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之所以会从游玩中应大余宗亲仁发的邀约来到叶屋排探访本房宗亲的现状,只是想作为2地宗亲沟流交往的一个纽带作用,希望带动2地宗亲的研谱文化,宗族文化,孝道文化,待客文化,敬祖文化,特别是想带动目前2地当旺的仁字辈及义字辈等后人能更好地交流沟通,使他们能常回家看看,互相学习,互相保持2地宗亲正常的来往走动关系,继承士亩开基祖好客、团结、客家人的优良品格。真实目的不是来“蹭饭吃的”!</p> <p class="ql-block">大余县介绍</p><p class="ql-block">大余县是中国江西省赣州市下辖县,位于赣、粤、湘三省交汇处,是江西的“西南门户”,以“世界钨都”、理学发源地、红色革命圣地和生态旅游胜地著称。 全县面积1368平方公里,辖11个乡镇,人口31万,森林覆盖率76.7%,拥有1600多年建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经济以钨矿产业和旅游业为支柱。</p><p class="ql-block">地理与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大余县地处赣江支流章水之源、五岭之首庾岭北麓,自古为南北交通要冲,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陆路核心通道。隋开皇十年(590年)建县,古称南安,1957年更名为大余县。历史上曾为南安军、南安路、南安府治所,辖大庾、南康、崇义、上犹四县。</p><p class="ql-block">文化特色</p><p class="ql-block">理学源地:北宋周敦颐在此讲学,程颢、程颐拜师门下,奠定理学基础;王阳明晚年在此讲学并病逝,留下“立言、立功、立德”思想遗产。</p><p class="ql-block">梅花诗国:梅关古驿道吸引苏轼、汤显祖等文人留下千余首咏梅诗作,汤显祖更以本地故事创作《牡丹亭》。</p><p class="ql-block">红色历史: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主阵地,陈毅在此写下《梅岭三章》,新四军重要组建地之一。</p><p class="ql-block">经济与资源</p><p class="ql-block">钨矿产业:1907年发现钨矿,被誉为“世界钨都”,探明储量44万吨,形成从开采到硬质合金的完整产业链。</p><p class="ql-block">生态旅游:拥有国家AAAA级丫山风景区、三江口原始森林等,近年发展苗木产业和“赏花经济”,助力乡村振兴。</p> <p class="ql-block">大余县南安镇历史简介</p><p class="ql-block">大余县南安镇是中国江西省赣州市下辖镇,古称南安,自三国吴嘉禾五年(236年)建县至今已有近1800年历史,曾作为南安军、路、府的治所,是古代中原与岭南交通枢纽和商贸重镇。</p><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建置起源:南安镇原名大庾县,三国吴嘉禾五年(236年)因“地接岭南,人安物阜”置南安县,属豫章郡,后历经晋、隋、唐多次更名与隶属调整。</p><p class="ql-block">宋元明清时期:北宋淳化元年(990年)设南安军,辖大庾、南康、上犹三县,成为军政中心;元代改南安路,明清为南安府,延续至1912年废府存县。</p><p class="ql-block">近现代变迁:1957年大庾县更名为大余县,南安镇作为县治延续至今。</p><p class="ql-block">地理与交通地位</p><p class="ql-block">枢纽功能:南安镇地处大庾岭北麓,章江之滨,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陆路核心通道,梅关古驿道连接南北,形成“商贾如云,货物如雨”的盛景。</p><p class="ql-block">东山大码头:隋唐至清代为赣粤水陆转运枢纽,承担漕粮、盐运及海外贸易中转,乾隆时期贸易税收占江西四分之一。</p><p class="ql-block">文化积淀</p><p class="ql-block">理学发源地:北宋周敦颐在南安讲学,程颢、程颐师从之,奠定理学基础;王阳明曾在此平乱、讲学。</p><p class="ql-block">文学艺术:苏轼赞其“庾岭南来第一州”,汤显祖取材本地故事创作《牡丹亭》,陈毅留下《梅岭三章》。</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祖先世瑺从广东河源东源举溪迀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朱坊乡又迀南水街道办事处长排上社区田心里组再到天马山社区塆角里,塆角里属士亩开基。名顺、名发、名堂(谠)从塆角里分迀大余县南安镇建设村叶屋排组。他们的后裔在此繁延生活的怎样啦?是我探索的目的,今用照片来介绍一下他们的状况,希望士亩房后人更了解他们的发展历程。</p> <p class="ql-block">他们迀大余的历史:1952左右迁大余的,因无柴烧而被迫迀来,名字辈的名顺、名发、名堂(谠)3兄弟,带着学字辈学升、学良为名顺子,学正为名发子,学荣、学华为名堂(谠)子,5兄弟迁来。据说迁大余不久,又返迁回南康,最后还是落基叶屋排。</p><p class="ql-block">还有更多更详细的信息,希望大余宗亲后裔提供给我,我将详细地为你们记录下这段传奇的故事,希望能还原现实!</p><p class="ql-block">我的电话微信同号:</p><p class="ql-block">13667049687</p><p class="ql-block">以车为家喜欢开着皮卡去旅行</p> <p class="ql-block">对于待客之道,希望大家都要学习大余宗亲的后裔的优秀点,要有人情味,心态要好!</p> <p class="ql-block">我作为祖居地一个带着使命来到外迁宗亲地的小小人物,希望分迀的宗亲每年至少能够来1次祖居地与祖居地宗亲共同举行祭祖敬祖活动,祖居地宗亲必须热情地接待远道而来的他们,共话2地分居情,分享各自的喜乐忧愁,增强沟通意识,让同宗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