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家乡盛景 谒湘阴文庙

平安

<p class="ql-block"><b>《咏湘阴·罗城怀古》</b></p><p class="ql-block"><b> (2024.12.17)</b></p><p class="ql-block"><b>罗城古邑枕湖光,屈贾遗风岁月长。</b></p><p class="ql-block"><b>太傅祠深盈浩气,左公抬棺复万疆。</b></p><p class="ql-block"><b>鹅峰叠翠书声远,远浦归帆笛悠扬。</b></p><p class="ql-block"><b>半城烟火融楚水,千年窑釉阅沧桑。</b></p> <p class="ql-block"><b>  作为土生土长的湘阴人,打小就在湘江的粼光里泡大——喝着清冽的湘江水,抓着鲜美的小河鱼,吃着湘米煮的窑钵饭。这片土地的水、鱼、米,早把根扎进了我的骨血里,走到哪儿都带着湘江的浪、洞庭的风,还有鼻尖那缕散不开的米香。其实,还有一件刻在心里挥之不去的文化印迹,那就是湘阴文庙。去年底回湘阴老家,一个人在老街上信步溜达,竟不知不觉拐进了湘阴文庙——那处曾多次游玩却未细看过的地方,脚步落在青石板上时,心里忽然漫上些久别重逢的亲切感,朝着那红墙碧瓦石牌坊走去。</b></p> <p class="ql-block"><b>  湘阴文庙始建于北宋庆历八年(1048),与滕子京重修岳阳楼时间相近 ,承载着千年的历史文化,是一座古建筑群。其现有建筑为清乾隆九年(1744)重建,由“玉振金声”冲天坊、泮池、状元桥、“太和元气”坊、大成门、大成殿及厢房组成。这座保存较为完整的县级文庙,建筑艺术精湛、风格独特,是典型的清代官式建筑。湘阴文庙不仅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2013年5月,还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p> <p class="ql-block"><b>  湘阴人对教育的重视由来已久,对孔孟之道也格外尊崇。在过去,即便生活艰难,许多家庭连温饱都成问题,却依然节衣缩食,甚至四处举债,只为送子女读书。正因如此,湘阴文庙在湘阴人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鬼子的轰炸让湘阴县城满目疮痍。湘阴文庙也未能幸免,祠、亭、楼、阁多被炸毁,遭受重创。到了文化大革命期间,社会环境动荡不安,各类文化古迹面临着巨大的危机。但湘阴人怀着对本土历史文化的深厚情感与强烈责任感,自发采取了各种保护措施。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尽可能地减少文庙遭受的冲击与破坏。正是因为湘阴人的坚守与努力,这座古建筑群的核心部分得以较为完整地留存至今,为后世保留了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 ,让湘阴文庙能继续见证湘阴人对教育的执着与热爱。</b></p> <p class="ql-block"><b>  收起诸多思绪,那高耸的红墙便吸引了我的目光,它宛如一道历史的屏风,将外界的喧嚣隔绝开来,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庄严的氛围,让人感受历史与文化交织的独特魅力。正好一个七八人的旅行团在缓步参观,一位年轻小伙子正担纲导游。我不觉放慢脚步,悄悄融入这个外来观光的群体……</b></p> <p class="ql-block"><b>  沿着青石板路前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棂星门,它是文庙建筑群中的第一道建筑,为六柱五门冲天式牌坊,纯麻石结构。六柱前后立着12尊抱柱石,上部镂空雕卷云,下部双面阳刻几何纹图案,柱头雕刻的望狮威风凛凛,正脊中立着宝瓶、相轮 ,下额枋双面阳刻麒麟、飞凤等图纹,中门南立面还嵌着“棂星门”字匾。</b></p> <p class="ql-block"><b>  听导游介绍,棂星门是中国传统礼制建筑中的标志性门坊,得名于“棂星”(即天田星,主谷,后演变为“文运”象征),寓意“尊孔如尊天”“文运昌盛”。 文庙中,棂星门是进入核心建筑群的第一道门,位于泮池、泮桥之后,象征“开启文运”,学子穿过此门,暗含“入儒学之门、登科第之阶”的期许。湘阴文庙棂星门为“六柱”形制,更显规制庄重,与泮水、石狮等共同构成“尊儒重教”的空间符号。听到这些,我暗自庆幸——这导游蹭得值,这些讲究先前竟从未知晓。</b></p> <p class="ql-block"><b>  与棂星门并排而立的是金声坊和玉振坊,三座牌坊一字排开,气度轩昂。金声坊位于棂星门左侧,四柱三门,正面雕刻着灵动的二龙戏珠图;玉振坊在棂星门右侧,规制与金声坊相同 。望柱头立着的坐狮,仿佛在守护着这片文化圣地,中门上枋立着宝瓶,增添了几分神圣之感。</b></p> <p class="ql-block"><b>  穿过棂星门,便是半月形的泮池。年轻导游逐个部位向游客介绍:泮池由麻石结构砌成,东西直径16米,南北半径8米,池深1.5米 。围砌的石栏板柱共30节,栏板或镂空,或阳刻着几何纹、花草、动物、兵书宝剑等图案,望柱头多为球形、莲花形,在岁月的打磨下,这些雕刻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凝视着泮池的水面,我不禁思绪万千,这里见证了多少学子的梦想与追求,又承载了多少历史的沧桑变迁。</b></p> <p class="ql-block"><b>  “我相信,每个人年轻时都做过状元梦!眼前这座石桥就叫状元桥。”导游指着泮池之上的那座麻石结构的单孔拱桥讲解道,“它长8.6米,宽3.20米,拱券跨3米 ,桥面踏步21级,两侧装有勾栏,每侧各7块,内容、做法与泮池护栏类似。”在科举时代,只有高中状元者才有资格打马过桥,这无疑承载着无数士子的梦想与荣耀。</b></p> <p class="ql-block"><b>  站在状元桥旁,轻抚桥栏,我仿佛能看到古时那些意气风发的状元郎,骑着高头大马,在众人的簇拥下,缓缓走过此桥,接受着人们的欢呼与敬仰。尽管湘阴未曾走出本土状元,但自湘阴文庙始建后的科举时代,这里走出了75位进士、317位举人(其中武举35人)、402位贡生,他们从这里出发,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了各自的足迹。</b></p> <p class="ql-block"><b>  而桥北不远处,便是太和元气坊。始建于清朝乾隆十一年,是一座六柱三门楼阁式纯麻石结构牌坊 ,庄重而典雅。六柱前后,憨态可掬的石狮、象抱柱墩静静守护。中门狮座通高1.66米,次间门柱墩的象座与之同高,狮、象雕刻造型生动,每一处线条都流畅自然,岁月似乎并未消磨它们的精气神。</b></p> <p class="ql-block"><b>  我凑近细细观赏,中门的下枋正面浮雕着二龙戏珠图案,龙身蜿蜒盘旋,鳞片在阳光的照耀下仿佛闪烁着光芒,龙须灵动,仿佛下一秒就要腾空而起;背面阳刻的海浪水波纹,线条灵动逼真,让人似乎能听见海浪的澎湃。枋下的圆雕卧鹿雀替,小巧却精致,那鹿的神态温顺,身上的纹理都清晰可见。</b></p> <p class="ql-block"><b>  抬头望向坊上,头枋与二枋之间,汉白玉石板上“太和元气”四个楷书大字苍劲有力,周边花岗岩板的镂空变形夔纹,繁复而精美,彰显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导游很有耐心地介绍,二枋两面的龟背锦纹,寓意吉祥,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古人的智慧与匠心。三枋更是精彩绝伦,迎面高浮雕的孔子讲学论经图、儒家故事等群雕人物图案,人物的神态、动作被刻画得细致入微:有的微微颔首,若有所思;有的侃侃而谈,神采飞扬。看着这些雕像,我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那个百家争鸣的时代,聆听着先哲们的智慧之声。背面满雕的缠枝花鸟图案,栩栩如生,花鸟似在风中摇曳、啼鸣,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在第二、三枋之间,孔子行教像镶嵌其中,更增添了几分文化底蕴,让人不禁对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肃然起敬 。</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  四枋作为最重要的承重构件,阳刻的浅缠枝花卉虽不张扬,却有着别样的温婉。它稳稳地承接着如意斗拱层和石屋盖,支撑起整个坊顶。坊顶为庑殿式,镂空十字纹的脊饰简洁而大气,立体镂雕的祥云凤鸟正吻,展翅欲飞,仿佛要将祥瑞带向四方,正脊中镶嵌的汉白玉宝瓶座,洁白无瑕,更添神圣之感。两侧边门的四个楼屋面同样为庑殿顶,镂刻几何纹的脊饰、鳌鱼正吻,与整体风格相呼应,却又独具特色。这些建筑知识,若不是导游介绍,我只怕会跟以前那样,只能跟着看看热闹罢了。</b></p> <p class="ql-block"><b>  这座太和元气坊,不仅仅是一座建筑,它集浮雕、缕雕、平雕、圆雕、阴阳镌刻等多种石雕技法于一体,是艺术的瑰宝,更是历史的见证者。它历经风雨,见证了湘阴文庙的兴衰,承载着人们对儒家文化的尊崇与传承。站在坊下,我轻轻触摸着这些古老的石头,感受着它们的温度,心中满是对古人技艺的赞叹,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也愈发深沉。</b></p> <p class="ql-block"><b>  沿中轴线继续北行,巍峨的大成殿便渐次显露全貌。重檐歇山顶上的黄色琉璃瓦在阳光下闪耀着金色的光芒,36根石柱如忠诚的卫士环列四周,守护着这座神圣的殿堂。导游讲,二层檐口挑出的单门庑顶牌楼,独特的“屋上叠坊”构造,彰显着“文脉通天”之意。</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  走近大殿,可见台基为麻石质,须瓕座式。四圭角上镌刻力士神兽,腰枋上阳刻卷草、兵书宝剑、人物故事多种图案。台基面周边环以勾栏,望柱头雕饰题材丰富,栏板多用汉白玉镂刻花草或镂空几何纹图案,美不胜收。月台靠接前台基,正中为汉白玉蟠龙御路,东西两侧各砌台阶,置汉白玉勾栏、望柱,纹饰颇类台基勾栏。</b></p> <p class="ql-block"><b>  踏入大成殿,一尊庄严肃穆的孔子塑像映入眼帘。他身着宽袖长袍,面容慈祥而庄重,双手交叠于身前,似在传授智慧,又似在静思天下大道。塑像头顶上方,匾额高悬,“万世师表”四个鎏金大字在殿内柔光的映照下,更显古朴厚重,仿佛在诉说着千年文脉的传承。</b></p> <p class="ql-block"><b>  孔子塑像右侧,依次立着颜子、曾子、思子和孟子四位儒家贤哲的雕像。颜子塑像神态谦恭,目光沉静,仿佛正专注聆听孔子教诲;曾子手持竹简,神情端肃,尽显“吾日三省吾身”的严谨治学态度;思子面容温润,衣袂飘然,似在推演“中庸之道”的深邃哲思;孟子则身姿挺括,双目炯然,那“民贵君轻”的浩然正气仿佛正从雕像中扑面而来。</b></p> <p class="ql-block"><b>  殿内四壁绘有儒家典故的壁画,笔触细腻,色彩古朴。一侧是“杏坛讲学”的场景,孔子端坐坛上,弟子们围坐四周,或侧耳倾听,或提笔记录,一派求知若渴的氛围;另一侧则是“周游列国”的图景,车马扬尘间,尽显圣人“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执着与担当。整座大殿在岁月的沉淀中,既承载着对先贤的敬仰,亦流淌着儒家思想的千年余韵。</b></p> <p class="ql-block"><b>  殿内后墙上嵌二方康熙年间青石原碑:左碑为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碑,通高3.65米,宽1.18米,碑额刻“二龙戏珠”图,碑文“御制孔子先师赞”;右碑为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碑,刻“双凤朝阳”图,碑文“颜、曾、思、孟四配赞”,碑文皆由康熙帝玄烨御撰,户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张玉书书写。正殿原有孔子及四配等牌位,挂有康熙、雍正等御书匾额及名人匾额、楹联,惜毁于“文革”。</b></p> <p class="ql-block"><b>  大成殿是整个文庙的精华和核心,若登高远望,在天空和云霭的衬托下,其雄立于现代楼群中,给人悠然古朴之美感;若临近观赏,则见雕梁画栋,屋脊陶瓷游龙呼之欲出,重檐歇山式筒瓦屋面正面挑出与众不同的庑殿式楣额,使人不得不佩服当年建设者的聪明才智和精湛技艺。</b></p> <p class="ql-block"><b>左宗棠与文庙的渊源</b></p><p class="ql-block"><b> 继续在文庙中漫步,我了解到左宗棠与这座文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庙作为传承儒家文化的重要场所,其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深深扎根在左宗棠的心中。他在这里汲取着知识和精神的养分,为日后的人生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据说,左宗棠年少时常常来到文庙,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静心研读经典,思考国家与民族的命运。他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心怀天下,立志要为国家的繁荣和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而他后来的种种壮举,无论是兴办洋务,还是收复新疆,都可以看作是对儒家理念的践行。</b></p> <p class="ql-block"><b>郭嵩焘的故事与影响</b></p><p class="ql-block"><b> 除了左宗棠,湘阴还孕育了另一位杰出人物——郭嵩焘。他是中国首任驻英法公使,湘军创建者之一。郭嵩焘同样受到湘阴这片土地和文庙文化的滋养。他自幼聪慧好学,在湘阴的文化氛围中成长,对世界有着独特的见解。他出使英法期间,积极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成为近代中国清醒看世界的第一人。他敢于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向国内传递西方的先进思想,虽然在当时受到了诸多质疑和反对,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b></p> <p class="ql-block"><b>  湘阴的历史名人中,还有一位不得不提,那就是著名爱国实业家范旭东。他是我国化学工业奠基人,被称为“中国民族化学工业之父”。范旭东早年留学日本,辛亥革命后回国,便投身于中国的化学工业建设。他创办久大盐业公司,试制精盐,迈出中国近代化学工业第一步;1934年在南京创办中国第一座硫酸亚厂,为中国工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卢沟桥事变后,他将工厂迁到四川,继续为抗战服务,展现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b></p> <p class="ql-block"><b>  “在中国近代史上,有四个人是我们万万不可忘记的,他们是:搞重工业的张之洞;搞纺织工业的张謇;搞交通运输业的卢作孚;搞化学工业的范旭东。”毛泽东对范旭东的评价,再一次被人们传颂。</b></p> <p class="ql-block"><b>  华国锋与湘阴文庙也有着紧密的联系。解放初期,1949年8月2日,华国锋率领的南下工作团与湘阴县地下党工委在文庙大成殿胜利会师,这一历史事件开辟了湘阴的新纪元。湘阴文庙成为了见证湘阴历史转折的重要场所。</b></p> <p class="ql-block"><b>  湘阴文庙,不仅是一座建筑艺术的瑰宝,更是一部立体的史书,它见证了儒学南传的轨迹,凝聚了工匠智慧的结晶,彰显了湖湘精神的底色。它承载着湘阴的历史文化,是湘阴人民的精神家园。</b></p> <p class="ql-block"><b>  湘阴出了很多名人,像左宗棠、郭嵩焘、范旭东等,他们的经历是湘阴历史中很精彩的部分。他们从湘阴成长起来,走向了更广阔的世界,凭借自身的智慧、勇气和担当,为湘阴的历史、为中华之崛起增添了光彩。我们可以思考一下,这些名人成长与湘阴文庙有什么内在联系呢?换句话说,就是怎么从儒家文化与家国情怀相互影响的角度,来理解湘阴内蕴乃至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b></p> <p class="ql-block"><b>  我认为,儒家文化与家国情怀是紧密相连,前者是后者的精神根基,后者是前者的实践延伸,二者共同构筑了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脉络。</b></p> <p class="ql-block"><b>  一方面,儒家文化是家国情怀的精神源。其以“仁”为核心,从“修身”到“齐家治国平天下”构建起由个人到社会、家庭到国家的价值链条——孔子视“孝悌”为“仁之本”,将家庭孝亲悌友作为道德起点,强调家庭伦理的践行方能推及社会,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则把家庭伦理扩展为对天下人的关怀,使“家”成为连接个人与国家的情感纽带;《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将个人修养与治国理政结合,形成“家国同构”思维,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皆以儒家“济世”精神为底色,尽显对国家的责任与担当。</b></p> <p class="ql-block"><b>  另一方面,家国情怀作为儒家文化的当代回响,在湘阴名人身上鲜明映照。情感层面,既有左宗棠文庙旁求学、晚年念家乡文风,郭嵩焘出使牵挂湘阴教育的故土眷恋,也有范旭东危难归国建厂、融“务实担当”于实业救国。实践层面,儒家“经世致用”化为行动——左宗棠抬棺护疆、融抱负于家国,郭嵩焘首倡“师夷”、破晚清困局,今湘阴奋斗者延续“家国一体”,扎根乡村、投身科技,守“小家”根、担“大国”责,让儒家文化与家国情怀在湘阴迸发新力量。</b></p> <p class="ql-block"><b>  二者的核心联结:“共生共荣”的价值认同。儒家文化视家国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这种“大我”与“小我”的统一,让家国情怀超越地域与时代,成为中华民族面对挑战时的精神凝聚力——无论是历史上抵御外侮的团结,还是当代抗疫救灾的守望相助,背后都闪耀着儒家“天下为公”“民胞物与”的思想光芒。</b></p> <p class="ql-block"><b>  漫步在湘阴文庙中,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中,与古人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让人对儒家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也对自家这片土地所孕育出的杰出人物充满了敬佩之情。同时,也让我们意识到文化传承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对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b></p> <p class="ql-block"><b>《卜算子·湘阴文庙咏怀》</b></p><p class="ql-block"><b> (2024.12.17)</b></p><p class="ql-block"><b>古柏倚红墙,泮水环圣殿。</b></p><p class="ql-block"><b>六柱棂星立斜阳,金声玉振衍。</b></p><p class="ql-block"><b>曾见左公来,也伴嵩焘砚。</b></p><p class="ql-block"><b>一脉双塔状元桥,风动儒衣卷。</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