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福州评话约形成于明末清初,<span style="font-size:18px;">道光年间开始成熟,光绪年间进入兴盛期。</span>新中国成立后得到发展,80年代再次繁荣,90年代后市场缩小,目前出现“曲艺危机”。</p><p class="ql-block"> 福州评话是以福州方音讲述并有徒歌体唱调穿插吟唱的独特说书形式。</p><p class="ql-block"> 表演形式多以一人为主。表演技法讲究说、吟、做花。“说”是主要手段,有多种说白之分;“吟”是基本唱腔,用于抒情等,有不同调门;“做”即表演,包括身段、手势等,首重眼神;“花”指噱头,分“夹骨花”和“插花”。</p><p class="ql-block"> 王秋怡表演福州评话《绊尾叔》,其标题“绊尾叔”是福州方言,普通话意思就是“爱管闲事的大叔”。该故事讲的是一对夫妻吵架大打出手,“绊尾叔”劝架过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视频:福州评话《绊尾叔》选段</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表演者:王秋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王秋怡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福州评话第三批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同时也是国家一级演员。</p><p class="ql-block"> 王秋怡1963年8月生,福州市闽侯县人。她16岁时师从福州评话“三杰”之一陈春生,学习陈派评话艺术,1980年开始登台表演,期间接受父亲王东坡亦即陈派开门弟子的指导,进一步完善评话表演技艺,1983年进入闽侯县曲艺团,成为评话专业演员。除了能完整、准确地传承表演《恩怨姻缘》《情天义海》等陈派代表性书目外,她还编排演出了《考验》《戚继光斩子》等新书目。在继承“陈派”“泪嗓”的基础上,她推陈出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新唱法“牵丝嗓”。</p><p class="ql-block"> 王秋怡曾多次荣获全国、省、市级曲艺比赛一等奖,还获得过第三届福建省曲艺节大赛演员金奖等多项荣誉。她致力于福州评话陈派艺术的传承、研究与传播,在演出同时授徒传艺,培养出魏江丽、林峰华、郑文桃等评话新秀,为福州评话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br></p> 美篇编辑:肖世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