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毛求疵

金永俊

<p class="ql-block">  中华书局出版的全本全注全译的《古文观止》堪称白璧,但也有微瑕。其中有些注释和翻译值得商榷。例举如下:</p><p class="ql-block"> 1)《郑伯克段于鄢》P7“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译文“就在所挖的隧道里相见,谁能说不是这样呢?”其中“其谁曰不然”译为“谁能说不是这样呢?”此译文与原文意思不符。应译为“谁说不能这样呢?”这样翻译既肯定郑伯“隧而相见”合情理,又能消除郑伯担心他人非议,这才符合文意。</p><p class="ql-block"> P8“孝子不匮,永锡尔类。”译文“孝心不尽不竭,永远跟你同列。”把“孝子”译为“孝心”不妥,应译“孝顺的子孙”。全句译为“孝顺的子孙层出不穷,上天会永远恩赐福祉给孝顺的人。”</p><p class="ql-block"> 2)巜臧僖伯谏观鱼》P14“公将如棠观鱼者。”译文“鲁隐公打算到棠地观看捕鱼。”‘观’字译成“观看”不妥。应译“视察”。此文是写臧僖伯劝谏鲁隐公不要去如棠视察捕鱼。因视察捕鱼这些事是下级有关部门的工作,不是国君所该管的。从而可知,“观鱼”不是写鲁隐公去棠地游山玩水,“观看捕鱼”。</p><p class="ql-block"> 3)《季梁谏追楚师》P27“君姑修政而亲兄弟之国,庶免于难。”“庶免于难”译为“是否能免于灾难。”欠妥。应译“或许可免于灾难。”这对“免于难”的语气更肯定一些。这样翻译较符合原意。</p><p class="ql-block"> 4)《膝王阁序》P503“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译文“文章龙腾凤舞,孟学士是文坛宗匠;紫电清霜,王将军乃武库权威。”译文中“紫电清霜”照抄,让读者不知“紫电清霜”为何物。译文应在“紫电清霜”前加“宝剑”两字。即“文章龙腾凤舞,宝剑紫电清霜”。这样翻译既符合骈文句式整齐特点,又能点明“紫电清霜”是宝剑名。</p><p class="ql-block"> P506(注释)⑧盈虚:“指兴衰,贫贱,穷通等。”“盈虚”是一对反义词,其中“贫贱”不是反义词,注释错误。应是“贵贱”。</p><p class="ql-block"> 5)《与韩荆州书》P512“(注释)④龙蟠凤逸:“比喻怀才不遇。蟠,盘旋。逸,奔跑,飞翔。”其中的“逸"注释“奔跑,飞翔”错误,因语意与“比喻怀才不遇”相悖。应注释为“深藏”。</p><p class="ql-block"> 6)《阿房宫赋》P528“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其译文“五步路一幢大楼,十步路一座高阁,”不妥。这是互文,应按互文译为“每隔五步、十步,就有一座大楼、高阁”。</p><p class="ql-block"> 7)《春夜宴桃李园序》P517(注释)②秉烛夜游:“秉,通“炳”,点燃。”注释欠妥,“秉”用它本义“拿”注释更好,不必通假,多此一举。</p><p class="ql-block"> 8)《心术》P788“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译文把“目不瞬”译成“目不转睛”。“目不转睛”是指“眼睛一直盯着,全神贯注。”此解释虽没错,但“盯什么”不明确,易让人产生误解,欠妥。应译成“不眨眼,不受其干扰”。</p><p class="ql-block"> 9)巜刑赏忠厚之至论》P803“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译文把“三”作为实数翻译欠妥,因为“三”,古文中大多是表示多、少的虚数,也有表实数和序数。在不确定为实数和序数的情况下作虚数译较妥。可译成,“皋陶多次说要把他处死,尧多次说宽恕他。”</p><p class="ql-block"> 10)《游褒禅山记》P905“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译文“只有其中几个残存的文字还可以辨认出来,叫做‘花山’。现在把‘华’字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把字音读错了。”这译文对“音谬”的翻译不正确。这里的音谬显然不是指“华实”的“华”字字音的对错。而是指“花山”的“花”字,现在叫“华山”,“花”字变成“华”字,是因为这两字读音相似、相同而造成的“文字”谬误。而非“华”字的“读音”谬误。</p><p class="ql-block"> 11)《送天台陈庭学序》P914“累旬日不见其巅际。”译文“接连走几十天,也看不到山峦的顶峰。”“旬日”译为“几十天”不对。旬是“十天”,“累旬日”应译为“接连走了十来天”。</p><p class="ql-block"> 12)《亲政篇》P942“亦其地势使然。”译文为“也是相互地位悬殊造成的。”把“地势”译为“相互地位悬殊”不妥。因全文并未议论什么上下地位悬殊,而造成上下无法沟通。全文基本上都是围绕朝会的地点议论。如朝会因举行的地点不同分为:在库门外、路门外举行的朝会,叫外朝;路门内举行的朝会,叫内朝。“外朝所以正上下之分”,即外朝是用来端正君臣上下之分的。因外朝“堂陛悬绝”,皇帝所在的殿堂与大臣所站立的台阶相隔很远,无法上下沟通,只能靠“章奏批答”。而现在“内朝独缺”,皇帝无法“与大臣面议”,而大臣因外朝“地势悬绝”,“虽欲言无由言也。”从文中以上这些议论可以看出“亦其地势使然”的“地势”,应指“举行朝会的地点不同”。也就是说如今只有“外朝”,而无“内朝”,从而造成了“上下不交”,“上下间隔”,上下之间无法沟通。而非“上下地位悬殊”。</p><p class="ql-block"> 13)《管晏列传》P308“晏子出,遭之途,解左骖赎之,载归。”译文“晏子外出时,在路上遇到他,就解下马车两边的马把他赎了出来,载他一同回到家中。”译文把“左骖”译成“马车两边的马”不对。“左骖”是“马车左边的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