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六月的上海持续高温十多天,手机中的气象信息提前高温黄色预警,减少户外活动。女儿女婿每天工作忙没有时间和精力陪孩子,好不容易一个周末要陪宝宝弥补一下心理愧疚。户外太热,女儿提议去上海图书馆,她的提议一家人都响应,说走就走,自驾车二十分钟到达了上海图书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女儿一家陪宝宝去一楼儿童阅读室。我去了三楼的《纪念伟大胜利,献礼红色华诞》创新图书厅。首先映入我的眼帘的书架全是《毛泽东选集》毛主席诗词、毛主席语录,毛泽东选集的单行本,一卷、二卷、四卷,五卷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顺手拿起一本《毛泽东选集》翻开,让我的思绪飞快又回到了“红宝书”的年代。文化大革命开始时,我们的课本就是《毛主席语录》。每天上课天天读《老三篇》,就是毛泽东写的《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和《愚公移山》,再就是《毛主席诗词》37首。每当开批判会时,学生门都会去上台背诵《老三篇》。在农村集市的街道口,都设有红卫兵和红小兵站岗,让过路的人们背诵毛主席的最新指示和最高指示。我姥姥当时已经是七十多岁了,她是抗日战争时期入党的老党员。曾经当过村里的妇救会长思想也非常进步,每天晚上煤油灯下给我们兄妹做鞋袜时,都要让我教她背诵毛主席语录,为的是能出去赶集时顺利通过红小兵或是红卫兵的路口关。记得当时去食堂打饭,也要先背诵一段最新指示或者最高指示,实在背不过的,就背诵最短的毛主席语录,“要斗私批修,或者下定决心、或者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等。现在说来,年轻的一代也许当作是有趣的笑话和故事。可当今五、六十岁以上的人都知道什么是“红宝书”,什么是“红海洋”。那每天翻着《毛主席语录》本,捧着《红宝书》那改造思想,解决矛盾,冲锋陷阵,一往无前的形象,已经牢牢地扎根在我们的大脑深处;那天安门广场上,数百万只手高高举起的“红宝书”,就差一点把“帝修反”淹没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时光老人抹去了狂热人群的情绪,冲淡了人们的记忆,风靡一个年代的红色浪潮早已褪去,那些红色封面的《选集》、《语录》《毛主席语录》、《毛泽东选集》、《毛主席诗词》、《最高指示》不再全是人手一册的“圣品”,不再都是解决问题的妙药良方,也不再是每个家庭的必备宝物。进入21世纪,当年盛极一时的“红宝书”在大多数中国人的家中已好多没有了踪影。文革后出生的一茬又一茬青年,许许多多已经不知“红宝书”为何物了,它仅成为研究者和收藏者注目追求的对象了。红宝书”的年代陪伴了我们这五十年代出生的一代人,但是过去”经过历史的沉淀,许多美好的、耐人寻味的东西深深地镌刻在记忆里了,使我们内心丰富,有厚度,这是当今青年人所不及的,我们应该为之自豪。闲来有空我还会读“红宝书。外孙女在我的影响和教育下从咿呀学语就开始背诵毛主席诗词,刚满三岁就能背诵毛主席诗词二十多首。今年时逢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和红军长征胜利会师九十周年。我会在适当的场景,庆祝的场合和朋友一起朗诵主席诗词和主席文章。继续教外孙女诵读毛主席语录和诗词。</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