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ee6gfst" target="_blank">叶升龙画论·第三章《变形论》3.02(2)</a></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二、中国古来的艺术变形论(3)</b></p><p class="ql-block"> 《周易・系辞》中说:“子曰:‘……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4]意思说,自然之道就是自然的规律,这是人无法看到和摸到的抽象事物,而自然中的万物则是人们可以看到和摸到的具象。而人能用自然之道即规律改变自然之物,使之对人有用。于是称这种工作为事业,社会也就如此地进步起来。这就是社会的变形。</p><p class="ql-block"> 《乐记》一书中说:“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啴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 [5] 这话说的是“乐无哀乐”,唯由听者的心情所决定。这理论讲的就是人心理和听觉的变形。</p><p class="ql-block"> 《淮南子・说林训》中说:“明月之光,可以远望,而不可以细书;甚雾之朝,可以细书,而不可以远望寻常之外。画者谨毛而失貌;射者仪小而遗大。” [6]这是视觉在不同环境中的变形。</p><p class="ql-block"> 刘向在《说苑・修文》中记载孔子言论说:“钟鼓之声怒而击之则武,忧而击之则悲,喜而击之则乐,其志变,其声亦变。” [7]此论和上述《乐记》中所谈意思是一样的,为心理的变形。</p><p class="ql-block"> 陆机《文赋》中说“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8] ,指出艺术反映生活,使人们在瞬间就知道了漫长的历史事实,只用一点时间就可看到四海的情况,谈的是艺术对生活的变形。</p><p class="ql-block"> 郭璞注《山海经序》中说:“世之所谓异,未知其所以异;世之所谓不异,未知其所以不异。何者?物不自异,待我而后异,异果在我,非物异也。故胡人见布而颖黂,越人见罽而骇毳。” [9]他提出,因人无知,见物而怪,已知则不怪。异与不异是因人自己的知识水平欠缺造成了其变形。言外之意是必须提高人的知识水平。</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注】</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4] 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上册第44页,1980年1月中华书局出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5] 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上册第59页,1980年1月中华书局出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6] 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上册第102页,1980年1月中华书局出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7] [汉] 刘向:《文苑校证》第497页,1987年中华书局出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8] 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上册第156页,1980年1月中华书局出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9] 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上册第163页,1980年1月中华书局出版。</span></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eg187q7" target="_blank">叶升龙画论·第三章《变形论》3.02(4)</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