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br></div><div><br></div> 📚 开栏的话<br>一个小学语文教师的纽约阅读随笔<br>在纽约公共图书馆翻阅写作教学的研究手稿时,我忽然想起教室里那些认真涂写作文纸的孩子。他们还小,语词尚浅,却常让我读出一个世界的端倪。此刻,世界另一端的教育者,也正用数据、理念和课堂行动,为“写作”赋予新的意义。<br>于是,我想开一个这样的小栏目——<br>借助自己小学语文教师的眼睛,去读那些远方的文字,<br>记录我的阅读、思考与翻译,<br>也分享每一次心灵与教学的碰撞。<br>这里有美国NAEP写作数据背后的隐忧,<br>有安徒生博物馆里的童话之问,<br>有大都会图书馆里的自由笔记,<br>也有我每天写下的一段段教学心声。<br>我相信,写作不只发生在考试题纸上,<br>它更发生在我们愿意倾听的日常里。<br>而语文教师的阅读,也从不局限在教材与教参之间。<br>欢迎你,和我一起走进这份来自远方、写给近处的书写。<br>一篇一页,一读一写,<br>每日更新,共同生长。<br>✍️<br>施民贵<br>杭州市天长小学语文教师<br>2025年7月7日<br> <p class="ql-block">探寻教育星辰,解锁童梦秘章,散文《不仅仅是广告》带你领略广告背后的育人光芒!</p><p class="ql-block">导语</p><p class="ql-block">在教育的广袤天地里,广告不再是简单的信息传递,而是承载着教育理念与童趣梦想的奇妙载体。《不仅仅是广告:教育之韵,童梦之章》将带你穿透广告的表象,深入剖析那些隐藏在文字与画面背后的教育智慧,一同感受教育与童趣交织的独特魅力,开启一场关于教育真谛的探索之旅。</p><p class="ql-block">散文</p><p class="ql-block">不仅仅是广告:教育之韵,童梦之章</p><p class="ql-block"> 文/施民贵</p><p class="ql-block">在教育的浩瀚宇宙中,每一则广告都似一颗独特的星辰,闪烁着智慧与童趣的光芒,引领我们踏上一场探索知识宝藏的奇妙之旅。</p><p class="ql-block">瞧那“获取20本免费可解码书籍”的召唤,宛如一扇通往神秘文字王国的大门悄然开启。那些书籍,是等待孩子们破译的密码宝典,每一个字母、每一个单词都藏着无尽的惊喜,如同夜空中闪烁的繁星,等待着小探险家们去摘取,去解读那隐藏在字里行间的秘密。</p><p class="ql-block">“为什么告诉孩子吃蔬菜这么难?有了‘更明智的饮食’,这可不只是关于蔬菜的事!”这广告似一位智慧的导师,轻轻点醒我们,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是生活智慧的传递。它告诉我们,要像引导孩子认识蔬菜的美味与营养一样,用巧妙的方法,将生活的智慧融入他们成长的每一个瞬间,让健康的理念如春风化雨,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p><p class="ql-block">“批判性思维从这里开始!”这声音,如同战鼓在教育的战场上敲响。它提醒着我们,教育不只是记忆与模仿,更是思考与质疑。就像勇敢的航海家面对茫茫大海,孩子们需要在思维的海洋中扬起批判的风帆,探索未知,挑战权威,用独立的思考绘制属于自己的认知地图。</p><p class="ql-block">“你会发现魔法吗?还是魔法会发现你?”这充满童趣与悬念的诘问,仿佛将我们带入了一个梦幻的魔法世界。在教育里,这魔法或许就是知识的魅力,是孩子们在探索过程中不经意间触发的奇迹。每一次的发现,每一次的领悟,都像是魔法在指尖绽放,让学习变成了一场充满惊喜与奇幻的冒险。</p><p class="ql-block">“释放阅读的力量”,这简洁而有力的话语,如同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阅读宝库的大门。阅读,是心灵的翅膀,带领孩子们穿越时空,领略不同的风景,感受多样的情感。在书的世界里,他们可以与古今中外的智者对话,汲取智慧的养分,让思想在文字的海洋中自由翱翔。</p><p class="ql-block">“五折优惠!仅限有限时间”,这略带紧迫感的宣传,却也蕴含着教育的时机智慧。它告诉我们,知识的获取有时也需要抓住时机,如同春日里播种,错过了季节,便可能影响收成。在教育的旅程中,我们要引导孩子们珍惜时光,把握每一个学习的机会,让知识的种子在合适的土壤里生根发芽。</p><p class="ql-block">“孩子们的趣味练习”,这宛如一曲欢快的乐章,奏响了学习与乐趣的和谐旋律。它让我们明白,教育不应是枯燥的灌输,而应是一场充满欢笑与挑战的游戏。通过趣味练习,孩子们在玩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让知识的种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茁壮成长。</p><p class="ql-block">“最佳学习方式”,这看似简单的表述,却蕴含着教育的深刻哲理。它提醒着我们,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教育应因材施教,找到最适合他们的学习方式,如同为每一朵花提供最适宜的阳光和雨露,让他们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绚烂光彩。</p><p class="ql-block">“……大书”,这充满神秘感的标题,像是一个巨大的宝藏箱,吸引着孩子们去探索其中的奥秘。每一本大书,都是一个知识的宇宙,等待着孩子们去遨游,去发现,去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p><p class="ql-block">这些广告,是教育理念的诗意表达,是童趣与智慧的完美融合。它们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了孩子们前行的道路,引领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乘风破浪,驶向充满希望与梦想的未来。让我们怀揣着对教育的热爱与敬畏,陪伴孩子们在这充满诗意与童趣的教育之旅中,书写属于他们的辉煌篇章。</p><p class="ql-block">附:广告中的教育理念or语言艺术</p><p class="ql-block">图1. Access 20 Free Decodable Books!获取20本免费可解码书籍!</p><p class="ql-block">图2. Why is it so hard to tell kids to eat vegetables? With Smarter eating, it's not just about vegetables!为什么告诉孩子吃蔬菜这么难?有了“更明智的饮食”,这可不只是关于蔬菜的事!</p><p class="ql-block">图3. Critical Thinking Starts Here!批判性思维从这里开始!</p><p class="ql-block">图4. Will you discover the magic? Or will the magic discover you?你会发现魔法吗?还是魔法会发现你?</p><p class="ql-block">图5. Unlock the Power of Reading.释放阅读的力量。</p><p class="ql-block">图6. Get 50% off! Limited time only.五折优惠!仅限有限时间。</p><p class="ql-block">图7. Fun Practice for Kids.孩子们的趣味练习。</p><p class="ql-block">图8. The Best Way to Learn.最佳学习方式。</p><p class="ql-block">图9. The Big Book of...@…大书(关于……的大型书籍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h5><br></h5><h5>✅ 让写作从阅读深处生长,这篇研究为语文教学提供了“精读三读法”的实证启示。</h5><h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h5><h5>📝 导语</h5><h5>在语文教学中,阅读常被视为输入,写作被视为输出,二者之间却常常缺乏桥梁。Ruijun Song(2023)通过一项精心设计的11周“精读课程”,揭示了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内在联动机制。本文不仅提供了数据支持,也描绘出一条可迁移于母语语文课堂的“精读三读法”:第一次读出内容线索,第二次读出写作策略,第三次读出写作方向。对每一位关注读写整合的教师而言,这都是一份值得细读与实践的启发之作。</h5><h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h5><h5>阅读随笔</h5><p class="ql-block"><br></p><h1> <b>精读三读:让写作生长在阅读深处</b></h1><h5> 文/施民贵</h5><h5>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我常常引导学生通过“圈重点、画结构、写体会”的方式理解课文内容。然而,面对学生写作时的“无话可说”与“无章可循”,我也常常困惑:阅读与写作的关系,究竟如何更有效地建立?阅读 Ruijun Song(2023)这篇《Redesigned Close Reading》之后,我获得了重要启发。</h5><h5>本文聚焦13位中国EFL学习者在11周“精读三读课”中的写作提升效果,虽然研究对象是高中至大学年龄段的英语学习者,但其“精读+写作”的教学路径,却让我看到了母语语文教学中值得借鉴之处。</h5><p class="ql-block"><b>第一重启发:重复阅读 + 批注 = 精准内容理解</b></p><p class="ql-block">文章指出,“第一读”聚焦信息提取与摘要写作,强调学生自主标注关键词、词汇和评语。这让我想起我们在指导学生概括段落大意时,是否也可以让他们用“自创符号”标出人物、事件、转折等关键信息,从而转向更为自主的提炼表达?</p><p class="ql-block"><b>第二重启发:分析结构 + 模仿技法 = 写作技巧迁移</b></p><p class="ql-block">“第二读”的教学设计要求学生理解文本结构、作者写作意图与语言特色,并将学到的技法运用于“技法写作”(craft writing)。这恰与我们教授“仿写”理念不谋而合。与其泛泛地说“写一篇类似的”,不如让学生模仿一两个技法:比如使用反问、比喻、情节嵌套结构等,让仿写更具体、更可能。</p><p class="ql-block"><b>第三重启发:小组讨论 + 写作规划 = 独立写作准备</b></p><p class="ql-block">“第三读”引导学生进行带学术语言的讨论,最终生成完整写作提纲并独立成文。这一过程揭示出“写作前讨论”的重要价值。我开始反思,在语文课上,是不是可以给学生更多“边读边议”“边议边写”的空间,而非仅靠“静默写作”来实现独立表达?</p><p class="ql-block"><b>跨语种的回响</b></p><p class="ql-block">文章的统计数据更具说服力:精读课程结束后,学习者的写作成绩平均提高了0.92分,阅读写作相关性达 r=0.74。这样的量化成果虽来自英语学习背景,却为中文语文教学提供了重要论据:提升阅读深度,是撬动写作能力的关键支点。</p><p class="ql-block">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开始重新审视精读课的教学设计。我相信,即便是小学阶段,也可以实施“精读三读法”:</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读出内容线索,</p><p class="ql-block">• 第二次读出写作策略,</p><p class="ql-block">• 第三次读出写作方向。</p><p class="ql-block">这三次阅读层层递进,既锻炼了理解能力,也自然嵌入了写作生成的养分。未来的语文课堂,或许不该再将阅读与写作割裂开来,而应让“写作生长在阅读深处”。</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NC3DRRg0IKf0HHlQZfj7gg" target="_blank">本文散文朗读版,不一样的书写。</a></p> 原文出处:<br>Ruijun Song. (2023). Redesigned Close Reading: 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Improving the Writing of Chinese Learners.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16(11), 18–29. https://doi.org/10.5539/elt.v16n11p18<br><div>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r>以下是根据《Redesigned Close Reading: 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Improving the Writing of Chinese Learners》编写的教师阅读练习题单,包含【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三类题型,适用于教师研读与教学讨论。已附参考答案与解析。<br>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r>📘 教师阅读练习题单<br>文章标题:《Redesigned Close Reading: 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Improving the Writing of Chinese Learners》<br>作者:Ruijun Song(2023)<br>适用对象:语文教师、教研员、读写整合课程开发者<br>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r>✏️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6分)<br>1. 下列哪一项最能准确概括本文的研究目标?<br>A. 比较中国学生和外国学生的写作水平<br>B. 检验多轮精读是否能提升中国EFL学习者的写作能力<br>C. 探讨如何使用批判性阅读教学文学作品<br>D. 推广英语学术写作的评估方法<br>✅ 参考答案: B<br>🔍 解析: 本文通过对13位中国EFL学习者的跟踪研究,旨在探讨“多轮精读”对写作的促进作用,选项B为准确概括。<br>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r>2. 在“第二次精读”中,学习者主要完成哪项任务?<br>A. 概括文章主旨<br>B. 练习阅读速度<br>C. 分析文本结构与写作技法<br>D. 自由写作<br>✅ 参考答案: C<br>🔍 解析: “第二读”阶段聚焦于分析写作技法、理解结构,以支持“craft writing”。<br>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r>3. 本文采用哪种量化方法分析精读课程效果?<br>A. 回归分析<br>B. 描述统计<br>C. 配对样本t检验(paired sample t-test)<br>D. 独立样本t检验<br>✅ 参考答案: C<br>🔍 解析: 文中明示使用paired sample t-test分析前后测分数差异。<br>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r>✅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6分)<br>4. 本文研究对象为母语为英语的写作者。( )<br>❌ 参考答案: 错<br>🔍 解析: 本研究对象为中国的英语作为外语学习者(EFL learners),并非母语者。<br>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r>5. “第三次精读”鼓励学习者进行口头讨论、制定写作提纲,并完成独立写作任务。( )<br>✔ 参考答案: 对<br>🔍 解析: 文章明确提出,“第三读”强调讨论与写作规划,促进自主写作。<br>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r>6. 本研究仅使用量化数据,不包含访谈等质性分析部分。( )<br>❌ 参考答案: 错<br>🔍 解析: 文中提到使用半结构式访谈,并通过主题分析处理质性数据。<br>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r>🧠 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12分)<br>7. 简述“精读三读法”中三个阶段的教学重点,并结合语文教学提出一个应用设想。<br>✅ 参考答案:<br>• 第一次精读:关注信息提取(如关键词、主旨概括)<br>• 第二次精读:分析文本结构、语言技法<br>• 第三次精读:开展写作讨论、列出提纲、独立表达<br>🌱 应用设想示例: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用此结构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搭石》:第一次理清“搭石”的描写与作用,第二次分析作者如何用动作描写表达人物品质,第三次小组讨论“家乡的某种小物”,再写出自己的写作计划。<br>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r>8. 本文有哪些研究结果支持“读写整合”的教学理念?请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你的理解。<br>✅ 参考答案要点:<br>• 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写作成绩显著提高(+0.92分)<br>• 读写相关性达到 r = 0.74,显示阅读有助于写作<br>• 访谈中学习者反映多次阅读、分阶段阅读、写前讨论对写作帮助显著<br>✍ 教学理解示例: 小学语文教学可设计“边读边写”的项目任务,如“从阅读到写一篇‘我眼中的人物’”,在课文阅读中提取写作策略,提升表达能力。<br><br></div> <p class="ql-block">✅ 用实证研究点亮语文课堂,让“写作”成为孩子表达与成长的日常力量。</p><p class="ql-block">📖 导语</p><p class="ql-block">本篇随笔立足于美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发布的《指导小学生成为高效写作者》实践指南,从一位小学语文教师的视角出发,深入解析指南提出的四大教学建议,并结合实际教学经验,探索适用于本土课堂的写作教学转化路径。文章不仅回应了“如何教学生会写作”的时代命题,更提出将写作常态化、过程化、真实化的五条行动路径,为一线教师提供了可操作的教学启示与反思范式。</p><p class="ql-block">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 class="ql-block">阅读随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让写作成为课堂日常:走近《指导小学生成为高效写作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文/ 施民贵(杭州市天长小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文立足于《Teaching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to Be Effective Writers(指导小学生成为高效写作者)》(2012年6月,由 What Works Clearinghouse 发布),系统研读该教育实践指南的核心理念与教学建议,并结合教学实践视角加以分析与评析,以期探讨该指南对小学阶段写作教学的启发与适用路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初读震撼:写作不是锦上添花,而是学习的根本</p><p class="ql-block">“写作今天不再是少数人的技能,而是多数人的必备能力。”读到这句引言时,我心头一震。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无数次在课堂上见过学生因“无话可写”而苦恼,也无数次为“如何教写作”而困惑。这本由美国教育科学研究院(IES)发布的写作教学指南,以近百页的详实研究、四大核心建议,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小学生写作教学的系统性、实践性方案。</p><p class="ql-block">这本指南不是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将“实证研究”转化为“课堂行动”,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断点头、不断联想,甚至忍不住马上想在自己的课堂上试试它所提倡的每一项策略。</p><p class="ql-block">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 class="ql-block">二、四大建议:从“让学生写”到“教学生会写”</p><p class="ql-block">建议一:每天安排写作时间(Evidence Level:Minimal)</p><p class="ql-block">这看似简单,却在很多语文课堂中难以实现。指南建议:从一年级开始,每天至少1小时写作教学,其中半小时用于教写作技巧,半小时用于学生实际写作练习。写作不再是“单周作文”,而应成为“日常表达”。即使在时间有限的语文课上,也能通过整合其他学科,如“语文+科学实验报告”、“语文+历史人物日记”等方式完成跨学科写作。</p><p class="ql-block">作为语文教师,我深感“只让学生练作文”而忽视系统指导,是当前写作教学的一大短板。写作时间应成为教学时间的一部分,而非临时插空。</p><p class="ql-block">建议二:教授写作过程与多种写作目的(Evidence Level:Strong)</p><p class="ql-block">这一建议让我格外兴奋。指南提出写作是一个非线性的过程,包括规划、起草、分享、评估、修改、编辑、出版,强调学生必须灵活运用各个步骤。还提出四类写作目的:</p><p class="ql-block">1. 描写(Describe)</p><p class="ql-block">2. 叙述(Narrate)</p><p class="ql-block">3. 说明(Inform)</p><p class="ql-block">4. 说服 / 分析(Persuade/Analyze)</p><p class="ql-block">教学建议中,使用了大量真实例子,如一年级学生模仿绘本《Rosie’s Walk》写自己的校园“漫步记”,让我意识到“模仿写作”是启蒙写作的金钥匙。这启发我在习作教学中设计“读写结合”练习,让孩子在模仿中习得文体特征。</p><p class="ql-block">建议三:训练书写基本技能:笔写、拼写、造句、打字等(Evidence Level:Minimal)</p><p class="ql-block">这是我此前容易忽视的一环。写作能力不仅仅是构思和组织,更基础的是“能写”。指南建议从一年级开始系统训练握笔、书写、拼读、造句,并逐步过渡到电脑打字与文字处理。我意识到:拼音识字、听写练习,其实就是低年级写作的“地基”,不能割裂。我们的“一年级开始写童话体作文”实验,就有语音转文字“写作”,看来是可行的。</p><p class="ql-block">建议四:营造写作共同体(Evidence Level:Minimal)</p><p class="ql-block">这是整本书最具“人文温度”的一章。作者建议教师也要参与写作、分享作品,班级要有“作者椅”“每日之星”等仪式,学生互评写作、发表作品、投递“写作信箱”等方法让我重新思考:“写作不是一个人的事”。只有当学生感受到“写作是为了被听见”,他们才会用心写、有话写。</p><p class="ql-block">我在本学期设立了“写作星球展示栏”,孩子们的作品每周更换,并引导他们写“给××的一封信”“关于图书角的一篇倡议书”等真实写作任务,效果极佳。</p><p class="ql-block">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 class="ql-block">三、教学启示:五条写作课变革路径</p><p class="ql-block">这本指南带给我以下五条重要反思与行动方向:</p><p class="ql-block">1. 写作常规化:从周练变为日练,从学科边缘变为语文主线;</p><p class="ql-block">2. 写作过程显性化:不仅教“写什么”,更教“怎么写”;</p><p class="ql-block">3. 目的与读者意识清晰化:每一次写作都有“为谁写、为什么写”;</p><p class="ql-block">4. 评价多元化:注重中间过程反馈,而非只看“定稿好坏”;</p><p class="ql-block">5. 课堂生态激活化:写作是课堂生活的一部分,不是评比压力。</p><p class="ql-block">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 class="ql-block">四、结语:以研究支撑实践,让写作回归儿童生活</p><p class="ql-block">本指南以“研究+实践”并重的方式,为我们语文教师点亮了一条通往高效写作教学的路径。它告诉我们:写作不是少数“才子”的特权,而是每个儿童的基本权利。只有当写作成为他们表达自己、认识世界的一种日常方式,我们的写作教学才真正走在“以学定教、以用促学”的道路上。</p><p class="ql-block">未来,我将继续以此为蓝本,优化童话体作文实验学校的“日常写作”课程,打造儿童真实表达的“书写星球”。</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ies.ed.gov/ncee/wwc/PracticeGuide/17"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Effective Writers</a></p> 在《Teaching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to Be Effective Writers》这本指南中,一年级学生模仿绘本《Rosie’s Walk》写校园“漫步记”的教学案例,出现在✅ 第 23 页,<br>标题为:Example 2. Story emulation of Rosie’s Walk with 1st-grade students<br>即:案例二:一年级学生模仿《Rosie’s Walk》的故事仿写活动<br>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r><div> 校园漫步记 · 插图任务单<br>亲爱的小朋友:<br>你还记得母鸡罗茜的散步路线吗?她绕过池塘、钻过蜂箱,最后回到家吃晚饭。现在,请你想一想,在我们的校园里,如果你也去散步,会走怎样的一条有趣路线呢?<br>【任务一】画出我的校园路线图<br>请在下方空白处画出你要走的校园路线,可以从教室出发,经过你喜欢的地方,比如操场、图书馆、花坛、小卖部,最后回到某个你喜欢的地方。<br>你可以标出箭头,写上地点名字,也可以给小人物取名字。<br>(空白处绘图)</div><div><br><br><br><br>【任务二】用我的话说出“校园漫步记”<br>请模仿下面的句式,把你刚刚画的路线写下来:<br>小___ 去散步<br>走过 ______________<br>绕过 ______________<br>越过 ______________<br>经过 ______________<br>穿过 ______________<br>钻过 ______________<br>最后回到 ____________<br></div> <p class="ql-block">《美国 2025 年儿童阅读报告》——深度洞察儿童阅读习惯,为家长和教育者提供实用建议,是构建下一代终身阅读者的必备参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顺着孩子的目光读世界:美国2025阅读报告的五项教学洞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 / 施民贵(杭州市天长小学语文教师)2025.7.11</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导语:</p><p class="ql-block">从一年级的桥梁书,到六年级的成长小说,美国2025年儿童阅读报告,告诉我们——孩子们正在怎样阅读,他们又渴望读些什么。本篇文章以一位中国小学语文教师的视角,带你快速解读报告亮点,提炼教学启示,并推荐适合课堂借鉴的中英文阅读书单。</p><p class="ql-block">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 class="ql-block">一、阅读榜单:孩子的“真爱”永远藏在书单里</p><p class="ql-block">✦ 核心观察:</p><p class="ql-block">• K-1年级:经典绘本依然坚挺,如《The Very Hungry Caterpillar》《If You Give a Mouse a Cookie》。</p><p class="ql-block">• 2-3年级:系列故事最受欢迎,如《Magic Tree House》《Dog Man》。</p><p class="ql-block">• 4-6年级:冒险+成长是关键词,如《Wonder》《Percy Jackson》。</p><p class="ql-block">• 全学段:图像小说持续升温,《Narwhal and Jelly》《Amulet》跻身榜单。</p><p class="ql-block">✦ 教学启示:</p><p class="ql-block">我们的小学生,也在渴望“连读感”“主角情结”与“图像吸引力”。推荐引入:</p><p class="ql-block">• 中文桥梁书:《小猪唏哩呼噜》《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p><p class="ql-block">• 本土图像小说:《小鱼大河》《阿衰》《皮皮鲁传》</p><p class="ql-block">• 成长叙事:《城南旧事》《青铜葵花》</p><p class="ql-block">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 class="ql-block">二、文本趋势:短+图+情节强,正在成为新常态</p><p class="ql-block">✦ 报告亮点:</p><p class="ql-block">• 图像辅助性阅读比例上升:漫画类作品平均词数低,但阅读参与度极高</p><p class="ql-block">• 碎片文本和对话体小说受欢迎</p><p class="ql-block">• “非虚构”阅读正在进课堂,科普和人物传记热度上升</p><p class="ql-block">✦ 教学启示:</p><p class="ql-block">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也应逐步引入“非虚构文阅读训练”与“跨学科文本”:</p><p class="ql-block">• 配图说明文:如《恐龙百科》《昆虫记》低龄图文本</p><p class="ql-block">• 传记绘本:如《爱迪生》《居里夫人》《图说中国科学家》</p><p class="ql-block">• 中文情节漫画:开展“分镜阅读训练”,训练信息提取与推理</p><p class="ql-block">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 class="ql-block">三、课外阅读习惯:选择、可得与自我投射</p><p class="ql-block">✦ 研究发现:</p><p class="ql-block">• 阅读动机来源:“角色认同”“冒险参与”“同龄困境”</p><p class="ql-block">• 可选择性提高,参与度提升</p><p class="ql-block">• 女孩偏好成长与情感,男孩偏好趣味与冲突</p><p class="ql-block">✦ 教学启示:</p><p class="ql-block">设立班级阅读角应“多样+包容”:</p><p class="ql-block">• 情绪认同类:如《小兔彼得》《胆小的老鼠》</p><p class="ql-block">• 冒险闯关类:如《章鱼先生探险记》</p><p class="ql-block">• 成长共鸣类:如《窗边的小豆豆》《草房子》</p><p class="ql-block">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 class="ql-block">四、关键问题:我们怎样才能让孩子爱上阅读?</p><p class="ql-block">✦ 报告建议:</p><p class="ql-block">1. 从“兴趣”出发,而不是从“年级要求”出发</p><p class="ql-block">2. 让孩子读能读懂的书,不是看起来“高级”的书</p><p class="ql-block">3. 读书应该是件快乐事,而非任务</p><p class="ql-block">✦ 教学建议:</p><p class="ql-block">• 推行“读自己能读的书”理念:可参考“阅读自我分级卡”</p><p class="ql-block">• 开展“自主选书日”,让学生每月推荐1本书</p><p class="ql-block">• 用“读完一本书换一张图卡”的方式鼓励积累</p><p class="ql-block">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 class="ql-block">五、我们的课堂:也许可以从一本“学生喜欢的书”开始</p><p class="ql-block">🌱阅读是一场孩子与世界对话的旅程——</p><p class="ql-block">它不一定从课本开始,但一定从兴趣开始;</p><p class="ql-block">它也许不止于经典,但必须抵达心灵。</p><p class="ql-block">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jVTiENTL0PSiHrGREAQjgw"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本文散文朗读版</a></p> ✅ 附资源包<br>• 🗂 报告要点精编图卡(中英双语)<br>• 🧩 阅读兴趣调查卡(学生自填)<br>• 📄 语文课堂导读活动设计:图像小说导读 + 非虚构文本任务单<br>• 📌 2025推荐书单(中英文双语 · 小学适读)<div><br>• 一、报告要点精编图卡(中英双语)<br>• 1. K-1年级:经典绘本仍然占据主导,如《The Very Hungry Caterpillar》《If You Give a Mouse a Cookie》。<br>• 2. 2-3年级:系列桥梁书最受欢迎,如《Magic Tree House》《Dog Man》。<br>• 3. 4-6年级:冒险与成长类图书上榜,如《Wonder》《Percy Jackson》。<br>• 4. 图像小说类图书热度持续上升,如《Narwhal and Jelly》《Amulet》。</div><div><br><font color="#ff8a00">• 二、阅读兴趣调查卡(学生填写)</font><br>• 1. 你最喜欢的一本书是?<br><br>2. 你喜欢哪类书?(绘本 / 小说 / 科普 / 漫画)<br><br>3. 你更喜欢图多的书,还是字多的书?<br><br>4. 你读书的时候最喜欢什么地方?(教室 / 图书馆 / 家里 / 户外)</div><div><br><font color="#ff8a00">• 三、语文课堂导读活动设计</font><br>• 【活动名称】图像小说导读任务<br>【适用年级】三至五年级<br>【导读材料】《Dog Man》英文图像小说 + 中文桥梁书《阿衰》<br>【教学目标】:<br>- 提升学生对图像与文字结合的理解能力;<br>- 训练学生通过图画进行推理与复述;<br>- 鼓励学生模仿创编漫画分镜。<br>• 【活动流程】:<br>1. 阅读与观察:阅读故事前两页,圈出不懂的词;<br>2. 分镜分析:小组讨论每一格的动作与情感;<br>3. 复述接龙:一人一句复述整个故事;<br>4. 创编画格:请每位学生设计一格“续集”。</div><div><br><font color="#ff8a00">四、2025中英文推荐书单(小学适读)</font><br>年级 英文原书(推荐原版或双语) 中文推荐书目<br>1-2 Elephant and Piggie 系列 《小猪唏哩呼噜》系列<br>2-3 Magic Tree House 系列 《大个子老鼠小个子猫》<br>3-4 Dog Man, Judy Moody 汤素兰《笨狼的故事》 <br>4-5 Wonder, Frindle 《草房子》《苹果树上的外婆》<br>5-6 Percy Jackson 系列 《海底两万里》《笑猫日记》<br><br><h1> <b><font color="#ff8a00"> 《美国2025年儿童阅读报告》发布简介</font></b></h1></div><div><br>《美国2025年儿童阅读报告》由美国教育数据分析组Renaissance Learning发布,面向K–12学生群体,是全球最大的儿童阅读习惯年度研究之一。<br>📝 发布背景与组织机构<br>发布机构:Renaissance Learning旗下“What Kids Are Reading*报告,已有15年以上历史,为教育管理者、教师及家长提供阅读趋势分析与选书参考 。<br>发布时间:2025年最新报告于近期上线,针对全球及美国各州儿童的阅读行为进行大数据分析 。<br>🔍 核心发现分析<br>15分钟日读法:研究指出,每天仅需花费15分钟稳定阅读,便能显著提升学生学习效果与阅读成长速度 。<br>年度阅读量对比:参与结构化阅读计划的儿童(计划型)平均每年读20.7本书,而未参与计划的孩子平均仅读3本 。<br>地域与书籍偏好差异:报告中展示了各州小学不同年级最受欢迎的图书类别(小说、非虚构、图像小说等),并提供推荐书单 。<br> 🎯 适用人群与实用价值<br>目标读者:小学至高中各年级学生,教育行政人员、教师、图书馆与家庭阅读指导者。<br>用途概览:<br> * 制定分级阅读与暑期计划<br> * 教材与图书馆书单建设<br> * 各地区阅读推广项目依据与监测<br> 📂 获取方式与资源形式<br>* 报告提供PDF完整版免费下载,包含图表、年级推荐书目和阅读数据。<br>* 同步发布图像版书单与教师导读建议,便于教育者快速应用于阅读角、课堂活动及亲子共读引导 (。<br>✅ 适合中国小学使用建议<br>* 利用“15分钟日读”理念,设计每日课堂阅读时间。<br>* 参考报告书单,融入图像小说与非虚构类英文原版(如《Dog Man》《National Geographic Kids Almanac》)。<br>* 结合各校最受欢迎图书类型,引入趣味性与认知力并重的中英文对照图书。<br>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r>欢迎转发本篇文章,与更多语文教师共读《孩子们在读什么》。<br>让我们一起,陪孩子读好每一本“喜欢的书”。<br>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r></div> <p class="ql-block">✅ 在三年教研与十间教室的真实记录中,我读懂了“写作教学”的另一种可能。</p><p class="ql-block">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 class="ql-block"> 《教师如何教授写作过程》阅读随笔与教学资源包</p><p class="ql-block"><br></p><h1>📘 <b>阅读随笔|《教师如何教授写作过程》读后</b></h1><p class="ql-block"> 文 / 施民贵(杭州市天长小学)2025.7.10</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篇阅读随笔基于 Sondra Perl 的实地研究报告《教师如何教授写作过程》,从“写作过程教学法”的视角出发,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梳理四个维度的教学洞见,并配套关键词卡、发展时间轴、阅读练习与教师任务单,供教师共读共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一、学术地位|写作过程教学的“奠基石”</b></p><p class="ql-block">Sondra Perl 1985年撰写的《How Teachers Teach the Writing Process》,是一份具有开创意义的实地研究报告。她深入10位采用“写作过程教学法”的一线教师课堂,以“参与式观察 + 教师研究”方式,追踪三年时间里写作教学的真实变化。在我看来,这份报告奠定了“写作过程教学”的实践根基,同时也引发我们思考教师如何真正成为写作者与学习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二、研究贡献|从“产品”转向“过程”的写作教学革命</b></p><p class="ql-block">Perl 借助 Emig、Graves、Calkins 等基础研究成果,强调写作是一种有机的思维历程,写作教学应关注学生在生成、探索、修订过程中的心理与语言变化。她将“教学”与“写作”统一为“过程中的专业实践”,强调教师通过“实践、反思、协作、再实践”这一螺旋路径成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三、当代表达|“写作过程”如何与当下融合?</b></p><p class="ql-block">Perl 所提出的“以教师为研究者”的实践模式,在当下仍可与“迁移学习、生成策略、多模态表达”等理念融合发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四、再度回响|小学写作课上的“Perl时刻”</b></p><p class="ql-block">最大的启发是:不要以“教授写作”为目标,而应以“生成写作”为起点。Perl 并不为教师开出教学处方,而是追问:学生在写的时候,在想什么?教师做了什么让写作得以发生?</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X4yX5dPd8k7M79m_ku9JBQ"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本文散文朗读版</a></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教学关键词卡片</p><p class="ql-block">关键词 含义说明</p><p class="ql-block">写作过程教学法 强调预写、起草、修订、编辑、分享等步骤的完整教学</p><p class="ql-block">教师即写作者 教师自己也写作,通过实践示范与共写激发学生</p><p class="ql-block">协作写作社群 学生互评、互读、互助,小组学习促进写作发展</p><p class="ql-block">教师研究者身份 教师通过写作日志、课堂观察、行动研究等方式持续反思成长</p> 🕰️ 写作教学法发展时间轴<br>年代 教学观点变迁<br>1969 Emig 首次提出“写作是认知过程”,倡导观察写作过程<br>1970s Graves、Calkins 强调儿童写作过程与个体差异<br>1985 Perl 提出“教师为写作者”“教师即研究者”理念<br>2000s 体裁教学法(genre-based pedagogy)兴起<br>2010s-至今 多模态写作、AI写作、项目式学习等融合入写作教学体系<br> 📝 阅读练习题 + 参考答案与解析<br>题号 题目 参考答案 解析<br>题一 Perl 强调“教师作为写作者”的作用…… 示例:我在教学《秋天的图画》时…… 本题考察教师是否理解“以写促教”的核心思想……<br>题二 阅读中提到“写作是一种社会行为”…… 示例:我建立了“写作伙伴”制度…… 关键在于体现“学生间互动”+“教师支持结构”……<br>题三 教师反思与日志写作…… 示例:“2024年9月6日,今天我尝试用绘本启发孩子写作…… 本题引导教师思考自我记录与反思的力量…… 📋 教师自评任务单<br>教学行为 是否尝试 效果反思(简述)<br>本学期曾进行写作过程分阶段教学 ☐是 / ☐否<br>曾与学生共同写作并分享示范作品 ☐是 / ☐否<br>建立过学生写作小组,进行同伴互评 ☐是 / ☐否<br>开展写作课后的教学反思记录 ☐是 / ☐否<br>尝试进行课堂教学小规模观察研究 ☐是 / ☐否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 The Writing Process 写作过程</p><p class="ql-block">1. Prewriting – 写前准备</p><p class="ql-block">思考主题、头脑风暴、搜集资料、列出提纲。</p><p class="ql-block">2. Drafting – 起草写作</p><p class="ql-block">把想法转化为初稿,不求完美,只求表达。</p><p class="ql-block">3. Revising – 修改润色</p><p class="ql-block">重新组织内容、调整结构、增强表达。</p><p class="ql-block">4. Editing – 校对编辑</p><p class="ql-block">检查语法、拼写、标点等语言细节。</p><p class="ql-block">5. Publication – 发布发表</p><p class="ql-block">将作品展示、提交或出版,和他人分享成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图书推荐|《教师如何教授写作过程》</p><p class="ql-block">书名:How Teachers Teach the Writing Process</p><p class="ql-block">作者:Sondra Perl 等</p><p class="ql-block">Sondra Perl</p><p class="ql-block">Lehman College & Graduate Center of CUNY, English, Faculty Member</p><p class="ql-block">桑德拉·佩尔</p><p class="ql-block">纽约城市大学雷曼学院与研究生中心,英语系,教师。</p><p class="ql-block">出版时间:1985</p><p class="ql-block">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 class="ql-block">✏ 推荐语(一句话版)</p><p class="ql-block">在这本书里,我们不仅看到教师如何教写作,更看到教师如何通过写作重新理解自己。</p><p class="ql-block">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 class="ql-block">📚 推荐理由(正文版)</p><p class="ql-block">写作教学,真的只能是“命题 + 批改”吗?</p><p class="ql-block">在这本重达800页的研究报告中,美国学者 Sondra Perl 带领研究团队,用三年时间、走进十间教室,实地观察了十位教师如何在课堂中实践“写作过程教学法”——他们不仅教学生写,也亲自写、一起写、反思写。</p><p class="ql-block">这是一部带有温度的实证研究:</p><p class="ql-block">她们不急于开方,而是追问:“当教师写作,学生会跟着动笔吗?”、“写作社群能否替代红笔批改?”、“教师的困惑也是写作教学的一部分吗?”</p><p class="ql-block">40年后的今天,我们仍能从这些一线教师的真实课堂中获得启发:</p><p class="ql-block">• 教师要成为写作人,而不仅是评分者;</p><p class="ql-block">• 写作是社会行为,而非个人孤岛;</p><p class="ql-block">• 教学是研究过程,而非技术模板。</p><p class="ql-block">对于语文教师、写作教学研究者,乃至所有思考“写作如何教”的教育者来说,本书是一份厚重但深刻的答卷。</p><p class="ql-block">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 class="ql-block">📎 适读人群</p><p class="ql-block">小学至高中语文教师|写作教学研究者|教师发展课程教师|课程设计者</p><p class="ql-block">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 <p class="ql-block">这份小学语文规划太牛了,家长必看! 别嫌课程大纲啰嗦,真的有用!语文越往后对孩子素养要求越高,学不好还会影响其他科目,所以一定要紧跟政策,早培养!</p><p class="ql-block">1 - 2 年级要着重培养孩子学习习惯,抓好拼音和词汇;3 - 4 年级注重阅读,鼓励孩子多表达;5 年级重视阅读和写作;6 年级要知道阅读和写作是综合能力的基础。</p><p class="ql-block">我还为总结了小学语文辅导不费妈的 3 要 5 不要,希望能帮到大家。真心希望每一个看到的宝贝都能成绩进步,未来金榜题名!大家记得点赞收藏哦。</p><p class="ql-block">家长3要5不要</p><p class="ql-block">3要</p><p class="ql-block">1、要狠抓基础习惯(书写规范、朗读打卡、错题整理)</p><p class="ql-block">2、要帮孩子找到阅读兴趣(分级阅读、跨学科拓展、家庭共读)</p><p class="ql-block">3、要从生活场景培养写作能力(积累素材库、写作训练、正向反馈)</p><p class="ql-block">5不要</p><p class="ql-block">1、不要死记硬背</p><p class="ql-block">2、不要盲目追求“好词好句”</p><p class="ql-block">3、不要用刷题替代深度阅读</p><p class="ql-block">4、不要包办写作过程</p><p class="ql-block">5、不要过度纠正口语表达</p> <p class="ql-block">✅ 一从美国写作教学百年演变中,寻找小学语文写作课的新方向。</p><p class="ql-block">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下是一位小学语文教师阅读《Writing Instruction in US Colleges and Schools: The Twentieth Century and the New Millennium》(美国高校写作教学:二十世纪与新千年)后的阅读随笔,带有专业反思与教学延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导语:</p><p class="ql-block">写作教学并非只是技法训练,它承载着教育的愿景与社会的回声。透过美国写作教学的百年史,我们或许能重新理解小学语文写作课的可能:如何让孩子写出思维,写出自己,写出与世界的联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写作课之外:从美国高校写作百年史看我们的小学语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 文 / 施民贵(杭州市天长小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学生应该写什么?写作的目的是什么?”这两个问题在美国写作教学的百年历史中反复回响。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我们同样面临着这样的追问。翻阅这篇关于美国二十世纪以来写作教学演变的研究文章,我看见了从“表达个人”到“服务社会”,从“规范写作”到“多元识字”,从“标准语言”到“个体声音”的无数次拉锯——这些拉锯背后,是教师们对“写作应通向哪里”的持续探寻。</p><p class="ql-block">读完这篇史论文章,我有三点特别强烈的感受,也愿与语文同行共勉。</p><p class="ql-block">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 class="ql-block">一、写作不只是一门课,而是一种公共承诺</p><p class="ql-block">文章从“写作作为竞争场所”谈起,指出写作教学长久以来承载着社会愿景。1900年以来,写作教学经历了从功利导向(就业、公民教育)到表现主义(自我表达)、再到社会认知(公共话语、社会建构)的不断演化。让我感慨的是,原来“写作”一直不仅仅是技能教学,它更是一种价值表达:我们希望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们将用什么语言参与世界?</p><p class="ql-block">而在我们的课堂中,我们是否也该重申:孩子的写话,不应仅是流水账式的周记,而是与自我、与同伴、与世界的一次次“有话可说”。从童话、日记到倡议书和小论文,我们能否在每一次写作任务中激发“真实世界的回应力”?</p><p class="ql-block">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 class="ql-block">二、小学写作课也需“认知、表达、社会”三元融合</p><p class="ql-block">这篇文章借詹姆斯·柏林之口,指出写作教学的三种典型范式:认知导向(写作是思维过程)、表现主义(写作是自我表达)、社会建构(写作是社会实践)。我们小学语文的写作教学,往往偏重“规范”与“表达”,而对“认知过程”和“社会实践”的训练仍有欠缺。</p><p class="ql-block">我想起我们在教“编童话”时,是否可以同时关注:</p><p class="ql-block">• 孩子的思维过程如何演进?(认知)</p><p class="ql-block">• 他们是否表达了真实情绪与想象?(表达)</p><p class="ql-block">• 他们是否意识到“写童话”也是在“对生活提出观点”?(社会)</p><p class="ql-block">写作是一种多维行为,小学生当然还未必能全部掌握,但作为教师的我们,可以“站在三元坐标”上设计教学,而不是永远停留在“写得对、写得像、写得美”的老三板。</p><p class="ql-block">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 class="ql-block">三、语文教学需要更多“教育史的纵深感”</p><p class="ql-block">从1900年的“十人委员会”到1970年代的“学生语言权利声明”,从“社会效率”到“批判教育学”,这篇文章把写作教学置于教育理念与社会结构的大图景中。阅读中我频频自省:我们是否常把小学语文教学视为“当下小事”,而忽略了它其实深深嵌在一部“教育思想史”中?</p><p class="ql-block">比如,“是否应该教语法”“是否需要作文批改”这些争论,美国教师也经历过,并伴随着一次次权力与文化的更替。而“标准语文”与“学生方言”的张力、“自由表达”与“应试作文”的冲突,在我们的课堂中何尝不是“旧瓶新酒”?</p><p class="ql-block">我们需要为一线教师补上这门“写作教育史”——不是为了引经据典,而是为了在浪潮中站稳脚跟,找到自己的方向感。</p><p class="ql-block">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 class="ql-block">小结:小学写作教学,也该有“学科意识”</p><p class="ql-block">这篇文章写的是大学与中学写作教育史,但它带来的启发不限于学段。我们的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也可以更自觉地接轨“写作作为学科”的世界潮流——它不只是语文的一部分,更可以是一门“独立思考、表达自我、建构社会”的起点课。</p><p class="ql-block">我希望未来的小学写作课堂上,不止有“起承转合”和“修改病句”,也能有:</p><p class="ql-block">• 阅读素养的打底,</p><p class="ql-block">• 认知路径的训练,</p><p class="ql-block">• 社会问题的介入,</p><p class="ql-block">• 个体声音的鼓励。</p><p class="ql-block">愿我们在“写作”这条路上,走得更远,走得更深。</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nD1UsXVqege2i8-JF8NWBQ"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本文散文朗读版</a></p><p class="ql-block">📘学术背景</p><p class="ql-block">本文所引内容,来自David Gold 撰写的《Writing Instruction in US Colleges and Schools: The Twentieth Century and the New Millennium》(《美国高校写作教学:二十世纪与新千年》),此文为2020年出版的《A Short History of Writing Instruction: From Ancient Greece to the Contemporary United States》第四版(《写作教学简史:从古希腊到当代美国》)中的第11章。该书由Charles Bazerman 等人主编,是国际写作研究领域的权威文献之一。Gold 作为该章节作者,系统回顾了美国二十世纪以来写作教学的理念演变、制度建构与社会背景,尤其关注中学与大学写作课程的角色变化。本文结合该章节的核心观点,尝试从一位中国小学语文教师的视角出发,进行理解与反思。</p> <div>📘图书简介</div>James J. Murphy 、 Chris Thaiss 主编《写作教学简史:从古希腊到现代美国(第4版)》,2022年8月出版<br>这本新修订的 30 周年纪念版对从古希腊到当今美国的西方写作教学历史进行了有力的学术介绍。<br>它保留了从古代到现代的写作教学遗产,特别关注西方修辞传统的材料、教育和制度背景。它的纵向方法使学生不仅能够跟踪特定教学方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重复出现的情况,而且能够跟踪诸如社会目的、写作作为力量、技术的影响、正字法、方言的兴起、写作作为民主化的力量以及女性在修辞和写作教学中的作用等重大问题。每章都提供了教学工具,包括关键术语表和进一步学习的参考书目。在本版本中,对 21 世纪问题的扩展覆盖范围包括 跨课程写作教学法、多语言作家教学法和社交媒体。<br>A Short History of Writing Instruction 是写作研究、修辞学和作文以及教育史等本科和研究生课程的理想教材。<br><div> </div><div><br></div><div>📘 教师阅读练习<br>配套文章:《写作课之外:从美国高校写作百年史看我们的小学语文》<br>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r>一、理解与提取(单选题)<br>1. 下列哪一项最准确地概括了David Gold 所撰文章的核心主题?<br>A. 写作课应注重学生情感发展<br>B. 美国写作教学如何从技能训练走向社会实践<br>C. 小学生更适合表现主义写作法<br>D. 标准语教学应取代多元语言教学<br>✅ 参考答案: B<br>📝 解析: 文中明确指出,美国写作教学经历了从“规范导向”到“表现主义”,再到“社会建构”的演变。Gold 的论文围绕“写作是竞争场所”展开,分析了教学理念的历史转变,体现的是“从技能到社会实践”的主线。<br>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r>二、概念匹配(配对题)<br>2. 将以下写作教学范式与其核心特征匹配:<br>写作教学范式 核心特征<br>A. 认知导向(Cognitive) ① 写作是自我情感的自由表达<br>B. 表现主义(Expressivist) ② 写作是构建知识、社会参与<br>C. 社会建构(Social Constructivist) ③ 写作是思维过程的呈现与训练<br>✅ 参考答案:<br>A-③,B-①,C-②<br>📝 解析:<br>• 认知导向强调写作的“过程性思维”与策略使用(如Flower & Hayes 模型);<br>• 表现主义聚焦自我声音与创作自由(如Peter Elbow);<br>• 社会建构强调语言如何参与社会、文化、权力(如James Berlin)。<br>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r>三、应用与迁移(简答题)<br>3. 作者在随笔中指出,“小学写作课也需‘认知、表达、社会’三元融合”,请结合你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在一次写话教学中体现这三元目标?<br>✅ 参考要点:<br>• 认知导向:设计“写前构思图”,帮助学生规划结构;<br>• 表达主义:鼓励学生写“我想说的话”,记录真实想法;<br>• 社会建构:创设“写给他人”的任务情境,如给同学写建议卡、写倡议书。<br>📝 解析: 此题重在引导教师将理论概念内化到具体教学行为中。重点不在“答案标准”,而在于能否设计出“思维+表达+社会”联动的教学片段。<br>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r>四、理解评价(判断题)<br>4. Gold 的文章主张完全抛弃传统的“规范写作训练”,转向自由表达和社会批判。(对 / 错)<br>✅ 参考答案: 错<br>📝 解析: 文章并非“否定规范”,而是指出写作教学历来在“规范–表达–社会”之间拉锯,并鼓励教师根据目标有意识选择。Gold 的论述是一种历史呈现,不是单一立场。<br>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r>五、综合分析(简答题)<br>5. 阅读随笔指出“中国小学语文需要补上‘写作教育史’这门课”。你如何理解这一观点?你认为“写作教育史”的知识能如何影响一线教学?<br>✅ 参考要点:<br>• 理解:“写作教育史”让教师了解教学背后的理念变迁,提升学科意识;<br>• 影响:帮助教师设计多元写作任务,突破应试套路;增强教师的“学科站位感”与“课程领导力”。<br>📝 解析: 本题旨在引发教师“历史意识”与“专业认同”的反思。借写作史视角,重新审视当下课堂教学的可能性与局限,是当代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路径。<br>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r><br></div> <p class="ql-block"> 图解:美国教育部下属机构IES(Institute of Education Sciences)发布的《Teaching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to Be Effective Writers: A Practice Guide》(NCEE 2012-4058)的官方封面图。该指南由WWC(What Works Clearinghouse)组织专家撰写,旨在为小学教师提供循证的写作教学建议,包括教学时间安排、策略支架、反馈机制和写作氛围营造等内容。</p><p class="ql-block"> 图中展示的是典型的小学写作教学场景:教师与学生面对面,一边引导,一边书写,正体现了该指南强调的“有效写作教学是可教、可学的系统过程”这一核心理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教“写一篇”到教“会写作”,让写作成为孩子思维与表达共同成长的旅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导语:</p><p class="ql-block">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陷入“布置作文”却难以“教会写作”的困境。学生写得吃力、教师批得疲惫,根源往往在于缺乏有效的写作支架与系统的策略指导。</p><p class="ql-block">本次阅读练习围绕教育部《实践指南》推荐文本——《Teaching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to Be Effective Writers(教小学生成为有效写作者)》开展,聚焦“从写一篇到会写作”的教学理念转变,借助POW、TREE等具体策略,探索结构化写作、情感支持、技术融合等多元路径。</p><p class="ql-block">通过阅读随笔、思辨练习与教学延伸,我们将共同思考:如何让学生不再只是完成作文,而是真正学会写作;如何在教学中实现“责任的逐步转移”,将写作从技巧训练变为表达与思维的成长之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写一篇”到“会写作”</p><p class="ql-block">——《教小学生成为有效写作者》读后随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文/施民贵(杭州市天长小学)2025.7.8</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写作是能力,更是责任的转移过程”</p><p class="ql-block">作为一线小学语文教师,我曾一度将写作教学视为学生“灵感的展现”或“兴趣的开花”,却忽略了写作其实是一种可以系统培养、渐进迁移的认知能力。这本《实践指南》让我重新理解了“教写作”的本质:写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创作,而是一个有策略、可训练、能支架的成长过程。</p><p class="ql-block">文中反复强调一个关键词:“gradual release of responsibility”(逐步释放责任)。从教师明确示范,到小组合作,再到学生独立写作,这种“责任转移”并非只在教学形式上体现,更是在心态上的一次革命。写作教学不再是“布置作文”这么简单,而是要手把手地教学生学会如何观察、如何构思、如何表达、如何修改。</p><p class="ql-block">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 class="ql-block">二、“每天写一点”,比“每周写一篇”更有力</p><p class="ql-block">让我深有同感的是建议一:每天为学生提供写作时间。这在中国语文课堂现实中颇具挑战性:我们习惯在“大作文课”上集中训练,而缺少“日常练笔”的积淀。但指南明确指出:频繁地、短时间地练习写作,比偶尔的“精写一篇”更有效。</p><p class="ql-block">读到这里,我脑中立刻浮现出我们班孩子们平时的“语文观察本”:他们记录一句春雨描写,一段爷爷讲的故事,一次和同桌的小争执……若能将这些“生活切片”引导进写作策略训练,岂不正是“积累写作经验”的过程?</p><p class="ql-block">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 class="ql-block">三、教学要有“策略地图”,写作才有“成长轨迹”</p><p class="ql-block">《实践指南》最让我惊喜的是将写作策略具体化、结构化,尤其是它介绍的如POW(Pick my idea, Organize notes, Write and say more)、TREE结构(Topic sentence, Reasons, Examples, Ending)等写作思维工具。我们何尝不能将这些结构“汉化”,融入习作单元设计中?</p><p class="ql-block">我开始意识到,如果孩子们缺乏对写作的结构理解,就容易“写不长”“写不清”。而这种结构训练并不是“套模板”,而是“给支架”,让他们慢慢学会:怎样开头吸引人?怎样层层展开?怎样自然结尾?这正是我们语文教师最该教会他们的。</p><p class="ql-block">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 class="ql-block">四、写作教学的“技术面”与“情感面”</p><p class="ql-block">指南还特别强调了使用技术工具(如文字处理器、同伴互评平台)对写作的支持作用。这在我国数字教学飞速发展的当下尤为重要。我们是否可以设计“线上习作墙”“听写配图写作”“配音小剧本”,让写作更有趣、更立体?</p><p class="ql-block">同时,它也提醒我们:营造支持性的写作环境,比什么都重要。学生写作中最怕孤独与否定,我们要做那个“永远的第一读者”,用积极的语言、耐心的陪伴,让孩子相信:“我是个能把话写出来的人”。</p><p class="ql-block">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 class="ql-block">五、写在最后:从“写一篇”到“会写作”</p><p class="ql-block">这本指南让我反思:我们是要培养一个“能应付考试作文”的学生,还是一个“愿意表达、有话可说”的写作者?从“写一篇”到“会写作”,这背后是教学理念的根本转变——从强调结果到关注过程;从关注文章到培养作者;从评价作品到支持成长。</p><p class="ql-block">正如书中所言:Writing is not just a skill; it's a means of learning and thinking.(写作不仅仅是一项技能,它更是学习和思考的一种途径。)</p><p class="ql-block"> 在未来的语文课堂里,我愿意成为那个陪孩子们慢慢学写作的人——从词语到句子,从情感到逻辑,从生活到表达。</p><p class="ql-block">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3vJsUq-d0n7dg6wtw0hwUg"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散文朗读版:写作素描</a></p><p class="ql-block">附录1:“给支架”——小学写作思维工具开发建议</p><p class="ql-block">在《实践指南》中,POW与TREE是广泛应用于SRSD写作教学法的核心策略,它们对小学语文教师构建“写作教学支架系统”具有重要启示。</p><p class="ql-block">🌟 POW 写作策略(适用于1-3年级学生)</p><p class="ql-block">Pick my idea(选主意)→ Organize notes(理结构)→ Write and say more(多写多说)</p><p class="ql-block">教学设计建议:</p><p class="ql-block">• 用图文卡片帮助孩子“选写作内容”(Pick)</p><p class="ql-block">• 鼓励他们用“写作小地图”组织要点(Organize)</p><p class="ql-block">• 教他们加入细节、描写、情感词等让表达更丰富(Write and say more)</p><p class="ql-block">低年级引申活动:</p><p class="ql-block">• 制作“我的故事卡”(主角 + 场景 + 动作)</p><p class="ql-block">• 绘图+说话+写字联动表达</p><p class="ql-block">• 设立“说得好+写得棒”展示栏</p><p class="ql-block">🌳 TREE 写作结构(适用于3-6年级议论文或表达观点类)</p><p class="ql-block">Topic sentence(观点句)→ Reasons(理由)→ Examples(例子)→ Ending(结尾)</p><p class="ql-block">教学设计建议:</p><p class="ql-block">• 用“观点卡 + 理由卡 + 举例卡 + 总结卡”四卡结构支架作文</p><p class="ql-block">• 提供范文拆解练习(例如《我喜欢语文》《保护小动物》)</p><p class="ql-block">• 设置“辩论稿 + 写作稿”双通道,训练表达逻辑</p><p class="ql-block">中高年级练习活动:</p><p class="ql-block">• 小辩论引导写作(例如“上网课好不好”)</p><p class="ql-block">• 模仿写作“我支持/我反对”的理由句组合</p><p class="ql-block">• 结构化写作图卡+句式训练</p><p class="ql-block">附录2:写作教学的“技术面”与“情感面”设计建议</p><p class="ql-block">在学生写作起步阶段,技术工具与情感支持同等重要。本部分整理了融合“数字工具 + 同伴反馈 + 出版展示”的教学实践建议。</p><p class="ql-block">🖥️ 技术面设计:让写作“动”起来</p><p class="ql-block">线上习作墙:</p><p class="ql-block">• 使用Padlet、钉钉圈子或PPT合集建立“我的作品展”</p><p class="ql-block">• 鼓励学生留言评论、点赞、提出建议</p><p class="ql-block">• 每周评选“最有创意表达”或“修改进步之星”</p><p class="ql-block">听写配图写作:</p><p class="ql-block">• 低年级:听写关键词 → 绘图表达 → 写话小片段</p><p class="ql-block">• 高年级:从图入文,导入创编任务</p><p class="ql-block">• 联合“录音+配图+小标题”的三合一呈现</p><p class="ql-block">配音小剧本:</p><p class="ql-block">• 选取作文段落改编为三格剧本</p><p class="ql-block">• 录制“语音作文剧”上传班级音频墙</p><p class="ql-block">• 培养表达与听说能力并重的综合素养</p><p class="ql-block">❤️ 情感面设计:让学生“想写”“敢写”“愿改”</p><p class="ql-block">写作仪式感设计:</p><p class="ql-block">• 写作启动仪式:选笔、取题、签名</p><p class="ql-block">• 设置“写作角”或“静心屋”</p><p class="ql-block">正向反馈语言使用:</p><p class="ql-block">• 强调“表达真实情感的勇气比用词高级更重要”</p><p class="ql-block">• 替代批评用语:“这里有可以扩展的好点子”</p><p class="ql-block">同伴支持机制:</p><p class="ql-block">• “喜欢的一句话”“建议一件小事”互评活动</p><p class="ql-block">• “修改搭档”与“修改建议卡”配合改写</p> 📘 教师阅读练习<br>《从“写一篇”到“会写作”》随笔导读练习(教师培训用)<br>作者:施民贵<br>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r>一、选择题(单选,每题2分)<br>1. 作者在文中强调“写作不是灵感的产物”,而是:<br>A. 兴趣引导的结果<br>B. 自然习得的能力<br>C. 可支架、可训练的过程<br>D. 语文积累的体现<br>✅ 参考答案:C<br>📖 解析: 文章强调写作是“一个有策略、可训练、能支架的成长过程”,呼应的是“写作教学的责任转移”理念。<br>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r>2. POW与TREE写作策略最核心的教学价值在于:<br>A. 适合作文评分标准<br>B. 建立写作技能套路<br>C. 赋予学生结构化表达能力<br>D. 强化词句训练<br>✅ 参考答案:C<br>📖 解析: POW与TREE作为SRSD模型的核心,是为学生提供“思维支架”,让其具备自主构思和条理表达的能力。<br>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r>3. “写作技术面”设计中,听写配图写作的最大优势是:<br>A. 减少错误率<br>B. 激发语感<br>C. 促进多模态表达<br>D. 节约批改时间<br>✅ 参考答案:C<br>📖 解析: 听写结合图画与文字,是典型的多模态输入输出设计,有助于学生语言与图像思维整合。<br>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r>二、简答题(共3题,每题8分)<br>4. 结合文中“写作责任的转移”理念,谈谈如何设计一个三年级的写作教学环节,使学生从依赖教师走向独立表达。<br>✅ 参考要点:<br>• 教师先示范写作策略(如:头脑风暴构思)<br>• 再组织小组合作尝试(如图卡整理段落)<br>• 最后让学生独立完成小练笔<br>• 写后组织同伴互评与自我修改<br>📖 解析: 逐步释放责任是SRSD和《实践指南》的关键原则,体现于“示范—协作—独立—反思”的教学流程中。<br>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r>5. 文中提出“给支架”,请说明POW与TREE各适用于哪类写作任务?如何在课堂中操作?<br>✅ 参考要点:<br>• POW:适合写人叙事(如“我的同桌”“一次游戏”)<br>操作建议:用“故事卡”帮助选角+情节,图文联动说写。<br>• TREE:适合观点表达或劝说文(如“我支持校内午睡”)<br>操作建议:板书结构图卡、分段组词、理由→例子→结尾句训练。<br>📖 解析: 匹配体裁与策略,是结构性写作教学的关键。<br>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r>6. 文中提到“情感面设计”是写作教学的重要一环,请结合你的教学经验,谈谈如何营造一个支持性写作氛围。<br>✅ 参考要点:<br>• 使用积极反馈语言:“你这句很打动人”“这里可以加个动作”<br>• 设立“作者椅”或“写作展示角”,鼓励分享<br>• 组织“喜欢的一句话”互评环节,建立信心<br>• 允许学生选择题材、风格,强调表达自由<br>📖 解析: 写作是表达性的能力,缺乏情感支持的环境会压制学生创造力。<br>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r>三、延伸任务(任选其一)<br>7. 请以“从写一篇到会写作”为主题,设计一节适合四年级的写作课教学简案,突出:①策略支架、②情感激励、③结构输出。<br>8. 结合你所在学校的语文教学安排,提出一个“日常写作时间”实施建议,回应《实践指南》建议一“每天提供写作时间”的主张。<br>✅ 参考提示:<br>• 可设“写话5分钟”、小练笔接力、语文观察本、晨间写作日等形式<br>• 融入综合学科,如科学观察记、劳动日记等<br> <p class="ql-block">📖 导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教学现场,我们常常忙于批改、讲评、布置下一篇作文,却很少停下来问一句:写作教学,本身正在发生什么?</p><p class="ql-block">这篇文章,是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在纽约图书馆翻阅英文教育文献后的阅读随笔,也是对写作课当下困境与希望的温柔凝视。它既关注数据背后的焦虑,也倾听孩子们笔下的光亮。在喧哗与标准之间,让我们回到那张纸、一支笔、一段真实写作的时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文是以“小学语文教师”的身份,基于 Judith Langer 的《What Is Happening in the Teaching of Writing》一文撰写的阅读随笔,可搭配教学议题如“写作教学改革”“语文教师的专业视野”等使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 写作课上,正在发生什么?</p><p class="ql-block"> ——一位小学语文教师的阅读随笔</p><p class="ql-block"> ✍️ 文 / 施民贵(杭州市天长小学)2025.7.7</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近读到一篇发表于 English Journal 的老文章,标题简洁而有力:《What Is Happening in the Teaching of Writing》(写作教学正在发生什么?)。作者 Judith Langer 是美国写作教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学者,她基于 NAEP(美国国家教育进展评估)的长期数据,回望了美国写作教学在近三十年间的变化。这篇文章虽写于2009年,但字里行间的焦虑、分析与期待,至今仍令人警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01</p><p class="ql-block">从“写多少”到“怎么写”——写作量与教学策略的反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文章中提到的一个数据:约有40%的美国十二年级学生“从未或几乎从未”写过三页以上的作文。这让我一下子联想到我们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周记”任务。孩子写了很多,但写得长、写得深、写得有逻辑吗?写作教学,似乎陷入了“数量充足,质量空洞”的悖论。</p><p class="ql-block">而另一方面,Langer 也指出,“过程导向教学”(process-oriented instruction)曾一度在八九十年代主导了美国写作课堂:强调写前构思、多次修改、小组合作、反复修订……这些策略听上去是不是很耳熟?我们当前强调的“读写结合”“写作方法指导”“文本重构”,与之颇有共鸣。但令人遗憾的是,在标准化考试压力面前,这些策略逐渐退场,教师和学生都转向了“考试写作”那一套。</p><p class="ql-block">这不也是我们自己的影子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02</p><p class="ql-block">写作教学的三重危机:时间、空间、评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章里还有一组统计让我深思。2002年至2007年,美国初中生在写作课上使用“头脑风暴”“分组交流”“修改初稿”等策略的频率均有所下降,甚至连写作前的构思时间都被压缩。这是因为什么?Langer 一针见血地指出:考试正在主导教学。标准、测试、纸笔答题的形式,正逐步挤压真正的“写作时间”和“表达空间”。</p><p class="ql-block">我想到我们的孩子,有的在习作时连20分钟的独立思考时间都没有;作文讲评课成了“批改结果展示”,而非“写作过程回望”;写作评价也依赖于统一标准,忽视了每个孩子表达的独特路径。我们是否也正经历这场“写作教学空间的缩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03</p><p class="ql-block">回到学生写作的“现场”——我们该做什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篇文章的最后,作者发出一个令人动容的呼吁:“我们不是只为了让孩子在高风险考试中得高分,而是要帮助他们成为能写、敢写、会写的人。”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深感共鸣。我们不能让“写作”沦为“应试工具”;我们更希望它成为“表达自己”“探索世界”的方式。</p><p class="ql-block">我想起最近带学生写“致未来的我”,我们不再打草稿写正稿,而是一次次重构主题、组建观点,用画图、对话、榜样等多种方式构思,真正让孩子进入了“表达”而非“应付”的状态。那些闪着光的句子,那些真情实感的回信,才是“写作教学正在发生什么”的最好答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结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Langer 的文章,是一份报告,也是一面镜子。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写作教学,不仅是技术的传授,更是空间的创造、过程的呵护、个性的绽放。</p><p class="ql-block">也许,写作教学的问题,不只是“我们教了什么”,更是“我们愿意让学生怎样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原文:朱迪思·兰格.写作教学的现状与变革</p><p class="ql-block">出版商: 全国英语教师委员会</p><p class="ql-block">出版日期:2009 年 5 月 1 日</p><p class="ql-block">出版物名称: English Journal(英文杂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写作课上,正在发生什么?|读写任务单</p><p class="ql-block">姓名: 班级: 日期: 自我评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阅读任务</p><p class="ql-block">1. 阅读文章《写作课上,正在发生什么?》,并完成以下任务:</p><p class="ql-block">•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美国写作教学中出现了哪些问题?</p><p class="ql-block">• 你认为“写得多”和“写得好”哪个更重要?为什么?</p><p class="ql-block">• 请列举你写作中曾使用过的3种“写作策略”(如列提纲、画图、同伴讨论等),并描述使用体验。</p><p class="ql-block">【二】写作任务</p><p class="ql-block">2. 请选择一个主题,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作文:</p><p class="ql-block">• ① 我的写作故事:讲讲你最难忘的一次写作经历。</p><p class="ql-block">• ② 写作课的愿望清单:你希望写作课能变成什么样子?</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xqy8I_EhtVydFz-EVYn73g"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双面书写·写作素描(本文散文朗读版)</a></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