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忧酒 自在茶

爱我中华

<p class="ql-block"> 林语堂在《茶和交友》中说:“我以为从人类文化和快乐的观点论起来,人类历史中的杰出新发明,其能直接有力地有助于我们享受空闲、友谊、社交和谈天者,莫过于吸烟、饮酒、饮茶的发明。这三件事有几样共同的特质:第一,它们有助于我们的社交;第二,这几件东西不至于一吃就饱,可以在吃饭的中间随时吸饮;第三,都是可以借嗅觉去享受的东西。它们对于文化的影响极大,所以餐车之外另有吸烟车,饭店之外另有酒店和茶馆,而至少在中国和英国,饮茶已经成为社交上一种不可少的规矩。”林语堂这段话,道出了吸烟、饮酒、饮茶在社交、休闲及文化塑造上的重要价值。</p> <p class="ql-block"> 吸烟、喝酒、饮茶,过去我是“全频道”、“全能型”。高中毕业回乡,当大队干部时,“常在河边走”,与烟酒结缘;恢复高考上大学,间断了4年;大学毕业进机关后,又“重操旧业”,可谓资深烟民。人这一辈子,最重要的事情,除了自由,就是健康。退休前,壮士断腕,下决心戒烟,已戒了8年。现在是:酒,不常饮,茶,天天喝。</p> <p class="ql-block"> 烟是游走于人间的“灰色幽灵”。过去,烟草多在祭祀时出现,缭绕的烟雾被视为沟通天地神灵的媒介,带着神秘的色彩。后来,吸烟逐渐演变成一种个人习好与社交方式。不管认识不认识,见面递支烟,就把距离拉近了。“饭后一支烟,快活似神仙”,过去,甚至睡前还要吞云吐雾,吸上一支。烟是隐形杀手,吸烟有害健康,又烧钱,戒掉好。</p> <p class="ql-block"> 酒是喜庆的使者,逢年过节,家家户户的餐桌上总能见到它的身影。酒能让人敞开心扉,几杯酒下肚,真情实感流露。“酒逢知己千杯少”,当人们欢聚一堂,推杯换盏,把酒言欢,酒便成了加深感情的纽带。</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酒助兴,“人生得意须尽欢”。酒也是忧愁的伴侣,“举杯消愁愁更愁”</span>。“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几杯酒入喉,仿佛能驱散心中的忧愁。陆游大业未成时,“万事惟凭酒暂忘” ,借酒忘却壮志未酬之愁。</p> <p class="ql-block"> 茶,聚天地之仙气,凝天地之精华。围炉煮水,看茶叶在水中舒展沉浮,闲暇时,约三五好友听琴品茗,养心、疗愈。</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茶如人生,初尝苦涩,细品回甘,起起落落间,蕴含着无尽的哲理。</span>古人云“一杯春露暂留客,两腋清风几欲仙”,确实如此,茶就像喧嚣尘世里的净土,能涤荡浮躁,抚平心绪。</p><p class="ql-block">‍ “茶类隐”,品茶时,亦是与自己对话。苏东坡深谙茶道,一句“从来佳茗似佳人”,将茶的清雅刻画得入木三分。白居易喜欢喝茶时读书,“起尝一碗茗,行读一行书”,认为喝茶能让人思路清晰,激发灵感。</p> <p class="ql-block"> 酒与茶,一个热烈,一个沉静;一个外向,一个内敛。被现实的荆棘刺痛时,小酌一杯,在微醺中完成与自已的和解;被欲望的浪潮裹挟时,煮茶一盏,舒缓一下情绪,确有必要。但这只是“权宜之计”,忧愁烦闷不会因一场宿醉或一盏清茶真正退场。借物解愁,是在沙堆上筑台、云雾中盖楼,酒醒之后,烦恼依旧如影随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忘忧酒,自在茶”。忘忧不是忘却,而是放下执念;自在不是无为,而是随遇而安。</span>与其依赖烟酒茶来逃避忧愁,不如直面内心,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好的心态,是面对困境时的不慌不忙,是遭遇挫折时的愈挫愈勇,是历经风雨后的云淡风轻。当我们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与困难,以豁达的胸怀接纳人生的不完美,即使没有酒的刺激、茶的清香,也能在喧嚣的世界中寻得一方净土,找到栖居的水云间、桃花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