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left;"> 一、课程起缘</p><p class="ql-block"> 在小一班日常活动中,我们常常被孩子们充满活力的小手活动所吸引。午睡起床后,总有几个小朋友迅速而熟练地自己穿好鞋子、扣好扣子,叠好被子,小手灵活得如同灵动的小鸟;区域活动时,搭积木区里孩子们用小手精心堆砌出各种奇形怪状的“建筑”,有城堡,有高楼,每一块积木的拼接都凝聚着他们的奇思妙想;音乐活动中,当打击乐器发放到孩子们手中,他们兴奋地挥舞着小手,有节奏地敲击着,那欢快的节奏仿佛是小手在诉说着对音乐的热爱。</p><p class="ql-block"> 这些看似平常的场景,却让我们深刻感受到小班幼儿小手的巨大潜力。他们的小手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正逐渐打开探索世界的大门。每一个动作、每一次尝试,都是成长的印记,都蕴含着无限的可能。因此这学期我们小一班继续以“小手真能干”为主题开展班本课程,能够充分挖掘幼儿小手的能力,促进他们在多个领域的全面发展。</p><p class="ql-block"> 二、幼儿兴趣聚焦:多元活动中的小手热情</p><p class="ql-block"> (一)建构活动:搭建积木的奇妙之旅</p><p class="ql-block"> 搭积木是小班幼儿非常喜爱的活动之一。在建构区,孩子们可以自由地选择不同形状、大小的积木,通过小手的摆弄和拼接,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世界。有的孩子喜欢搭建高高的房子,一层一层地往上堆,小心翼翼地保持平衡,当塔终于建成时,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有的孩子则热衷于搭建我们可爱的幼儿园,还会用小积木当作家具摆放在里面,仿佛在构建一个温馨的小家。</p><p class="ql-block">三个有意思的片段:</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 片段一</p><p class="ql-block"> 向东和梓钖正弓着身子,专注地搭建一座三层小楼房。当他们将拱形积木搭作屋顶时,整座房屋突然轻微摇晃起来,向东着急地扶住歪斜的墙体:“又要倒了!得把下面搭得更结实!”梓钖也皱着眉头,伸手试探底部积木的稳固性,发现最底层的长方体积木间距过大,受力不均。两人迅速达成默契,开始调整下层建构。向东半跪在垫子上,像考古学家清理文物般,轻轻抽出错位的积木,又从积木筐里挑出两块尺寸相近的长方体作为支撑柱。他将新积木竖直摆放,确保积木间距均匀。 </p><p class="ql-block"> 一旁的梓钖则模仿着建筑工人砌砖的模样,捡起一块小正方体积木当作“锤子”。他瞄准下层歪斜的积木,微微发力,用积木边缘轻轻敲打倾斜的部位。“咚咚咚”,随着有节奏的敲击声,歪斜的积木一点点恢复正位。每当调整完一块,确认稳固后才继续下一处调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 片段二</p><p class="ql-block"> 桐桐和小伙伴约定要合作搭建一座高楼。他兴奋地从积木柜里取出几根又细又长的大方柱,小心翼翼地将它们竖直排列在地面,作为高楼的基层支撑。“这样一定能搭得很高!”桐桐一边自言自语,一边踮起脚尖将第二块积木轻轻叠放上去。然而,当他刚把第二层的积木摆放完毕,整个结构突然晃动起来,“哗啦”一声,辛苦搭建的部分瞬间倒塌。桐桐蹲下身,盯着散落的大方柱皱起了小眉头。老师轻轻走过来,蹲在他身边问道:“桐桐,为什么高楼倒掉了呢?”桐桐挠了挠头,认真分析道:“大方柱太长了,上面的楼房太重,底下撑不住,所以就容易倒掉。”说着,他还用小手比划着积木摇晃的样子。“那你觉得用什么搭第一层会更合适呢?”老师继续引导。桐桐眼睛一亮,立刻跑到积木柜前,踮着脚在不同形状的积木间仔细寻找。他拿起一块长方体掂量了一下,又放下换成三角形试了试,最后兴奋地举起一块矮胖的大圆柱:“用这个!”“为什么选大圆柱呀?”老师好奇地问。桐桐把大圆柱稳稳放在地面,用手掌轻轻按压顶部,认真解释道:“因为大圆柱矮矮的、粗粗的,站得稳稳的,怎么推都不倒,肯定能撑住上面的楼房!”说完,他自信地开始用大圆柱重新搭建地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 片段三</p><p class="ql-block"> 子霖、OK和颢霖三位小朋友相约在建构区搭建“五角高楼”。他们分工明确,子霖负责挑选积木,OK专注于垒高,颢霖则在一旁帮忙调整位置。随着一块块积木堆叠而起,三层高楼逐渐成型,孩子们兴奋地拍手欢呼。然而,就在他们准备继续往上搭建时,OK和子霖在传递积木的过程中不小心碰到了楼体。只听“哗啦”一声,刚刚搭好的一面墙瞬间倒塌,短暂的惊愕后,三个孩子迅速反应过来,没有互相抱怨,而是默契地开始收拾散落的积木。“没关系,我们重新搭!”颢霖一边说着,一边捡起积木递给OK。在三人的通力合作下,倒塌的墙面很快就被重新搭建好。当他们小心翼翼地将积木垒到第四层时,意外再次发生。整栋房屋突然轰然倒塌,积木如雨点般散落一地。孩子们呆呆地站在原地,脸上写满了困惑和失落。“为什么又倒了呢?”子霖挠着头,一脸不解。OK蹲在地上,反复查看倒下的积木,嘴里嘟囔着:“明明和刚才搭得一样啊……”此时,区域活动结束了,他们很遗憾,只能期待下一次的搭建。</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请大家来欣赏:</span></p> <p class="ql-block">教师所思所想:</p><p class="ql-block"> 1.孩子们通过搭建楼房、幼儿园家具等造型,搭建技能得到显著提升。从最初无法掌握平衡导致积木频繁倒塌,到能熟练运用垒高、围合、平铺等基础建构技巧;从随意堆叠积木,到学会观察积木形状、大小进行合理组合,如用长方体搭建楼房主体、圆柱体积木制作桌椅腿。实现了从“搭起来”到“搭得稳‘’再到”搭出心中世界”的跨越。每一座积木作品都是他们天马行空想象的具象化呈现,在一搭一垒间,藏着孩子们独特的视角与无限创意。为空间感知、手眼协调等能力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p><p class="ql-block"> 他们大胆尝试创新,还掌握了一种独特的搭建房屋技巧:将几个大圆柱随意直立摆放,就能搭出奇形怪状房子的地基,他们发现这种方式不仅能快速搭建出富有创意的地基,还为上层的搭建提供了更多可能性,让每一座“房子”都独一无二。看着孩子们充满成就感的笑脸,我深刻感受到,给予他们充分的探索空间,能激发出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p><p class="ql-block"> 2.我欣喜地看到幼儿从各自为战逐步走向分工合作。活动初期,孩子们常因争抢积木或无思考搭建产生矛盾,而此次他们自发形成“搭建者”与“取积木者”的分工模式:有的幼儿专注于垒高、拼搭,同伴则快速根据需求递送积木,甚至会主动观察并预判所需形状与大小。当搭建出现困难时,孩子们不再互相指责,而是共同商讨解决办法,如通过语言交流调整积木位置、互相配合完成大型结构。这一转变让我深刻认识到,合作意识并非自然习得,而是需要在真实情境中反复实践与引导。作为教师,我及时以支持者的身份鼓励幼儿表达想法,并通过提问(如“你们怎么配合会更快?”)推动合作策略的优化。未来,我将设计更多需要协作完成的任务,引导幼儿尝试角色轮换、共同规划,帮助他们在合作中学会倾听、沟通与互助,真正体会团队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3.在收纳环节展现出令人惊喜的成长:能够迅速有序的整理收纳积木。当幼儿将柜子里的积木几乎耗尽,完成大型楼房搭建后,面对散落满地的积木,他们不再像以往那样手忙脚乱,而是自发形成了高效的分工模式:有的幼儿负责拆解积木,将其快速传递给同伴;有的幼儿则专注于按形状、大小分类归位,形成“拆—递—收”的流畅链条。这一过程中,孩子们通过不断磨合,学会了观察同伴动作节奏,默契配合,甚至会主动提醒对方“大积木放这里”“三角形要单独一格”。在整理积木的过程,孩子们的责任感、协作能力与规则意识都得到提升。</p><p class="ql-block"> 孩子们在搭积木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小手的精细动作和手眼协调能力,还培养了空间感知能力和想象力。他们对积木的排列组合充满了好奇,不断尝试新的搭建方式,这种主动探索的精神正是我们开展课程所希望激发的。</p> <p class="ql-block"> (二)打击乐:节奏感知的欢乐派对</p><p class="ql-block"> 音乐活动中的打击乐环节总是能让孩子们兴奋不已。当各种打击乐器,如铃鼓、三角铁、碰铃等出现在他们面前时,孩子们的小手就迫不及待地想要去触摸和演奏。他们跟着音乐的节奏敲击着乐器,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p><p class="ql-block"> 在充满童趣的小一班教室里,杯子也成了孩子们手中的奇妙乐器。孩子们握着杯子轻轻敲击桌面,"哒哒、咚咚",清脆的节奏此起彼伏;将杯子相互碰撞,叮叮当当的声响如灵动的音符跳跃,原本普通的杯子在他们手中化身音乐精灵,奏响充满童真的打击乐交响曲,让整个教室都洋溢着欢乐的音乐气息。</p><p class="ql-block">请欣赏:</p> <p class="ql-block">教师所思所想:</p><p class="ql-block"> 通过打击乐活动,孩子们的小手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同时也提高了他们对节奏的感知能力。在集体演奏的过程中,他们学会了倾听和配合,感受到了团队合作的乐趣。这种对音乐的热爱和对节奏的把握,为后续的课程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 (三)科学实验:科学探索的小手实践 </p><p class="ql-block"> 1.绿豆与黄豆的生长探秘</p><p class="ql-block"> 在科学实验活动中,孩子们开启了一场生动有趣的植物生长探索之旅。教师带领幼儿将绿豆和黄豆分别浸泡、播种在透明杯中,铺以湿润的棉花作为观察载体。每天的区域活动时间,孩子们都会化身“小小植物观察员”,仔细观察豆子的变化。他们用稚嫩的笔触和简单的图画记录生长过程:第一天,豆子吸饱水分变得圆鼓鼓;第三天,绿豆率先钻出白芽,黄豆也不甘示弱;一周后,绿豆长出嫩绿的叶片,黄豆则抽出细长的茎秆。孩子们兴奋地分享发现:“我的绿豆长长了!”“黄豆像小翅膀!”为帮助幼儿系统梳理观察结果,教师引导他们用彩色线条在记录表上记录每两天成长情况。</p><p class="ql-block"> 这场持续两周的观察活动,不仅让幼儿直观了解豆芽生长的全过程,更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记录能力和科学探究兴趣。作为教师,我深刻体会到生活化、可视化的实验设计,能有效激发幼儿对自然科学的好奇,未来将继续创设更多贴近生活的科学探索情境,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收获成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颜色变变变 </p><p class="ql-block"> 在“颜色变变变”科学实验活动中,老师们巧妙设计实验,为小一班幼儿开启了一场充满惊喜的色彩探索之旅。直观感知颜色混合产生的变化,拓展对色彩的认知,理解颜色的可变性与创造性。</p><p class="ql-block">活动一:</p><p class="ql-block"> 在"颜色变变变"主题科学实验活动中,活动开始前,教师先在白色画纸上分别挤出适量的红色与黄色水粉颜料,两颗色彩鲜明的颜料团立即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红色和黄色抱在一起会变成什么颜色呢?"带着疑问,孩子们拿起棉签,化身"小小魔法师"开始轻轻搅拌。随着颜料在纸面缓缓交融,原本界限分明的红黄两色逐渐晕染,神奇地变成了明亮的橙色!"随后,孩子们又分别尝试将蓝色与红色、黄色与蓝色颜料混合。当神秘的紫色和清新的绿色在纸面显现时,活动室里响起此起彼伏的惊叹声。</p> <p class="ql-block">活动二:</p><p class="ql-block"> 教师提前在透明塑料瓶的瓶盖里面和瓶子水中分别挤入红色与黄色、黄色与蓝色、红色与蓝色的水粉颜料,纷纷猜测:“红色和黄色混在一起会变成什么颜色?”带着疑问,孩子们握紧瓶身用力摇晃,奇妙的变化悄然发生:红色与黄色混合的瓶子中,橙色如火焰般蔓延开来;黄蓝交融的瓶子里变成了绿色;红蓝碰撞的瓶内,则浮现出神秘的葡萄紫。孩子们兴奋地高举瓶子,互相展示着自己的“魔法成果”,惊叹声与欢笑声充满整个活动室。</p> <p class="ql-block">活动三:</p><p class="ql-block"> 教师为每组幼儿分发红、黄、蓝三色橡皮泥,当孩子们看到色彩鲜艳的彩泥时,立刻被深深吸引,纷纷围坐在一起讨论:“红色和黄色抱在一起会变成什么颜色?”“蓝色和红色牵手会变成紫色吗?”带着好奇与期待,孩子们开始动手实验。他们将红色和黄色橡皮泥放在手心反复揉搓、两种色彩逐渐交融,奇迹般地诞生出明亮的橙色,经过耐心揉捏,神秘的紫色与清新的绿色相继出现。</p> <p class="ql-block"> 这场寓教于乐的实验活动,不仅让幼儿直观感知三原色两两混合混合的奇妙变化,更在动手操作中培养了观察力与科学探究兴趣。</p> <p class="ql-block"> 3.探索泡泡的奇妙世界 </p><p class="ql-block"> 在“吹泡泡”科学实验活动中,小班孩子们变身“泡泡魔法师”,亲手调制泡泡水,探索泡泡的神奇奥秘。孩子们将洗洁精挤入水中,再撒入一小勺白糖,用轻轻搅动。待泡泡水调制完成,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拿起吸管,轻轻一吹,一串串圆滚滚的泡泡立刻从管口涌出。“快看!泡泡是透明的,像小玻璃球!”“泡泡身上有彩虹的颜色!”刚吹出的泡泡就“啪”地破裂,只留下细小的水珠。“为什么泡泡这么容易破?”孩子们带着疑问,在教师的引导下仔细观察:原来泡泡壁非常薄,遇到外力就会失去平衡。</p> <p class="ql-block"> 这场充满趣味的实验,不仅让幼儿直观感知泡泡的特性,更在动手操作与观察思考中,开启了探索科学现象的奇妙旅程。</p> <p class="ql-block"> (四)绘画与手工活动:</p><p class="ql-block"> 1.小手描绘大世界</p><p class="ql-block"> 绘画是小班幼儿表达内心世界的重要方式。他们用稚嫩的小手握着画笔,在画纸上自由地涂抹和创作。有的孩子画出了大大的太阳、五颜六色的花朵,有的孩子则画出了自己和爸爸妈妈手牵手的温馨场景。每一幅画都充满了童真和想象力,是孩子们用小手表达对生活热爱的独特方式。</p><p class="ql-block"> 在绘画活动中,孩子们的小手得到了充分的锻炼,从最初的乱涂乱画到逐渐能够控制画笔,画出简单的形状和线条,这是一个不断进步和成长的过程。同时,绘画也培养了孩子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让他们能够用自己的方式去感知和表现世界。</p> <p class="ql-block"> 2.小小剪刀大大乐趣</p><p class="ql-block"> 小班幼儿正处于精细动作发展关键期,使用剪刀能锻炼手部小肌肉群和手眼协调能力。但由于年龄特点,需以趣味化、游戏化方式引导,帮助幼儿在安全前提下初步接触剪刀,感受剪纸乐趣,为后续艺术创作奠定基础。老师为幼儿提供情景图片,让幼儿练习剪直线;熟练后,增加波浪线、弧线等曲线练习。</p> <p class="ql-block"> 3.手工活动</p> <p class="ql-block"> 通过游戏化、情景化活动降低操作难度,让小班幼儿在玩中学,逐步掌握剪刀使用技能,同时培养安全意识和艺术兴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师的话:<br></p><p class="ql-block"> 通过这次课程活动,孩子们的每一次动手尝试都是成长的印记。从积木搭建时专注调整平衡的模样,到用杯子敲出欢快节奏时的雀跃;从在植物角认真记录豆子生长的笔触,到因颜色神奇变幻而睁大的双眼,再到绘画中大胆涂抹的色彩、剪纸时小心翼翼的裁剪……这些看似简单的手部动作,串联起探索、创造与表达的奇妙旅程。</p><p class="ql-block"> 作为教师,我们惊喜地发现,课程的魅力不仅在于锻炼了幼儿的手部精细动作,更在于激活了他们对世界的感知与热爱。当幼儿用小手构建心中的家园、用色彩诠释想象、用实验验证好奇时,他们收获的不仅是技能的提升,更是思维的拓展、情感的丰盈和自信的萌芽。这些浸润着童真与热情的活动,让我们深刻体会到:教育的真谛,正是追随幼儿的兴趣,为他们提供丰富多元的探索空间,让每一次动手实践都成为滋养心灵、启迪智慧的源泉。</p><p class="ql-block"> 未来,我们将继续以幼儿的兴趣为帆,以生活中的资源为桨,在充满趣味与挑战的活动中,守护这份珍贵的热情,陪伴孩子们在动手、动脑、动心的过程中,书写属于自己的成长故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