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广州城隍庙

严隽圻1833478

美篇名 严隽圻<br><br>美篇号 1833478<br><br>美篇图 严隽圻 杨栢昌 2017年3月14日下午13:00我们参观南越国宫署遗址后就来到中山四路的忠佑大街,这里有著名的广州城隍庙。 广州城隍庙原是供奉守护城池神祇的坛庙。城隍神是古代汉民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之一,是护城佑民、主掌冥籍之神。 城隍庙主祀城隍,另有文武判官、二十四司。二十四司中地狱司威慑人。 广州城隍庙始建于明朝,在明清时期是广州城内的标志性建筑,规模比得上北京的城隍庙。 现在可以说是光彩重生,在净高十二米的城隍庙大殿内,四盏两米高的八仙红木大宫灯高高挂起,三尊贴有真金金箔的城隍爷已经重回宝座,不过就被红布覆盖着,稍后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 大殿两侧的墙上镶嵌有大型壁画《开天辟地神仙眷》,是三四十名画师花了半年时间赶制的,高度超过八米,有可能是省内最大的壁画。 据道光年间修纂的《南海县志》记载明洪武三年 (1370年),诏封天下神,规定各府、州、县设立城隍之神,前奉木主,后塑神像,于每年的清明、七月十五、十月初一拜祭。 城隍庙始建于明洪武初年,后经多次重修,先存建筑是清中期风格。 随岁月流逝,庙宇衰败,昔日的建筑多已不存,仅大殿及拜亭尚在。1993年8月9日,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拜亭绿琉璃瓦歇山顶,面阔6.2米,进深7米9架,檐柱及金柱各4根,均为花岗岩抹角楞柱。抬梁式构梁,用如意纹驼峰斗栱承接,雕工较精细。 大殿为人字形风火山墙,瓦面坡度陡峭。大殿及拜亭基本保存完整,当时为广州试验仪器厂车间。 2010年10月31起广东广州城隍庙正式免费对市民开放。大殿为城隍宝殿,拜亭为太岁宫。 说到对城隍文化的贡献,上下古今第一人,非明太祖朱元璋莫属。 朱皇帝杀进南京,屁股下的龙椅尚未坐热,便于当年(洪武元年)及次年下诏大封天下城隍。 他一改过去各地城隍名目不清,权限不明、等级不严的混乱状况,很英明地将战争中牺牲的将士封到各地做城隍老爷。 明太祖朱元璋严格规定了城隍的都、府、州、县的四级制,并下令各地城隍庙统统不得杂祀其他神灵。 他不顾战后千疮百孔的局面,执意重建各地城隍庙,规模宏大,与当地官署衙门完全相当,还按级别配制衣冠旗号,全国各地一千多座城隍庙便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起来。 位于今天中山四路忠佑大街48号的广州城隍庙,就是这股“城隍风”的产物,始建于洪武三年(1370年)。 对于朱元璋为何如此热衷于加封城隍,许多人的解释是朱皇帝是个苦出身,生于土地庙中,因而对土地神的上司城隍爷便格外敬重一些。 但是我觉得这个说法查无实据,很可疑,甚至有点搞笑,因为太草根。 就如同把朱元璋竭力推崇朱熹的道学理论归因于“大家都姓朱”一样,未免过于高估了这个草莽英雄的小资情调,而大大低估了一个开国之君的政治智慧。 其实,皇上本人将他与城隍爷的关系在与大臣宋濂的对话里说得明明白白:“朕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则不敢妄为。”这才是一个政治家的真正心思。 从此,“使人知畏,使人有所畏,使人不敢妄为”的官方意识形态,毫无悬念地渗透到原本只是民间信仰的城隍爷的神像中,形成城隍文化最核心也最精彩的部分。 大约下午14:00左右我们离开了广州城隍庙,前往位于中山四路42号的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