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书名帖 】精选( 18 ) 毛泽东主席诗词手迹(大草)10篇 (书法临习一一季斌 )

牛仔大叔

<p class="ql-block">【 草书简介 】</p><p class="ql-block"> 草书是汉字的一种字体。草书起源于应对事务繁忙、书写趋急的需要,最初形态较为草率,但逐渐发展形成独立而丰富的艺术体系。</p><p class="ql-block"> 根据草书的发展,狭义地分类大致可分为章草与今草。</p><p class="ql-block"> 章草可称作草书之源。早期草书(隶草)夹杂篆草的形体,后以西汉史游《急就章》为标志,在隶书基础上演变成较为规范的章草。章草盛于东汉,是草书最早的形式。</p><p class="ql-block"> 今草是在继承章草的基础上,进一步省减了章草的点划波磔,成为更加自由便略的草体。今草的创始大师,史书记载是东汉的张芝,因此后世将张芝奉为“草圣”。从《淳化阁帖》中仅存的张芝的几幅作品看,张芝的今草应为大草。北京大学教授李志敏评价:“张芝创造了草书问世以来的第一座高峰,精熟神妙,兼善章今”。之后 “书圣”王羲之、王献之等继承张芝草书书法,在今草上有了新的发展。从“二王″存世的今草作品看,王羲之主要是小草,王献之则大草、小草兼尔有之。到了唐代,以‌张旭、‌怀素为代表,在继承张芝草书笔法基础上,创造了笔意奔放,体势连绵的大草(狂草),在狂乱中表现优美,抒发激情,已成为一种基本脱离实用的纯艺术形式。</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各个时期都有颇有造诣的书法名家和草书作品。章草如三国皇象、西晋索靖等。今草如隋代智永、唐代孙过庭,宋代王庭坚、米芾,元代鲜于枢,明代祝枝山、王铎等。在近代,有林散之、于佑任、毛泽东等。于佑任为规范草书写法,创造了《标准草书》。毛泽东主席的草书大气磅礴,独树一帜,深为人们喜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毛泽东主席书法简介 】</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字润之,1893年12月6日出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 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毛泽东主席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战略家、哲学家、文学家和诗人,同时也是书法大家。1999年,《中国书法》杂志组织了一项评选活动,通过群众和专家的无记名投票,选出了“20世纪十大杰出书法家”,毛主席得票名列第五,并有“行草书圣”之美誉。</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主席的草书以大草(狂草)为多,采千古之遗韵、集百家之所长、熔众法于一炉,既根植于传统草书的技法与精神,又融入了个人性格、革命情怀与时代烙印,形成了独特的美学风格,人们尊之为“毛体”。 其狂草源于张旭、怀素,却风格独具。特别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写的狂草书体,犹如天马行空,体势开张、雍容大度,章法纵横驰骋,笔墨潇洒淋漓,布局严谨,用笔恣肆,遒<span style="font-size:18px;">劲刚健,纵逸奔放,大气</span>磅礴,浑然天成,尽显王者之气,可谓千古绝唱。</p><p class="ql-block"> 本美篇选择了毛主席在建国之后书写的10篇代表性的草书诗词手迹,与各位美友共享。</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书写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N0.1【 毛主席词《沁园春.长沙》】</p><p class="ql-block"> 《沁园春·长沙》 创作于1925年秋 ( 毛主席手书中写“作于1926年”,可能是记错 ),毛泽东离开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中重游橘子洲,创作了这首词。词作生动描绘了橘子洲寒秋美景,回忆往昔峥嵘岁月,抒发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理想抱负和豪情壮志。</p><p class="ql-block"> 此书迹为毛主席1961年10月所书。</p><p class="ql-block">【 《沁园春 长沙》原文 】</p><p class="ql-block">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p><p class="ql-block">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p><p class="ql-block">漫江碧透,百舸争流。</p><p class="ql-block">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p><p class="ql-block">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p><p class="ql-block">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p><p class="ql-block">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p><p class="ql-block">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p><p class="ql-block">粪土当年万户侯。</p><p class="ql-block">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沁园春.长沙》手书图片</p> <p class="ql-block">《沁园春.长沙》手书临习</p> <p class="ql-block">N0.2 毛主席词【 《西江月.井冈山》】</p><p class="ql-block"> 《西江月·井冈山》是毛主席的一首词,创作于1928年,记录了井冈山黄洋界保卫战红军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胜利,激情歌颂红军将士英勇斗争的精神。</p><p class="ql-block"> 这一幅《西江月.井冈山》书法手迹,是1967年7月毛主席为郭沫若所书。1965年夏,郭沫若前往井冈山参观。当地负责人说,他们打算在黄洋界修建一块纪念碑,把毛主席《西江月.井冈山》手书刻在上面。但遍寻各处都未找到,想拜托郭沫若能想办法在北京找找看。郭沫若回京多方查询,可始终没有找到毛主席这首词的手书。于是决定给毛主席写信,说非常喜欢这首词,希望主席在百忙之中挥洒一幅墨宝,但并未提黄洋界刻碑之事。没过几天,主席便让秘书送来了《西江月.井冈山》手书。郭沬若大喜过望,将手书拍了照片寄给井冈山负责人,真迹掛在客厅时时欣赏。现黄洋界纪念碑镌刻的正是毛主席这一手迹。原件现存于郭沬若纪念馆。</p><p class="ql-block">【 《西江月.井冈山》原文 】</p><p class="ql-block">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p><p class="ql-block">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p><p class="ql-block">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p><p class="ql-block">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西江月.井冈山》手书图片</p> <p class="ql-block">《西江月.井冈山》手书临习</p> <p class="ql-block">  N0.3【 毛主席词《<span style="font-size:18px;">清平乐.蒋桂战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清平乐·蒋桂战争》是毛主席于1929年秋创作的一首词。描写了蒋系桂系军阀开战,给人民带来灾难。红年借机开辟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据说这是毛主席为革命形势所鼓舞,行军时在马背上哼成的。</p><p class="ql-block"> 《人民日报》于1962年5月发表了这首词。此手书的书写时间不详,从字体上考证也应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所书。</p><p class="ql-block">【 《争》原文 】</p><p class="ql-block">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p><p class="ql-block">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p><p class="ql-block">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p><p class="ql-block">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清平乐.蒋桂战争》手书图片</p> <p class="ql-block">《清平乐.蒋桂战争》手书临习</p> <p class="ql-block">N0.4【 毛主席词《采桑子.重阳》】</p><p class="ql-block"> 这首词是毛主席于1929年重阳创作。此时的毛泽东,正处于人生之低谷。在红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上,毛主席落选前委书记(大会选举陈毅担任)。自己的党指挥枪和游击战的思想不被大家接受。身患严重疟疾在上杭临江楼养病。重阳节,作者通过重阳抒怀,表达了对革命战争的赞美,体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p><p class="ql-block">【词作原文 】</p><p class="ql-block">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p><p class="ql-block">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p><p class="ql-block">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p><p class="ql-block">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采桑子.重阳》手书图片</p> <p class="ql-block">《采桑子.重阳》手书临习</p> <p class="ql-block">N0.5【 毛主席词《忆秦娥·娄山关》】</p><p class="ql-block"> 《忆秦娥·娄山关》 创作于1935年2月25日。娄山关战役胜利后,记录了战斗的胜利,鼓舞了红军士气,表达了革命者的坚定决心。此书法手迹是毛主席于 1962年6月所书,现娄山关景区镌刻了这一书迹。</p><p class="ql-block"> ( 词作原文 )</p><p class="ql-block">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p><p class="ql-block">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忆秦娥.娄山关》手书图片</p> <p class="ql-block">《忆秦娥.娄山关》手书临习</p> <p class="ql-block">N0.6【 毛主席词《清平乐.六盘山》】</p><p class="ql-block"> 这是毛主席于1935年创作的一首词。1935年8月,毛泽东主席粉碎了张国焘分裂红军的路线后,率红一方面军向陕北挺进。9月中旬,红军攻克天险腊子口,越过岷山草地,进入甘肃南部。 10月7日,红军在宁夏六盘山的青石嘴,又击败了前来堵截的敌骑兵团,扫清了阻碍,摆脱了追敌,当天下午,一鼓作气,翻越了六盘山。此词即是作者翻越六盘山时的咏怀之作。这首词回顾了万里长征的行程,表达了红军战士们勇往直前的钢铁意志和必胜的坚定信念。</p><p class="ql-block"> 此词手书是毛主席于1962年9月应宁夏同志所请书写。</p><p class="ql-block">【 词作原文 】</p><p class="ql-block">清平乐.六盘山</p><p class="ql-block">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p><p class="ql-block">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7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清平乐.六盘山》手书图片</p> <p class="ql-block">《清平乐.六盘山》手书临习</p> <p class="ql-block">N0.7【 毛主席诗《七律·长征》】</p><p class="ql-block"> 毛主席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言律诗。</p><p class="ql-block">【 诗作原文 】</p><p class="ql-block">七律.长征</p><p class="ql-block">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p><p class="ql-block">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p><p class="ql-block">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p><p class="ql-block">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p><p class="ql-block"> 此诗手书为毛主席于1962年4月20日所书。</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七律.长征》手书图片</p> <p class="ql-block">《七律.长征》手书临习</p> <p class="ql-block">N0.8【 毛主席诗《七律.到韶山》】</p><p class="ql-block"> 《七律·到韶山》是毛泽东的诗作。此诗记述了作者1959年6月回到阔别三十二年的故乡时的真实感受。通过对韶山人民革命历史的回顾,社员通过热情劳动而喜获丰收的描绘,赞扬歌颂了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伟大斗争和战天斗地的精神风貌。全诗妙笔天成,雄浑豪迈,反映了作者乐观的性格和宏大磅礴的胸襟气魄。</p><p class="ql-block">【 诗作原文 】</p><p class="ql-block">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p><p class="ql-block">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p><p class="ql-block">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p><p class="ql-block">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p><p class="ql-block"> 此诗手书是毛主席于1959年6月在韶山宾馆所书。</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七律.登韶山》手书图片</p> <p class="ql-block">《七律.到韶山》手书临习</p> <p class="ql-block">N0.9【毛主席诗《七律.登庐山》】</p><p class="ql-block"> 1959年6月29日,毛泽东辞别故乡韶山后前往江西庐山,参加在那里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当汽车贴着陡哨的山壁盘旋而上的时候,毛泽东被庐山壮美的景色所吸引,欣然下车步行了一段路。当晚下榻于庐山的牯岭住所,写下《七律·登庐山》。</p><p class="ql-block"> 此诗从庐山突兀凌空的雄姿和登山者豪迈振奋的神情写赵,表现出对敌对势力的蔑视,对亿万人民高涨的劳动热情的赞美。全诗以景写意,虚实结合,动静相应,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和深刻的审美内涵。</p><p class="ql-block">《七律·登庐山》原文</p><p class="ql-block">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p><p class="ql-block">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p><p class="ql-block">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p><p class="ql-block">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七律.登庐山》手书图片</p> <p class="ql-block">《七律.登庐山》手书临习</p> <p class="ql-block">N0.10【 毛主席词《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p><p class="ql-block"> 这首词是毛主席于1963年1月9日创作的一首词。是在《光明日报》上读到郭沫若的词深受感动,创作了这一首鼓舞人心的反霸权主义的词。</p><p class="ql-block"> 1962年冬,中国刚刚走出三年困难时期的困境,中苏关系又开始紧张,苏联再连续刊登文章,攻击中国共产党。我国也连续发表文章,予以还击。同年年底,郭沫若填《满江红》一词,借此表达中国人民面对反华势力,团结一致,坚持斗争的必胜信念。毛泽东读后当即作此和词。诗人对几伙苍蝇、蚂蚁、蚍蜉等害人虫,投以蔑视鄙夷的目光,并意气风发,大义凛然,发出了战斗的号召,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权,敢于斗争的决心和胜利信心。</p><p class="ql-block"> 此词手书是毛主席于1963年2月5日</p><p class="ql-block">所书。</p><p class="ql-block">【 词作原文】</p><p class="ql-block">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p><p class="ql-block"> 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嗡嗡叫,几声凄厉,几声抽泣。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正西风落叶下长安,飞鸣镝。</p><p class="ql-block">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词《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手书图片</p> <p class="ql-block">《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手书临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