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班长宣读刘文亮老师的贺信。</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刘文亮老师的贺信:</p><p class="ql-block">东社中学十三班的学子们,你们好!</p><p class="ql-block">时光飞逝,岁月如梭,转眼我们已分别五十五个年头了。今天我们欢聚在中学所在的原址东社村,学校尽管移到西社,但旧址留下的痕迹还在。那横在半山腰的一长排石窑,正期待我们的归来!她让我们重温过去的美好时光,激起我们无比的激动和开心!</p><p class="ql-block">首先,我对同学们的归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p><p class="ql-block">感谢你们克服种种困难来东社相聚,重温往日的友情。让我们回到那五十多年前的时月,那幅幅场景,像电影一样在我们眼前晃动 ........</p><p class="ql-block">接着,你们各自谈骄人的成绩。你们各自在人生的道路上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当老师的,为你们骄傲与自豪! 你们个个都是好样的!</p><p class="ql-block">今天在此特殊的日子,我想对大家说:同学情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它没有功利,没有杂质,只有纯真和美好!希望大家珍惜这份缘份,用平等的心情欢聚,用在校时的方式交流。敞开心扉,畅所欲言。</p><p class="ql-block">最后,衷心祝福大家身体健康,家庭幸福!祝贺聚会圆满成功!2025年6月14日</p><p class="ql-block">东社,是我献出青春的地方,很想在临死前去一趟,看看住过的窑洞...</p><p class="ql-block">但身体不佳,腿与足浮肿,不便出行,只能放弃了!愿十三班的学子们欢聚成功!</p><p class="ql-block">谢谢!</p><p class="ql-block">2025年6月26日</p> <p class="ql-block">东社中学初13班毕业合影(1970.6.27)</p> <p class="ql-block">跨越五十五载的重逢:东社中学十三班毕业联谊会纪实</p><p class="ql-block">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间,东社中学十三班的同学们已毕业五十五周年。从青春年少到白发苍苍,岁月改变了容颜,却从未冲淡那份珍贵的同学情谊。一场筹备已久的毕业五十五周年联谊会,让老同学们跨越山海,再次相聚。</p><p class="ql-block">早在2025年2月9日(正月十二),韩宝义、张援、周庆文等6位老同学在交城初步商订提议举办联谊会。随后,筹备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5月24日和6月1日,两次发出征求意见稿,起初响应寥寥,但同学们对相聚的渴望,如星星之火,渐渐被点燃。张援留言“我们的聚会机会有限了,只要身体允许,尽可能再聚聚”,周庆文感叹“聚聚真好!莫嫌己老,老友乐道,夕阳也俏”,这些话语唤起了大家内心深处对同窗岁月的怀念,越来越多的同学积极报名,表达参与的热情。</p><p class="ql-block">筹备过程中,困难重重。6月18日,侯清和带来“饭店一律不准聚餐”的消息,让大家陷入焦虑。但筹备组成员韩宝义、张援、侯清和等人没有放弃,多方协调,最终将聚餐地点定在了西社。他们还逐一联系同学,沟通细节,精心策划活动流程,从确定聚会日期、地点,到安排后勤保障、费用筹集,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他们的心血。</p><p class="ql-block">6月28日上午9时半,在交城县东社村“党群服务中心”,这场承载着无数期待的联谊会正式拉开帷幕。尽管学校已迁至西社,但旧址那横在半山腰的一长排石窑,仿佛在静静等待着曾经的少年归来,勾起大家对往昔学习生活的美好回忆。</p><p class="ql-block">刘文亮老师虽因身体原因无法亲临现场,但他饱含深情的贺信,传递着对同学们的殷切关怀与美好祝福。“同学情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它没有功利,没有杂质,只有纯真和美好!”老师的话语,让在场的同学们感慨万千。</p><p class="ql-block">活动现场,老同学们相见,激动之情溢于言表。曾经的同窗好友,如今虽已两鬓斑白,但一见面,那些尘封已久的记忆瞬间被唤醒。大家围坐在一起,畅所欲言,分享着毕业五十五年来各自的人生经历。有人成为了教师,培育桃李满天下;有人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取得了辉煌成就。但无论身份如何,在这里,大家只是彼此牵挂的老同学。</p><p class="ql-block">回忆起校园时光,课堂上的认真听讲、课间的嬉戏打闹、放学后的结伴而行,每一个片段都如电影般在脑海中回放。那些年少时的纯真与美好,在岁月的沉淀下愈发珍贵。大家相互调侃着曾经的趣事,笑声回荡在整个活动现场,仿佛又回到了那段无忧无虑的青春岁月。</p><p class="ql-block">午餐时分,大家遵循“敬酒、但不劝酒”的原则,举杯共饮,为这份跨越半世纪的情谊干杯。没有世俗的应酬,只有老友间的真心祝福。饭后,部分身体硬朗的同学相约漫步校园旧址,追寻曾经的足迹。虽然校舍已有些破旧,但一草一木都承载着他们的青春记忆。</p><p class="ql-block">这场联谊会,不仅是一次简单的相聚,更是对同学情谊的珍视与传承。它为老同学们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重温旧梦的平台,让大家在晚年时光中感受到了温暖与慰藉。相信这份珍贵的同学情,将伴随着他们继续走过未来的岁月,成为人生中最美好的回忆。愿东社中学十三班的同学们,身体健康,家庭幸福,期待下一次的相聚!</p> <p class="ql-block">参加人员:2025·6·27。</p><p class="ql-block">韩宝义、张 援、侯清和、张安国、周庆文、张昌辉、闫佩伟、张新建、张学文、张有栓、张 铭、荀恒明、霍兔儿、苏变玲、翟福忠,张变英、张靖国、郭新忠。(18人)。</p><p class="ql-block">因病、因事、在外地的(也有几名不愿参加的),共19名同学遗憾未能参加!</p><p class="ql-block">本次聚会是为怀念我们五十五年前,曾经在东社中学的学习生活,抒发分别之后的思念之情;喚起我们同学时代纯真的美好回忆,相互了解现实的生活情况,交流各自的生活感受。欢聚一堂,以活泼,欢快的活动为主题,也为大家今后的相互交流、交往,提供感情基础。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策划人:韩宝仪在紧张的筹备中。</p> <p class="ql-block">探寻东社村:在文字中邂逅历史与今朝</p><p class="ql-block"> 最近,我沉醉于东社公众号的乡情文章,一篇篇读下来,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神秘世界的大门,尤其是看到了韩老55年同学联谊会的照片,到会的18名同学满脸沧桑让东社村的模样在我心中逐渐清晰,又不断被改写、被丰富,完全刷新了我对它的认知。</p><p class="ql-block"> 在未深入了解之前,东社村于我而言,不过是地图上一个普通的标注,是一个平凡的村落。但结识茂堂书记以来,才真正走进东社村的过往,惊觉它竟有着如此深厚的历史底蕴。</p><p class="ql-block"> 公众号的众多乡情文章让我了解东社村,它曾是清代、民国时期的商业重镇,那时的东社村,集市贸易繁荣,粮店、商铺林立。逢双日赶集时,交城山区及周边各地的农民赶来,驮着粮食,换走生活所需;平川的粮商们也赶着铁轮车,满载而归。吆喝声、讨价还价声交织,热闹非凡,好一幅鲜活的市井图。</p><p class="ql-block"> 东社村独特的地理位置,注定它不会被历史的洪流淹没。吕梁山东麓、文峪河水库上游,这样依山傍水的环境,不仅赋予它秀美的风光,更让它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晋绥抗日根据地八分区活动的重要场所,是通往延安的咽喉要道 。红军东征的故事在这里流传,老一辈革命家的身影曾穿梭于这片土地,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如今,村内的红军东征文化广场、党性教育实训基地和村史馆,就像一位位无声的讲述者,默默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让后人得以触摸到历史的温度,感受革命先辈们的热血与信念。</p><p class="ql-block"> 当我的目光从历史的长河中收回,投向如今的东社村,又是另一番生机勃勃的景象。它已成为吕梁市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市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和吕梁市乡村旅游重点村 。村里大力发展红色旅游,“重走红军东征路”成为热门旅游线路,吸引着八方游客前来追寻红色记忆,接受革命精神的洗礼。沿着先辈们走过的路前行,心中涌起的不仅是对历史的敬畏,更是对这片土地的热爱。</p><p class="ql-block"> 东社村的蜕变,让我不禁感慨。它没有在岁月的流逝中被遗忘,而是在时代的浪潮里找准方向,将历史文化与现代发展紧密结合。那些古老的故事成为了宝贵的财富,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如今的东社村,不仅有历史的厚重,更有对未来的无限憧憬。我期待着有一天,有更多的人能踏上那片土地,亲身感受它的魅力,去看看那承载历史的古桥,摸摸历经风雨的老槐树,和热情淳朴的村民唠唠嗑,深度体验东社村的风土人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