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世纪的承诺(三)

玉兰飘逸

<p class="ql-block">牧琳爱的目光,始终关注着刘庙村的每一个角落。她深知,教育和医疗固然重要,但帮助村民脱贫致富,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大家的生活。于是,她充分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从美国引进优质果树品种。为了确保这些果树能在刘庙村的土地上茁壮成长,她亲自查阅资料,请教专家,学习先进的种植技术。她经常走进果园,手把手地教村民们如何修剪枝叶、施肥灌溉。在她的悉心指导下,果园迎来了丰收,村民们的收入也大幅提高。</p><p class="ql-block">她还心系村庄的生态环境,捐资绿化村庄。每到植树季节,她总会和刘庙村的孩子们一起,扛着树苗,拿着铁锹,在荒地上忙碌。孩子们叽叽喳喳地围绕在她身边,听她讲述植树的意义,她则耐心地教孩子们如何挖坑、栽苗、浇水。看着孩子们认真的模样,她仿佛看到了刘庙村充满希望的未来。</p><p class="ql-block">在面对重大灾难时,牧琳爱也从未缺席。2003 年 “非典” 期间,疫情肆虐,人心惶惶,她毫不犹豫地捐款 5000 元;2008 年汶川地震,无数同胞受灾,她又捐出 1800 元。这些捐款,对于生活俭朴、从不铺张浪费的她来说,已是倾其所有。她常说:“我在这里生活,这里就是我的家,家人有难,我怎能不帮?” 她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成为刘庙村村民心中永远的 “亲人”。</p><p class="ql-block">第六章:荣誉与认可</p><p class="ql-block">我是一个美国人,但我有一颗中国心。" 2009 年 7 月 24 日,对于牧琳爱来说,是一个意义非凡的日子。这天,阳光格外明媚,洒在阳谷县刘庙村的每一个角落,也照亮了牧琳爱激动不已的脸庞。在庄严而温馨的仪式上,她正式获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永久居留证》,成为山东省首位以 "特殊人才" 身份获此殊荣的外国人。</p><p class="ql-block">当工作人员将那张承载着认可与信任的证件递到她手中时,牧琳爱的双手微微颤抖。她小心翼翼地接过证件,目光久久凝视着上面的文字,眼眶渐渐湿润。这一刻,距离她 1999 年重返中国,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p><p class="ql-block">十年间,她将自己的全部心血和热情都倾注在了这片土地上,从捐资助学改善乡村教育,到凭借医学专长助力医疗发展,再到推动农村经济与生态建设,她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中国的热爱。而这张 "绿卡",不仅是一份珍贵的荣誉,更是中国对她多年奉献的高度认可,是她与这片土地血脉相连的有力证明。 </p><p class="ql-block">面对前来祝贺的众人,牧琳爱激动地说道:"我是一个美国人,但这并不妨碍我热爱中国!" 她的声音坚定而有力,饱含着真挚的情感。在她心中,国籍从未成为爱的界限,中国早已不再是儿时记忆中的模糊影像,而是她深深眷恋、愿意为之奉献一切的第二故乡。这张 "绿卡",让她觉得自己真正成为这片土地的一员,也更加坚定了她继续为中国发展贡献力量的决心。 </p><p class="ql-block">牧琳爱的故事,如同一股温暖而强劲的春风,吹进了无数中国人的心中。她的事迹,被央视《新闻联播》《面对面》等重量级栏目相继报道。镜头里,那位白发苍苍却精神矍铄的美国老人,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讲述着自己与中国的故事,分享着在刘庙村生活的点点滴滴。</p><p class="ql-block">她在课堂上耐心教导孩子们英语的身影,在医院里为医护人员授课的专注神情,在果园中指导村民种植果树的亲切模样,都通过电视屏幕,传递到了千家万户。</p><p class="ql-block"> 这些报道,让更多人了解到了这位美国老人跨越国界的大爱,也让她走进了 "感动中国" 的视野,成为 2007 年 "感动中国" 候选人。</p><p class="ql-block">她的名字和故事,已经深深印刻在了人们的心中。无数观众被她的事迹所感动,纷纷写信、留言,表达对她的敬佩与感谢。有人说:"她用行动告诉我们,爱可以超越国界、超越种族,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 </p><p class="ql-block">不仅如此,牧琳爱还被评为 "山东年度十大新闻人物"、"中华慈善大使" 等诸多荣誉称号。每一个荣誉背后,都凝聚着她多年来无私的付出与奉献。在 "山东年度十大新闻人物" 的颁奖典礼上,主持人动情地宣读着她的颁奖词:"一位美国老人,跨越重洋,将自己的晚年献给了中国的乡村。她用爱搭建起中美友谊的桥梁,用行动诠释着什么是真正的无私奉献。</p><p class="ql-block">她是山东人民的骄傲,更是中美友好的使者。" 面对这些接踵而至的荣誉,牧琳爱始终保持着谦逊与淡然。她常说:"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因为我热爱中国,热爱这里的人民。这些荣誉不属于我个人,而是属于所有关心、支持中国发展的人。"</p><p class="ql-block"> 在她看来,能够为中国的发展贡献力量,能够得到中国人民的认可,就是对她最大的褒奖。她依然像往常一样,骑着三轮车穿梭在刘庙村的大街小巷,走进教室为孩子们上课,前往医院为医护人员培训,用自己的方式,继续书写着与中国的不解之缘,践行着那颗永远炽热的 "中国心"。</p><p class="ql-block">第七章:最后的奉献 </p><p class="ql-block">2005 年的聊城,冬日的寒风裹挟着北方特有的萧瑟,却吹不散一位 88 岁老人眼中炽热的光。在泛黄的台灯下,牧琳爱握着钢笔的手微微颤抖,纸张上的字迹却苍劲有力,她一笔一画地签署下遗体捐献协议。窗外的梧桐树沙沙作响,仿佛在见证这位美国老人人生中又一个重大抉择。</p><p class="ql-block">牧琳爱与中国的缘分,早在半个多世纪前便已种下。当已是古稀之年的牧琳爱再次踏上中国的土地,眼前的聊城虽已不复记忆中的模样,却依然让她感到亲切与熟悉。她毅然决定留下来,这一留,便是永远。她住进刘庙后与当地村民同吃同住。她用自己的退休金帮助村里修建道路,为贫困学生支付学费,甚至手把手教村民们种植经济作物。在村民眼中,她早已不是那个金发碧眼的 “外国人”,而是和蔼可亲的 “奶奶”。</p><p class="ql-block">2005 年的那个决定,并非一时冲动。在签署协议前的无数个日夜,牧琳爱都在思考,自己还能为这片深爱的土地做些什么。她深知医学研究对于人类健康的重要性,也明白遗体捐献在当时的中国尚属新生事物,面临着诸多观念上的挑战。但她更清楚,自己对中国的爱,不应止步于生前。“我要把自己完全彻底地奉献给中国。”</p><p class="ql-block"> 这句朴实的话语,饱含着她对中国深沉的爱与感恩。她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为中国的医学事业贡献一份力量,也希望能带动更多人转变观念,理解和支持遗体捐献这一善举。</p><p class="ql-block">时光的车轮缓缓前行,2013 年 4 月 28 日,96 岁的牧琳爱在聊城安详离世。她的离开,让整个江北水城陷入了悲痛之中。刘庙村民们围在她的房前,轻声啜泣,回忆着与 “奶奶” 相处的点点滴滴。有的村民说起她手把手教自己织毛衣的场景,有的村民回忆起她在自己孩子生病时焦急的模样,每一个故事,都承载着深厚的情谊。</p><p class="ql-block">牧琳爱的遗体被郑重地送往山东力明科技职业学院,用于医学研究。她成为山东省第二例捐献遗体的外国人,这一身份背后,是她对中国最后的深情告白。在医学院的解剖室里,老师们向学生们讲述着牧琳爱的故事,她的遗体不仅是医学研究的宝贵资源,更成为传递爱与奉献精神的载体。</p><p class="ql-block">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专业知识,更被牧琳爱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打动,许多人默默下定决心,要以她为榜样,在未来的从医道路上践行大爱。</p><p class="ql-block">聊城市政府为牧琳爱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追悼会现场,花圈如海,挽联如雪,庄严肃穆的气氛中弥漫着浓浓的不舍。数千名村民自发前来送别这位 “美国奶奶”,他们中有的放下手中的农活,有的从百里之外赶来,只为见她最后一面。村民王大娘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走到遗像前,老泪纵横:“牧琳爱大姐,您走得太急了,俺们还没来得及好好报答您啊!”</p><p class="ql-block">市委书记林峰海在致辞中,声音哽咽:“牧琳爱女士是一个平凡而伟大的人,她是中美友谊的使者,是聊城人民的骄傲!她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无私的爱,什么是跨越国界的奉献。她虽然离开了我们,但她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p><p class="ql-block">牧琳爱的故事,如同冬日里的暖阳,温暖着无数人的心。她用自己的一生,搭建起了中美友谊的桥梁,用最后的奉献,为中国的医学事业点亮了一盏明灯。</p><p class="ql-block">她的精神,不仅在聊城生根发芽,更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开花结果,将会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去传递爱,去奉献,去书写属于自己的动人篇章。这份跨越国界、超越生死的爱与奉献,也将永远镌刻在中国与美国的友谊史册上,熠熠生辉。</p><p class="ql-block">第八章 精神永存</p><p class="ql-block">2013 年 9 月 26 日,聊城的天空格外清朗,秋日的阳光温柔地洒在这片土地上。聊城市会议中心前,“牧琳爱爱心基金会” 成立仪式庄重举行。现场人群涌动,既有白发苍苍的老者,也有朝气蓬勃的青年,他们眼中闪烁着敬仰与期待的光芒,共同见证这个承载着特殊意义的时刻。</p><p class="ql-block">牧琳爱虽已离去,但她的精神如同永不熄灭的灯塔,指引着人们前行的方向。基金会的成立,正是对她遗愿的延续与践行。从筹备阶段开始,许多曾受牧琳爱帮助的人、被她精神感动的志愿者,纷纷自发加入其中。</p><p class="ql-block">他们四处奔走,筹集善款,联络需要帮助的贫困学生、孤寡老人,制定医疗救助计划。一位曾接受过牧琳爱资助完成学业的大学生哽咽着说:“是牧琳爱奶奶改变了我的人生,如今我也想接过这份爱心接力棒,让更多人感受到温暖。”</p><p class="ql-block">基金会成立后,迅速投入到紧张而有序的工作中。在资助贫困学生方面,工作人员深入聊城各个偏远乡村,走访一户又一户困难家庭。他们仔细了解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状况,为那些品学兼优却因家庭贫困面临辍学的学生,送去学费、书本和学习用品。</p><p class="ql-block">每到一处,他们都会向孩子们讲述牧琳爱的故事,告诉他们,在这个世界上,爱可以跨越国界,无私的奉献能照亮他人的人生道路。许多孩子听后深受触动,将牧琳爱视为榜样,立志努力学习,将来也要帮助更多的人。</p><p class="ql-block">对于孤寡老人,基金会的志愿者们定期上门看望。他们为老人打扫房间、洗衣做饭,陪老人聊天解闷,听老人讲述过去的故事。在寒冷的冬日,为老人送去厚厚的棉衣和温暖的棉被;在炎热的夏天,为老人安装风扇、送去清凉的饮品。老人们常常拉着志愿者的手,感慨地说:“牧琳爱虽然走了,但她的爱还在,有你们在,我们就不孤单。”</p><p class="ql-block">在医疗救助方面,基金会与当地多家医院合作,设立专项救助基金。对于那些身患重病却无力承担医疗费用的患者,基金会伸出援手,为他们支付部分甚至全部医疗费用。同时,还组织医疗专家下乡义诊,为偏远地区的群众提供免费的医疗服务和健康咨询。一位被救助的患者激动地说:“是牧琳爱爱心基金会给了我第二次生命,这份恩情我永远不会忘记。”</p><p class="ql-block">聊城国际和平医院门口,“牧琳爱中美友好医院” 也在同一天揭牌。当红色的幕布缓缓揭开,崭新的牌匾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医院的医护人员们列队整齐,脸上洋溢着自豪与坚定。院长在致辞中说道:“加挂‘牧琳爱中美友好医院’的牌子,不仅是为了纪念牧琳爱女士,更是为了传承她的精神。我们将以她为榜样,秉持大爱无疆的理念,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为增进中美友谊贡献力量。” </p><p class="ql-block">此后,医院在日常工作中,将牧琳爱的事迹和精神融入文化建设,激励着每一位医护人员用心对待每一位患者,用行动传递爱与关怀。</p><p class="ql-block">回顾牧琳爱的一生,她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国际主义精神。13 岁时,她曾许下承诺,要为中国这片土地贡献自己的力量。为了这个承诺,她放弃了美国富足安逸的生活,毅然回到中国,扎根在聊城的乡村。</p><p class="ql-block">她从医院院长转变为乡村教师,从传授医学知识到教孩子们读书识字,无论身份如何转变,她对中国的爱始终如一。她常说:“不需要做什么轰轰烈烈的事情,只要生活简单、做些小事情,让爱充满你的心 —— 一颗中国心。”</p><p class="ql-block"> 在乡村的日子里,她住在简陋的房屋中,吃着粗茶淡饭,却将自己的全部精力和积蓄都投入到帮助他人的事业中。她教村民们种植蔬菜、养殖家禽,帮助他们改善生活;她为村里的孩子辅导功课,用自己的故事开阔他们的视野,点燃他们对未来的希望。</p><p class="ql-block">牧琳爱的故事,如同一泓清泉,滋润着无数人的心灵。她让人们明白,爱没有国界,真情可以跨越时空。她虽然是一位美国老人,却将中国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把中国人民当作自己的亲人。</p><p class="ql-block">她用生命在中国大地上播撒的爱的种子,如今已在 “牧琳爱爱心基金会” 的努力下,在 “牧琳爱中美友好医院” 的传承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继续滋养着这片她深爱的土地,也让更多的人加入传递爱的行列中,让这份跨越国界的大爱,生生不息,代代相传。</p><p class="ql-block"></p>

牧琳

刘庙

中国

村民

聊城

奉献

自己

老人

基金会

跨越国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