反,用“目”代替“日”是一种智慧,代表的是一双慧眼。 </p><p class="ql-block">如武侯祠的“眀良干古”就是这用意,“"明君之明重在能识人、识势”,所以重“目”,而诸葛亮正是这样有眼光的人。</p> <p class="ql-block">  济南市大明湖门牌上的“明”字,同样写成了“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成都新都区的宝光寺有“光明世界”匾,上面的“明”也是写成了“眀”。</p> <p class="ql-block">  明代时济南知府请山东巡抚胡赞宗书写“趵突泉”三字,并刻碑立于趵突泉源头。但第二天人们发现,“突”字宝盖上的一点竟然不见了,“犬”上一点也不见了,老百姓都说这二点被趵突泉水冲到了大明湖,其中一点就留在了大明湖石碑的“明”字上,于是“明” 字中“日”字旁就多了一横。</p> <p class="ql-block">  另一点儿就来到桥头上的这个“大眀湖”,可以登高望远,看得更高远一点儿。</p> <p class="ql-block">  还有一种说法,当初“趵突泉”和“大明湖”立碑时,碑上的字都是普通的汉字。但“趵突泉”以天下第一泉自居,一天比一天骄傲。后来人们传说与它遥相呼应的“大明湖”景色更胜一筹,“趵突泉”听闻十分不服,于是决定派“突”字宝盖上的那一“点”前去打探。这一“点”奉命来到大明湖,被“大明湖”的美景所吸引,流连忘返,再也不愿回去,便留在了“眀”字里。</p> <p class="ql-block">  从文字学的角度来看,“突”字少一点也有其合理的解释。“突”字在古文中表示狗从窝里突然跑出来,所以常规的写法是上“穴”下“犬”。而在帛书中和汉印中,也多有出现省略上部点的“突”字的写法。所以,“突”字少一点只是古人的一种异写方式。 </p><p class="ql-block"> 这些典故和解释都体现了老百姓对趵突泉和大明湖的喜爱和对美好生活的遐想。</p> <p class="ql-block">  “花港观鱼”是西湖十景之一,那块“花港观鱼” 碑也是康熙皇帝的御笔。碑上的繁体“鱼”字下的四点变成了三点,少了一点。康熙不是不会写这个字,而是“有意写错”。 </p><p class="ql-block">康熙三十八年,驾临西湖,题书“花港观鱼”,刻石碑建于鱼池畔。“花港观鱼”碑文中的“鱼”字,繁体写法是四点,代表火,皇帝改为三点,代表水,鱼遇水而生, 遇火必死。皇帝不忍见鱼死,便将碑文中“鱼” 字底部的四点改写成了三点,意在让鱼永远欢快地生活在水里,以示皇恩浩荡,泽被万物,也寓意百姓生活风调雨顺,江山稳固太平。</p> <p class="ql-block">  其实,“鱼”字少一点是书法行书的常规写法,与历史典故无关。</p><p class="ql-block">唐代欧阳询《行书百韵歌》明确提到,行书中四点部首常简化为三点或连笔。例如王羲之《兰亭序》中的“無”字底部四点写作三点,宋代米芾作品中的“魚”字也有类似简化。 </p><p class="ql-block"> 乾隆题写的颐和园“谐趣园”碑中,“鱼”字同样使用三点写法;西安碑林所藏明代书法中也存在同类现象。这类例证表明, 三点写法是书法艺术的自然演变,而非康熙独</p><p class="ql-block">创。</p> <p class="ql-block">  南京总统府中“太平天国起义百年纪念碑”,郭沫若题碑,天字上横长、国字只有王,没有一点!要想知道为什么?就要了解一下太平天国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洪秀全将基督教“天国”概念与中国传统“天下太平”理想结合,形成“太平天国”的国号。其中“天”字被规定为“上长下短”, 象征“天为至高无上”,“国”字的结构被视为对中央集权体制的隐喻: 外框“口”象征严密控制的疆土,内部“王”字则代表天王对权力的绝对垄断。这一设计直接挑战了清朝以“玉”(象征儒家道德)为核心的“國”字,凸显太平天国以神权王权为核心的政治架构。 </p><p class="ql-block">繁体“國”字内含“戈”(兵器),暗含“以武守国”之意。太平天国改“戈”为“王”, 既是对传统儒家治国理念的否定,也试图构建一个以宗教权威(拜上帝教 )和天王集权为根基的“太平盛世”。但是天王也没有想到也许是囗字困住了王呢?</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国”字简化为“玉”居其中,既保留文化符号(玉象征文明),又隐去武力色彩,体现和平建国的愿景。<span style="font-size:18px;">简化了的国字可以理解为“国”一点儿都不能少。</span></p> <p class="ql-block">  19世纪中叶,中国大地上爆发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反清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从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开始,这场运动如燎原之火迅速蔓延。历经艰难的突围北上后,太平军于1853年占领南京,改其为天京并定都于此,正式建立起与清朝分庭抗礼的政权。 </p><p class="ql-block"> 在太平天国的发展历程中,北伐和西征是其重要的军事行动。北伐虽因孤军深入、后援不继而全军覆没,但西征却取得了辉煌战绩,攻占了汉口、汉阳和武昌,还在湖口、九江大捷中重创湘军。1856年,太平军更是攻破江南、江北大营,解除天京之围,达到军事上的全盛时期。然而,盛极而衰,天京变乱成为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杨秀清、韦昌辉被杀, 石达开出走,严重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实力。此后,虽有陈玉成、李秀成等将领力挽狂澜,取得三河镇大捷等胜利,但最终还是难以抵挡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1864年,天京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p><p class="ql-block">太平天国运动持续了14年,势力发展到18省,沉重打击了封建的统治阶级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它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提出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构想,反映了广大农民对土地的渴望,是中国农民战争史上最完整的反封建纲领。</p> <p class="ql-block">我无意中发现在“那一点儿文化”(一)中,大部分是多一点儿的,少一点的字,而这个“二”中差不多都是异体书法的异体字,真是巧合,我无意为之,却自然而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