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时间:2025年4月、6月</p><p class="ql-block">地点:扬州东关街</p><p class="ql-block">编辑拍摄:向英</p> <p class="ql-block">逸圃是一个小巧别致的清代民宅,我来过两次,它在扬州著名的个园隔壁,个园是当时扬州最大的盐商,逸圃的老板开钱庄,他选择这里建宅,择邻处也是费了一番心思吧。</p><p class="ql-block">逸圃在东关街356号,系民国初年钱业经纪人李鹤生所筑。在扬州住宅园林中,园林多半建于住宅之后,唯此园筑住宅左偏。大门八角形,门额上嵌"逸圃"二字刻石。迎面巷北去,巷西为住宅五进,巷东有湖石假山贴墙而筑,委婉屈曲,壁岩森严,与墙顶之瓦花墙形成虚实对比。假山北头的尽端,倚墙作五边形半亭,亭下有花厅三间,外廊天花,皆施浅雕。扬州名画师王板哉、吴砚耕曾设砚于此。中国园林专家陈从周曾经说过,逸圃与苏州曲园相仿佛,用曲尺形隙地布置,但比曲园巧妙,形成上下错综、左右参差、境界多变、绝处逢生的格局。</p><p class="ql-block">李鹤生出生于清同治十年(1871年),幼读诗书,年方十六即入扬州钱庄学徒。八年学成后独立创业,在多子街(今甘泉路)创设"惠余钱庄",后来因营业场所发生火灾,钱庄迁至左卫街(今广陵路)。由于李鹤生在营业中以诚为本,以信立号,以义处世,以礼待人,坚守宗旨,注重声誉,因而京沪驰名,生意红火,并在仪征、邵伯设有分号,渐有盈余。当积累颇丰,李鹤生考虑到家中人口众多,原住流芳巷房屋不敷使用,便于宣统二年(1910)从朱姓手上购得东关街356号旧宅拆除重建。改造工程浩大,加上他将自己对文化的追求诉诸逸圃,倾注心血,精工细作,历时三载。至民国二年(1912年)工程告竣。由于两淮盐业风光不再,致使扬州钱庄纷纷歇业。李鹤生所经营之惠余钱庄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停业,从此家道中落,1937年冬李鹤生去世。逸圃后人勉力维持至抗战胜利前夕,1944年将逸圃卖给汪伪第二方面军第九军军长颜秀武,抗战胜利后作为敌产,收归国有。新中国成立后逸圃开始驻军,后改作苏北行署所属文化部门及工作人员宿舍。扬州人民出版社、扬州电台曾入住过逸圃,1962年至1968年扬州国画院由个园迁至逸圃。"文化大革命"后,所有单位陆续迁出,逸圃便成为大杂院。2008年市政府决定修缮逸圃,住户全部搬迁。2013年4月国务院公布逸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福祠,类似于佛龛。</p><p class="ql-block">这也是一幅精美的砖雕艺术品。</p><p class="ql-block">一入大门就可以看见这个福祠 上面分别有鱼、如意、蝙蝠等。</p><p class="ql-block">在中国古民居营建中,聚族而居的村落常通过建祠堂来满足族人祭祀活动的需要,城市宅院一般选择厅堂作为祭祀场所。明清时期扬州民居在营建中独辟蹊径,于宅院入口天井处设类似于佛龛的福祠,作为宅院主人早晚、各种节日、婚丧嫁娶等活动祭祀先祖神灵的场合。这一独特的地域性建筑装饰艺术符号,因其祭祀性、主人身份地位的标志性、建筑空间的视觉引导性以及砖刻的艺术性等特质,在整个宅园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成为中国古民居建筑装饰艺术的一个孤例。</p><p class="ql-block">扬州古民居福祠总体上依据中国传统建筑立面装饰形式,形成一个自下而上的三段式装饰。在装饰纹样的选用上,传统吉祥纹样与祭祀纹样和谐共存是福祠装饰艺术的一大特色。</p> <p class="ql-block">园林景观。</p><p class="ql-block">繁外尚简,东关街上的个园是前宅后院,逸圃则是西宅东园,布局明朗,功能清晰、门房、照厅、正厅、耳厅、楼厅、花厅、书房、储藏室、签押房一应俱全。其独具匠心。在不经意之中显示了园主人简洁的平常心态,连陈设布置也没有暴发户式的繁缛与露富,有的是扬州人家的平实与幽静。</p> <p class="ql-block">天人合一</p><p class="ql-block">进八角门,甬道青砖夹持石板延伸向北,左边砖墙、右边临虚设置美人靠长廊。此乃逸圃的精粹所在,依墙贴壁建了湖石假山,屈曲造势。沿山石登攀上下,下筑鱼池,踏石上石桥,过桥后山洞,沿曲径,可赏牡丹台,可登山巅半亭"澄瀛阁"四望、枇杷、挂花、黄芽、石榴树的绿荫下,芳草萋萋,蔷薇株株,蝶飞于海棠,蝉鸣于梧桐,形成了逸圃风景的典雅组合,其利用庭园曲尺隙地依壁叠山,绝处逢生的手法被古建专家陈从周教授评价为:"比苏州曲园巧妙。"</p><p class="ql-block">方寸之地、闹市之中、园主人却把大自然万物引进逸圃,其实、也就是把他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大自然的和谐引进了逸圃。</p> <p class="ql-block">闹中求静,逸阊门楼临街,坐北朝南、磨砖对缝,汉白玉雕枕石,沉阔大门。逸圃虽与车水马龙的东关闹市只有咫尺之遥。然而天井方方,檐廊长长,曲径幽幽、大门、二门、腰门、屏门、侧门、八角门、秋叶门、门户重重,护卫着后进宅房的安静,将漫天市井喧嚣全都隔于大墙之外,使逸圃成了一方净土。</p> <p class="ql-block">随着历史变迁,李氏家道中落,子弟出外谋生,大多无奈搬迁,艰难时甚至以变卖度日。从民国后期到建国后,几经波折,最后住进"七十二家房客"。<span style="font-size:18px;">逸圃像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渴望新生…</span></p><p class="ql-block">这里是电影"东进序曲"的实景地。</p> <p class="ql-block">2008年4月18日,扬州市政府决定修复逸圃。</p><p class="ql-block">喜讯穿过台湾海峡,传给了李鹤生的长房四孙李树德,树德老人感慨万千,百感交集!他生于1919年,1949年赴台后改行法律,成为大律师,育有二女延华、延玲。特别是李延华,毕业于台湾中兴大学地政系,三十二岁就担任苗栗县铜锣地政事务所主任,是全省84个地政事务所中第三位女性主任,其品质与能力被台湾媒体称作"不让须眉"!家庭虽美满,然而,老人常常眉头紧锁,心有重负,因为虽海峡阻隔,却隔不断树德老人对家乡的根系相连。这次听说逸圃重建,李树德立刻将撰写的《大宅记》《大宅平面图》,寄给扬州的侄儿延康,侄女延然转交市建设部门,给逸圃修复工作提供了准确依据。</p> <p class="ql-block">对逸圃充满感情的,岂止李氏,还有那里的原住居民。市民何林住逸圃二十五年,原来的花格花窗坚决不改,保持原貌;古董贩子以万元巨资收购墙上砖雕,坚决不卖。另一住户彭女士搬迁时,将碧纱橱上镶嵌的十二幅30厘米X80厘米的白色瓷板画交给政府,画面山水人物生动,是运用中国画中浅降彩的绘画方法创作而成的,用以镶嵌屏风,隔断房间,名为"镶瓷碧纱橱",是扬州豪门大宅绝无仅有的一件,文物价格颇高。十多年来,文物贩子多次上门高价收购,彭家人毫不心动,用纸张遮住瓷画,精心护卫先人文化遗产,如今才得以重建天日!</p> <p class="ql-block">李树德和夫人。</p> <p class="ql-block">逸圃平面图</p> <p class="ql-block">百年云烟过去,而逸圃从此获得新生。仅此一点,我们应该感谢那位晚清民初的金融家李鹤生老先生。感谢所有为保护逸圃的人们,让我们今天有机会欣赏和游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园林里的风景随着季节的变化而不同,但美一直存在。</p> <p class="ql-block">柿子树结果了,秋天一定会有另一种美和收获。</p> <p class="ql-block">一门一景。</p> <p class="ql-block">读书楼</p> <p class="ql-block">读书楼上房檐上的砖雕,特别有年代感。</p> <p class="ql-block">每一处设计都透着精致</p> <p class="ql-block">窄窄的胡同,加了这么一道空中连廊,在墙上贴上一块“别趣”砖雕,瞬间让你在狭小的空间感到妙趣横生的感觉。于微细处都体现工匠精雕细琢。</p> <p class="ql-block">连廊上利用空间建一处露天小亭,有一石梯可以通向另一个小院落,在封闭高大的院墙围绕的的逸圃内开了一扇向外的窗,坐在美人靠,可以望向远方的个园。真是妙啊。</p> <p class="ql-block">各式花窗。在读书楼和小姐房封闭的空间,透过花窗也可以看到外面的四季风景。</p> <p class="ql-block">在合围式的读书楼、小姐闺房,修建了假山、心形门,给孩子们提供即可游玩又不失浪漫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从这里可以眺望个园。</p> <p class="ql-block">铺设花式地面,让整个院子立体感更强,而且提升整体建筑的质感。</p> <p class="ql-block">用一堵矮墙和圆门把前院与后院巧妙隔开,功能区更清晰。</p> <p class="ql-block">可能受个园影响或与个园拉近关系,也种了一小片细竹使院落更有生机。</p> <p class="ql-block">逸圃没有扬州的个园、何园那么豪气,但它精致精细,布局合理,利用地势造型,更有可观性,在众多园林中占有一席之地,实属不易啊。</p> <p class="ql-block">逸圃的住宅区有些已改为宾馆,现不对外开放参观。</p> <p class="ql-block">逸圃,不仅是李氏钱业家族的写照,也是绿杨城郭及其生存期间的民众生活的缩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