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号谱

诗画中国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昵称 诗画中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美篇号 18544053</span></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本有着九十多年历史的红军号谱,1994年10月经国家文物局专家组鉴定,认为其系全国目前唯一一本最为完整和正规出版、印刷的《中国工农红军军用号谱》,极为珍贵,定为国家一级文物。这本号谱收录曲谱340多首,都是用五线谱写的,在通讯手段落后的年代,堪称是“听得见的密码”。红军通过号手吹奏不同的曲子,实现命令发布、战斗指挥、鼓舞士气和生活安排等。这本军用号谱是研究中国工农红军革命斗争史,红军军事生活及红军音乐的宝贵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  图为闽西长征出发纪念馆,也是军用号谱现在珍藏处,纪念馆一楼还专设“军号嘹亮”展厅,再现了浩气长存的军号故事。据介绍,这本冒着生命危险藏匿起来的号谱,其发现过程有点偶然。1975年宁化县筹建县革命纪念馆,向全省征集革命文物时,收到一位老人送来的《中国工农红军军用号谱》和一个号嘴。在调查核实过程中,县委请来一位懂五线谱的音乐教师,要求捐赠人罗广茂演唱《军用号谱》中的曲调。虽然历经四十年,罗广茂还是准确无误地将表现红军生活、训练、作战及部队番号、职务等340多首曲谱一一唱出,并作了详细解释。经组织查证,罗广茂是一位历经战火、居功不露的红军司号员。</p> <p class="ql-block">  罗广茂,福建省宁化县泉上镇人,1930年仅15岁就参加了工农红军,后被选派到中央军事学校司号大队学习,结业时领到了一本机密《军用号谱》。他带着部队首长“像保护生命一样保护号谱”的嘱托,来到朱德军长身边任司号员,后又调到红五军团43师师部当号长。1934年罗广茂在战斗中负伤,从此与部队失去联系。为逃脱反动派的追捕,罗广茂外出避难时还牢记着“人在号谱在”的誓言,郑重地将号谱交给母亲,并再三交代要妥善保管。新中国成立后罗广茂想找回号谱,可<span style="font-size:18px;">母亲年事已高且</span>时隔多年,早已想不起号谱藏身之处。直到1974年,花甲之年的罗广茂在拆建家中谷仓时,才发现谷仓板的底下有个油纸包着的东西。这正是他日思夜想的号谱,罗广茂顿时泪流满面,失声痛哭。遗憾的是,老红军罗广茂已于19年前去逝,终年80岁。</p> <p class="ql-block">  军号的故事传开后感动了许多人,全国各大媒体纷纷作了报道。<span style="font-size:18px;">为弘扬红军精神,让革命传统薪火相传,</span>中央电视台还编辑播出了“军号嘹亮”专题节目,详细介绍了罗广茂忠诚使命、舍生忘死,以及居功不露、淡泊名利的事迹,引起了社会的热烈反响。</p> <p class="ql-block">  根据罗广茂的经历,2011年八一电影制片厂还拍摄了影片《我的军号》,让更多人知道了军号的故事。图为电影海报。</p> <p class="ql-block">  随着军号故事的不断传播,罗广茂的家乡宁化县也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宁化是被伟人写进诗词的地方,也是红军四个长征出发地之一,这个当年只有13万人口的山区小县,有据可查的就有13777人参加了红军,约占中央红军总兵力的近十分之一;全县有6000多人参加了长征,到达陕北时只剩58人,到建国时仅存28人;全县为革命牺牲的烈士多达6600余人。罗广茂出生地泉上镇,也有数百人参加红军,其中在册烈士84名,许多人成为了无名英雄。如今,罗广茂和众多红军的故事,已成为当地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图为少先队员在宁化北山革命纪念园“军号嘹亮”雕塑前吹响军号,立志庚续红色血脉,当好革命接班人。</p> <p class="ql-block">  要让嘹亮军号永远鼓舞人们迈步新的征程,这是罗广茂家乡泉上镇传承红军精神的新目标,他们在红军取得大捷的土堡战役纪念馆中,精心布置了军号陈列室,展出三百多把各个时期的军号,其中三十多把红军时期的军号尤为珍贵,泉上镇因此也被人们称之为 “军号小镇”。</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在宁化革命纪念馆前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  走在宁化这片红土地上,聆听当年红军的感人故事,久远的军号声穿越时空仿佛还在耳边激荡。无数像罗广茂一样的无名英雄,今天虽然已经远去,但浩气贯长虹,精神传后人,祖国和人民不会忘记,他们的功绩长存于天地间,巍巍丰碑永远耸立在人们心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