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延安·枣园革命旧址(三)

海春居士

  这里是毛泽东主席发表《为人民服务》演讲的地方,该演讲是为了纪念张思德烈士。张思德和战友挖烧炭窑时,在窑被雨水冲塌的瞬间把战友推出来,自己牺牲了。毛主席为他题写了“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的悼词,并发表了《为人民服务》的演讲。   领导人旧居窑洞。枣园原为地主庄园,窑洞建筑得较好,五大书记和其他几位中央领导人在这里都有所住过的窑洞,里面展出了他们自己或者他们和配偶的珍贵照片。这是任弼时旧居。   任弼时办公室。   任弼时(1904-1950年)曾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1950年10月27日病逝于北京,享年46岁。   转战陕甘时,毛泽东与任弼时在佳县神泉堡。   朱德与任弼时在延安。   任弼时同志卧室。   卧室悬挂着任弼时与陈琮英在延安的合影。   隔壁窑洞是《任弼时在延安》图片展。   1937年3月16日,任弼时到达延安。洛川会议后,任八路军总政治部主任,出师华北。   1921年,任弼时进入莫斯科“东方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学习。   1924年留学回国。1925年1月,任中央局组织部主任,继而任团中央总书记。   西安事变后,红军与东北军、十七路军合作,形成“三位一体”的局面。1937年1月,任弼时、彭德怀在三原县十七路军十七师司令部同十七师师长赵寿山等合影。   1937年8月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时任八路军政治部主任的任弼时与总司令朱德在开赴抗日前线之前于陕北留影。   任弼时、刘伯承、贺龙、朱德、肖克在五台山八路军总部合影。   1940年3月,参加书记处工作,兼任中央秘书长,筹备“七大”,负责陕甘宁边区与晋西北的工作。   1943年3月政治局会议后,进入中共核心领导集体,为中央机关正规化建设和边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1947年3月12日,任弼时由这里撤离延安,转战陕北,担任中央直属纵队司令。   1947年10月,转战陕北的任弼时与周恩来、陆定一、王明在佳县神泉堡合影。   水井。   马厩。   碾子。   周恩来旧居和张闻天旧居。   周恩来办公室。1944年12月,周恩来由杨家岭搬迁此处,为商谈废除一党专政,成立联合政府等问题,曾九次奔走于延安与国统区之间。抗战胜利后,和王若飞陪同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经43天的艰苦奋斗,国共双方签订了《双十协定》。1946年11月,由于国民党召开伪国大,一手关闭了谈判的大门,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由南京撤回延安。   1943年7月16日,周恩来由重庆返回延安,在机场留影。   1946年1月,周恩来从重庆返回延安,毛泽东、朱德到机场迎接。   周恩来在办公。   周恩来卧室。1944年10月至1947年3月,周恩来在这里居住。1947年3月13日移居王家坪,3月18日同毛泽东一起撤离延安,转战陕北。   卧室悬挂着周恩来与邓颖超在延安的合影。   张闻天办公室(中间有门与周恩来办公室相通)。党中央进驻延安后,张闻天曾先后在凤凰山麓、兰家坪、杨家岭居住。曾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干部教育部部长、马列学院院长等职。延安整风运动中,他带领调查团赴农村调查,写出了一批很有价值的报告。在此居住期间,主要从事理论与政策研究工作,著有《中国革命纪事》等书。   陕甘宁边区地图。   张闻天在晋西北调研。   张闻天、刘英赴边区各地作调查。   1942年9月16日,张闻天与调查团的同志在神府彩林渡口。 张闻天农村调查路线图。   张闻天卧室。1945年10月20日,由此出发去东北工作。   卧室悬挂着张闻天和刘英在枣园的合影。   此建筑暂未对外开放。   毛泽东旧居坐落在枣园东北的半山坡上,与周恩来和朱德的旧居左右为邻。   毛泽东旧居窑洞面向西南,共分5孔,由右边起分别为会客室、办公室、寝室,其余两孔是工作人员住室。   毛泽东办公室。1943年10月,毛泽东随中共中央书记处由杨家岭迁驻枣园。这期间,正是土地革命时期向抗日战争的转变时期,他在这里领导了延安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召开了党的六届七中全会和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毛泽东在枣园居住期间,写下了《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论联合政府》、《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关于重庆谈判》等许多指导中国革命的重要文章。他还在这里接见了美国总统罗斯福的私人代表赫尔利,签署了关于成立联合政府给国民政府的五点建议,之后由这里出发赴重庆与蒋介石谈判。   办公室悬挂着毛泽东同志在枣园写作的照片。   毛泽东卧室。   陈设非常简朴。   卧室悬挂着毛泽东和家人在一起的照片。   毛泽东旧居最东侧是防空洞。   毛泽东旧居前坐落着的凉亭。 <h3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ed2308">—未完待续—</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