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破窗</p><p class="ql-block">Open Windows</p><p class="ql-block">Contemporary Chinese Photography</p><p class="ql-block">As a Living Art</p><p class="ql-block">当代中国新摄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策展人Curator|西蒙·贝克Simon Bake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摄影在中国的历史,与摄影媒介本身的历史一样悠长。但如果真的只是从1980年代末期开始,才有可能谈论“中国摄影”呢?这种设问看似挑衅,实则指向一个本质问题:在全球化浪潮将中国推至变革核心的当下,原本地理与时间维度上的简单界定已不足取信。但过去四五十年的“中国摄影”是另一种历史、另一种叙述,是由越来越自信、越来越成熟的新潮艺术家以自己的方式定义的媒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之后,中国社会和中国摄影都经历了深刻的转变。随着政治与社会面貌的转变,摄影已成为艺术家记录、审问与重新想像现实的有力工具。因此,摄影独一无二地捕捉了这个处于变化中的国家——它变化中的城市、有争议的历史,以及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张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展览标题“破窗”的灵感来自荣荣,他可能是中国摄影界最重要的思想者和形象大使——无论在他那一代,还是后来者。1996年他与刘铮共同主编《新摄影》创刊号时曾撰文指出:“当封闭多年的房间里突然打开一扇窗,我们呼吸变得顺畅,新摄影的意义由此确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要探讨当代中国摄影之“新”,存在多重阐释维度,每个视角都带有自身的复杂性和细微差异。从1979年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自然·社会·人”影展,经过1980年代的“新潮美术”,到1990年代之后的实验转向,历史的演进脉络渐次清晰。但本展刻意回避历史和主题叙事,邀请观者透过艺术家开启的“窗口”,在主题单元的互文关系中重构认知。以任何顺序来看,这些相互关联的作品单元共同构成一个关于新摄影的命题——既是根本性的,又极具中国的特殊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展览由西蒙·贝克(馆长)与劳里·赫维茨(高级策展人)在巴黎欧洲摄影之家策划。欧洲摄影之家团队特别感谢宏伟先生与馆长Angela陆女士,以及Emma女士对本项目的重要支持,翻译工作由郝青松博士协助完成。</p> <p class="ql-block">本次展览从有爱美术馆的收藏中精选69位艺术家的150余件作品,打破线性时序桎梏,以五个主题单元构筑多重对话可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种策展思路呼应西方艺术史中的“沙龙悬置”传统,在主题边界的流动性中激发开放式探索。在展厅中央特别营造出教堂般的沉思空间,与环绕四壁的巨幅摄影“湿壁画”形成张力场域。这种尺幅与视角的交响,将摄影从静态记录提升为承载时间,记忆与凝视行为的生命载体。</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第一单元“山河无尽”探索人类与自然之间的深刻共鸣。它不仅呈现未受侵扰的自然之美,更涵盖了经人类改造的环境图景、动植物影像记录,以及我们与周遭世界在存在意义上的深刻联结——这种联结既包含对生态系统的依存,更指向精神层面对生命本源的永恒叩问。</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第二单元“都市生存”聚焦当代中国城乡动态关系演变所引发的社会转型。从都市人群的纪实肖像,到作为变革场域的城市街景与天际线,这些作品以影像为棱镜,折射出塑造我们这个急速变迁时代的物质发展与社会肌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文化网罗”单元则向内探寻文化基因的传承与重构。展览在此呈现传统与现代的无缝交融——艺术家们以当代视角重释经典故事与文化图腾,在东方与西方艺术史的双重参照系中,创造出既饱含怀旧情愫又具历史纵深的视觉诗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身份剧场”单元揭示肖像摄影与行为记录在捕捉个体及群体精神本质中的核心地位。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艺术家通过表演性创作与自我形塑的影像实践,将摄影转化为记忆的容器、身份的镜像与理想的载体,开辟出独特的视觉语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最后的“现实之上”单元呈现以“光”为核心的先锋影像空间。光既是摄影媒介的物理根基,亦是希望的永恒隐喻。展览籍此邀请观者穿越表象世界,步入一个充满可能性的沉思之境——在这里,现实与幻象的边界消融,摄影作为认知世界的通道,展现出超越性的精神维度。</p> <p class="ql-block">山河无尽</p><p class="ql-block">ENDLESS</p><p class="ql-block">LANDSCAPES</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人类干预与自然之间的脆弱交织——景观既是冥想的空间,也是冲突的战场——在城市化与环境危机的加速中不断塑形。阿斗的黑白摄影将场景提炼为书法般的笔触,唤起一种静谧的神秘主义。刘晓芳的雾霭弥漫之作模糊了现实与想象的边界。封岩则通过堆叠的霓虹灯管,在炽热的光晕中解构传统绘画。其他艺术家通过颠覆传统意象,批判城市发展的代价:洪磊挪用古典元素——盛放的枝桠、纤弱的鸟雀——却将其凝固为人工的、失血的形态。姚璐的巨幅作品模仿山水画,揭开那些被绿色防护网遮蔽的垃圾填埋场的真容。杨泳梁的数字合成作品将树木化为电线、山峦变为吊塔与楼群。袁顺预想了一个人类痕迹被尘埃掩埋的未来,荒芜的寂静笼罩大地。刘勃麟将身体浸入黄河污染水域,用行为艺术呈现这片承载童年记忆的净壤如何沦为无法饮用的毒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