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林札记||《红星照耀中国》

书林漫步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上学时没读过这本书,今天读到它,算是补上了重要的一课。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它早已进教材进课本了,几亿中国学生都对它很熟悉。如果有孩子问我关于这本书的问题,我答不上来,那本老师该多没有面子啊!所以就买了来读。下面只谈几点不同,把我的感受做一个简单的概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①身份不同。我说的是作者斯诺,他是一个外国人,以外国人的身份考察中国红色政权,也就是说,陌生人写陌生的事,这是第一个不同。因为以前很少有这种情况,除了马可波罗写了一个马可波罗游记,其他类似的人物和故事屈指可数,甚至五根手指都用不完。外国人看中国这件事,本身就挺有趣。我们自己看自己,中国人看中国人,已经习以为常。常到什么程度呢?常到审美疲劳,常到审丑疲劳懒得说的程度。突然来一个外国人,夸夸其谈,头头是道,一下就引起了我们的兴趣,吊足了我们胃口。我印象就是如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②文化不同。斯诺是西方人,背靠西方文化背景,持有其不同于东方人的思想观念以及标准和方法。比如说在参军打仗这件事上,西方人与东方人显然有很大的差别。无论是思想动机,还是行为方式,乃至效果上都是如此。在我们看来是理所当然的理由,斯诺可能惊讶得张大了嘴理,觉得不可思议。反之亦然。就是这样,有落差,有比较,有感叹,这书就鲜活起来,非常好看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③兴趣不同。这一点也可以说是兴奋点或者关注点不同吧。作者在人物采访中,比较关心个人的经历,甚至可以说是要挖挖个人隐私的。他们在研究革命或历史问题时,似乎认为个人的因素起决定作用。因此,从个人的成长经历去找“因”似乎顺理成章。而中国的情况与西方的情况有所不同,甚至截然相反。除了少数统治者,我们的出发点和归宿不是个人,而是家和国。如此一来,在作者的心里就形成了一股张力,这种张力通过作者的笔,弥漫在了书里。如果你留心,虽然没有明说,但字里行间足以体会出这层意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总之,我达到了目的,填补了一处阅读空白。我知道,同一本书,不同的人一定会读出不同的感受,同一个人不同的心境下,也会读出不同的东西。在此我就不多说了,还是沉浸到书里去细细品味吧。</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