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牌匾是中国独有的文化符号,多由金属或木材制成,表面题写文字,悬挂于建筑显赫位置(如门楣、墙壁)用于标识地点、纪念人物或事件,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p><p class="ql-block"> 文化内涵:融合书法、建筑、雕刻技艺,是综合艺术载体。承载皇权、信仰、商业等信息,如商号匾额体现传统商业文化。</p><p class="ql-block"> 历史和现代意义:牌匾作为民族文化遗产,其研究对挖掘商业文化,促进现代广告创新具有借鉴作用。当代仍常见于中式建筑装饰或文物保护中。厅堂牌匾常见的四字内容,可分为修身养性,励志求学、吉祥祈福、家风佳品等内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一、立志勤勉牌匾“印心石屋"</p> <p class="ql-block"> “印心石屋″石刻牌匾,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刻,作者是陶澍。</p><p class="ql-block"> 我于1981年至1982年的两年间,在原安化县氮肥厂围墙外(小公路旁),经常见到那块石刻牌,有人时而将牌匾放平躺、时而将其立靠在墙边。当时我还是一个学生,上学、上街时经常在牌匾旁经过,只是默默地看上一眼。我听长辈说:陶澍小时候经常到石屋和印心石岛上去读书、养性修身。陶澍成才之后,得到道光皇帝的赏赐,并亲自御笔写下"印心石屋"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作成牌匾赠予陶澍,以此来赞扬陶澍的奋斗精神,同时起到座右铭的作用,让所有学子都能印心石屋的磨练自己。</p><p class="ql-block"> 陶澍(1779-1839),字子霖,号云汀,湖南安化人。清嘉庆七年(1802)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十年(1805)散官,授职编修;后迁御史、给事中。道光元年(1821年)调福建按察使、安徽布政使。三年(1823)授安徽巡抚。在职间清库款,禁流摊、购米,劝捐赈长江水灾灾民。五年(1825),因洪泽湖决口,漕运阻浅,特调任江苏巡抚,亲至上海主持漕粮海运,雇沙船一千五百艘,运苏、松、常、镇、太五府州漕粮一百六十余万石至天津,为清代大规模海运漕粮之始。十年(1830)升两江总督,兼管两淮盐政。任期内,力图整顿淮盐积弊,裁省浮费,严核库款,缉禁私盐,淮盐得以行销。又于淮北试行票盐,后推及淮南。陶澍勇于任事、为朝野所重用。十二年(**1832**)与巡抚林则徐治江苏水患,修刘河、白茆、练湖、孟渎等水利。十五年(1835)入觐,赐御书“印心石屋”匾额。官至宫保尚书、太子少保,道光十九年(1839)六月卒,谥文毅。著有《印心石屋文集》、《奏议》、《陶桓公年谱》、《陶渊明集辑注》、《靖节年谱》、《蜀輶日记》等。</p> <p class="ql-block"> 在美丽的小淹(陶澍故里)的资江河中有一块巨大的印心石,后人在石头上刻上印心二字。</p><p class="ql-block"> 转眼间四十多年过去了,那块“印心石屋″石刻牌匾一直在我脑海中浮现。我真想让它重见天日。用它来作为梅城的地标,彰显梅城的威名。目前,在中国的江苏、岳阳、长沙、杨州等地都有“印心石屋″的牌匾。</p><p class="ql-block"> [摘抄]“阮元伯元”方石刻依次为“金陵印心石屋图”、“金陵印心石屋图说”、“沧浪亭印心石屋图”、“ 沧浪亭印心石屋图说”、 “蜀冈印心石屋图”、“蜀冈印心石屋图说”、“清江印心石屋图”、“清江印心石屋图说”。线刻绘出南京、苏州、扬州,杭州四大印心石屋之胜迹图。</p><p class="ql-block"> 而陶澍故里连“印心石屋"牌匾都保不住,真的令人痛心啊!</p> <p class="ql-block"> 二、歌功颂德之“杖乡膺宠″牌匾</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今年五月十七日,我有幸跟随梅城的文化人团队来到洢水源,进行了一场"探寻洢水源头,重走梅山古道″的文旅活动。</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洢水源头陈府宅地见到一块古老的木制牌匾。上面刻有浑圆流畅的“杖乡膺宠"四个颜体楷书大字。</p><p class="ql-block"> 陈府后人给我们讲述这块牌匾的故事:</p><p class="ql-block">在明未清初的动乱年代刚刚过去不久,贫穷的安化山区,正需要修养生息之时,陈府先人陈公添溢,为当地百姓行善乐施,让当地百姓能安居乐业,让当地的经济迅速恢复,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得到迅速提高。陈公添溢几十年如一日,不改初心信念,得到老百姓的爱戴。当陈公添溢六十大寿之时,老百姓自发地组织起来,专门为他敬献了这块巨大的牌匾。这在当地传为佳话,激发后人对先辈祖宗的无比敬仰,将他的灵牌高高地立在神龛之上,每年逢节日喜事等都会虔诚叩拜。......</p><p class="ql-block"> 从此这块牌匾一直保存到现在,成为陈家引以为豪的宝贝。我有幸见到了这块历史悠久的牌匾,又听了感动人心的故事。让我对陈公添溢老人产生爱慕之心。通过这个故事,反映出梅山人民具有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吃苦耐劳、勤奋努力的性格。我们要向陈添溢老人学习,弘扬梅山文化的优良传统。</p> <p class="ql-block"> 三、敬仰贤母的红色牌匾</p> <p class="ql-block"> 毛主席尊称她为“国之贤母”</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珍藏的革命文物中,一幅红底黑字寿幛上题写的“国之贤母”4个大字前,常令人驻足良久,凝望感怀。这是1938年7月毛泽东在延安为时任八路军卫生部部长姜齐贤的母亲姜刘氏七十寿诞所赠。</p> <p class="ql-block"> 这块红色的寿幛,现己制成巨大的牌匾,悬挂在娄底市珠山公园东门贤母文化研究会办公室里。</p><p class="ql-block"> 这块牌匾成为娄底的文化遗产,并且由同志道合的当地许多人组成贤母文化研究会。该会已成立五周年了,还完成第二届研究会的组会工作,我有幸加入该研究会,成为该会会员。</p><p class="ql-block"> 梅山的传统女性都有坚韧不拔、慈祥、善良的品格。例如,姜齐贤将军从三零年上井冈山到三九年抗战期间,九年内与其母失去任何联系。七十岁的母亲承受了种种困难,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顽强地生活着,为后辈作出了表率。被伟人毛泽东称赞为“国之贤母"。贤母文化研究会以弘扬贤母文化为宗旨,促进梅山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p> <p class="ql-block"> 四、“彩舞华堂″的地理牌匾</p> <p class="ql-block"> 梅城镇西南郊外的青山冲山㘭口旁,并在镇安寨后山山腰中,座落着清朝咸丰年间的官吏龙锡庆故居。</p><p class="ql-block"> 六月二十三日,我有充足的时间与蒋华南老师一起,来到青山冲龙锡庆故居。我们两人在龙旦初老人的陪同下,对龙锡庆故居场地前前后后参观了一遍。并向我们介绍了一件传家宝一一古老牌匾。</p> <p class="ql-block"> 当我们见到这块油漆斑驳,字迹模糊的大牌匾时,令我们赞叹不已。“彩舞华堂″的牌匾静静地躲在破旧的土砖瓦房的墙角。我们将牌匾唤醒,让它与世人见面。据说“彩舞华堂"这四个字是龙锡庆为官之后,回家省亲时亲自为老宅题写的牌匾。此牌匾制成之后,与衙门、族上赠送的两块牌匾汇集成龙府三大豪华牌匾。分别悬挂在龙府庄园的三处门楣之上。使龙府更加辉煌。</p><p class="ql-block"> 由彩舞华堂的含义中充分反映出龙府的地理优势特点。</p> <p class="ql-block"> 龙府建在山青水秀的梅岭寒泉的山溪水涧旁边,与青山冲㘭囗遥遥相对。站在屋前地坪中能清楚地看见,穿梭于山谷之中的梅子仑古道上的人群。如同登上舞台的演员,㘭囗如同舞台上的幕布。用彩舞二字形容眼前的景象恰到好处。从龙府大宅中培养出一位大官人,用华堂二字来指代龙府让人羡慕。</p><p class="ql-block"> 通过我们亲自考察得出,用“彩舞华堂"四个字将龙锡庆故居的地理特点很形象的反映出来了。同时也反映出了龙锡庆心怀开阔,不同常人,能在平常地山水间展现出神仙般的美好环境。</p> <p class="ql-block"> 五、两兄弟合写功德牌匾</p> <p class="ql-block"> 在安化田心乡苏梅村梅家峒旁有贺氏宗祠和贺氏祖坟。</p> <p class="ql-block"> 因贺氏家族在清朝未年涌现出了贺弼、贺宗章兄弟同为朝廷大吏,为贺氏家族光宗耀祖了。据说贺宗章兄弟两某年从云南回乡省亲,在故居旁祠堂里当着族人的面,现场合写了"明德惟馨″四个颜体楷书大字,并作成牌匾。悬挂在祠堂门楣之上,告诫后人修心养德、培养情操。</p><p class="ql-block"> 我在贺氏后人家中见到的这块牌匾,同时聆听了族人所讲的故事。贺弼、贺宗章两兄弟的传统美德和勤奋好学的精神代代相传下来。激发贺氏后人的愤发向上的斗志。也体现了梅山人的性格特征。</p> <p class="ql-block"> 由于我文化水平有限,掌握的资料不全,写作水平很差,记叙过程混乱。没有将这五块牌匾讲清楚,敬请谅解,希望读者加以补充,并可作为参考。希望所有梅山人能将优秀的梅山文化传承下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