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山海来相会

闽山茶客

<p class="ql-block">  《西江月·台江姊妹节》</p><p class="ql-block">苗岭春浓花绽,台江水暖风柔。</p><p class="ql-block">三月三日聚芳洲,姊妹欢声盈袖。</p><p class="ql-block">糯饭香传情深,芦笙韵绕心头。</p><p class="ql-block">千年古俗韵悠悠,共谱和谐新奏。</p> <p class="ql-block">  苗族姊妹节的起源可追溯到原始母系氏族及母权社会。这是由苗族妇女集体策划、主持、参与并代代传承,由母亲口传心授给姑娘,以固定的时间聚会形式,一代一代传承至今。</p> <p class="ql-block">  当地民歌和民间传说提到,苗族原本居住在东方,一个水天相连的地方。后因人口增多、生活困难,一部分人向西方迁移。已出嫁的姑娘一时不能回来。于是每年相约一个日子,把她们接回来同姊妹们一起捞鱼虾聚餐。天长日久,这些远离家乡嫁了外地的、搬迁迁走的姊妹们,当时虽然是各奔前程,但为了不忘姊妹情,每年相约回来相聚,便有了姊妹节。</p> <p class="ql-block">  还有一种说法是源于苗族传说中金丹与阿娇的爱情故事。 </p><p class="ql-block"> 金丹与阿娇,打小就青梅竹马、耳鬓厮磨。长大后却遭父母与族人阻挠。阿娇常将糯米饭藏于针线篮中偷偷送给金丹,最终二人结成夫妻,针线篮里的米饭,俗称姊妹饭。吃姊妹饭这一习俗,便成为纪念他们爱情的重要仪式。</p> <p class="ql-block">  姊妹节的起因还有一种说法,是为了解决婚姻问题的需要:</p><p class="ql-block"> 据传古代当地有很多勤劳美丽的苗族姑娘,因与外界缺少联系,很多人没有出嫁成婚。于是她们凑米聚餐,引来苗族男青年共同跳芦笙舞。并举行赛马、斗牛等活动。在聚会中,通过互相赠送糯米饭等方式找到意中人,解决了婚姻问题,由此形成了姊妹节。</p> <p class="ql-block">  1998年以前:姊妹节是苗族内部的传统爱情节日,由各村寨自行组织。举办时间根据各村的农闲时间而定,活动形式较为传统。主要围绕青年男女的社交、婚恋展开。</p> <p class="ql-block">  1998年以后:从民间自发活动转变为政府引导的活动。举办的主要地点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台江县。</p><p class="ql-block"> 当地政府主办后,不但姊妹节的举办地点得到统一,而且节日时长一般定为为五天。</p><p class="ql-block"> 2017年那年,居然长达到了24天。活动内容也更加丰富,包括民族习俗展示、民族歌舞比赛、民俗文化体验等。</p> <p class="ql-block">  2025年:以“锦绣黔东南 千年姊妹情”为主题,创新融合苗族民俗、非遗展演与体育赛事。台江姊妹节一口气推出了19项特色活动,为游客打造了一场沉浸式的《苗族文化体验之旅》。</p><p class="ql-block"> 同时,台江县推出三条旅游特色路线供游客选择,分别是“姊妹花开之旅”“乡村体育之旅”“非遗魅力之旅”,将苗族文化与旅游、体育深度融合。</p> <p class="ql-block">  随着时代的更替,姊妹节在传承和弘扬苗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从一个地方性节日转变成向外来宾客推介和展演当地苗族文化的盛会,成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p> <p class="ql-block">  2025 年台江姊妹节游街时,不同县区来的苗族服饰穿戴是不一样的。原因在于苗族内部存在众多支系,各支系有着各自独特的服饰传统与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  苗族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大规模迁徙,不同支系的苗族在迁徙过程中,因 落脚的地点不同,受到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文化等因素影响,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服饰风格。</p><p class="ql-block"> 比如居住在贵州省桐梓县南部海拔较高山区的苗族,为抵御严寒,上衣多采用对开襟样式,下面穿着蜡染百褶裙和挑花围裙,袖子再套上挑花袖筒,小腿裹多层挑花绑腿。</p> <p class="ql-block">  其中最有特色的是满身都是银饰的苗族,这些苗族银饰最为丰富与奇特。</p><p class="ql-block"> 这些苗族祖先曾居住在银矿资源丰富的地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他们掌握了白银的开采和冶炼技术,为制作银饰提供了物质基础。明代后,白银作为货币进入苗族聚居区,他们又重新与白银建立联系。</p> <p class="ql-block">  早期原始苗族彩印体饰形式中的项饰、腰饰、臂饰、腕饰、头饰等,在苗族古代饰物中就有体现,且部位基本相同,具有一定的渊源传承,为现代苗族银饰的出现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  苗族先民相信锋利之物能驱邪,而银饰被认为是驱邪消灾、祈福护体的上品。如在丹寨,苗族妇女的银围腰链是驱邪器物,须由舅舅请人打制,终身相随;过去台江苗族老人去世后,他们会在墓穴中洒银屑,让银子陪伴灵魂防止恶鬼。</p> <p class="ql-block">  苗族的宗教信仰和图腾崇拜也对其银饰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 例如,苗族银饰常以蝴蝶、鸟、龙、凤等自然物为造型,这些动物在苗族的宗教信仰和神话传说中具有特殊意义,通过佩戴这些造型的银饰来表达对图腾的崇拜和对祖先的敬畏之心。</p> <p class="ql-block">  苗族社会中,银饰是财富和地位的重要标志。家庭经济条件好的人家,会为女性打造更多、更精美的银饰,以此来展示家庭的富裕程度和社会地位。 </p><p class="ql-block"> 例如,在一些苗族聚居区,女性出嫁时的银饰数量和质量,往往成为是家庭经济实力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苗族银饰以大、多、重为美,这种审美观念可能与苗族对自然和社会的认知有关,认为大型、繁复的银饰能够更好地展现主人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苗族财产继承权存在性别差异,通常家庭财产主要由女性继承,而银饰作为一种贵重的财产,自然成为了女性继承的重要部分。家庭会倾力为女性添置银饰,这也促使了银饰在苗族女性中的广泛佩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服饰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对于苗族各支系来说,是传承和弘扬本支系文化的重要方式,也是增强族群认同感的标志。通过穿着本支系的传统服饰,人们能够表达对本支系文化的认同和归属感,同时也是对祖先和传统的尊重与传承 。</p><p class="ql-block"> 如在姊妹节等重要节日里,各个支系的苗族人民都会穿上自己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服饰,展示本支系的文化特色,表达对本族群文化的热爱和传承的意愿。</p> <p class="ql-block">  苗族人民大多信仰万物有灵,对自然和祖先有着强烈的崇拜,其服饰常常反映出这种信仰和崇拜。不同支系的图腾崇拜对象不同,就会在服饰上呈现出不同的纹样和装饰。</p><p class="ql-block"> 一些苗族服饰上常有与祖先迁徙、自然崇拜等相关的纹样,如背牌上的回环式方形纹,代表着祖先曾经拥有却最终失去的家园、城市,褶裙上的彩色线条,代表着祖先迁徙时跨过的河流、翻越的山岭。</p> <p class="ql-block"> 《满江红·台江姊妹节》</p><p class="ql-block"> 苗岭春融,花如海、鼓角声彻。 看姊妹、盛装焕彩,银光相叠。 绣帕轻传情意重,郎姿似月心难歇。 </p><p class="ql-block"> 共欢歌、笑语溢芳丛,情难绝。盟誓酒,倾心结; 离别泪,思如雪。</p><p class="ql-block"> 愿年年相聚,此情长爇。 古韵悠悠承远脉,新风猎猎扬华嵋。 待明朝、再续这浓欢,繁花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