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23日星期四,晴。南宁博物馆。 <b>元青花"尉迟恭单鞭救主图"罐</b>的前世今生。<br> 此罐所表现的人物故事源于元杂剧《尉迟恭单鞭夺槊》,讲述的是单雄信打败段志玄后,欲追杀秦王李世民,尉迟恭策马持钢鞭赶来救驾的情景。图中头戴束发冠,身着战袍,手持长柄叉的战将为段志玄;紧随其后,头戴凤翅盔,身着甲束袍,双手持矛,驱马追杀者为单雄信;隔着山石,头戴交脚幞头,着长袍,右手持鞭端坐马上,身微侧者为李世民;李世民身后左手握缰,右手举钢鞭,策马疾驰而至者为尉迟恭。再后三名兵士,紧握长矛,作防守状。山崖间可见"唐"字旌旗猎猎。 <p class="ql-block"> 1980年冬,横县农科所在平整土地时,在距地表1.2米处发现了一件青花瓷罐。瓷罐被农技师吴光庭随意摆放在走廊过道及办公室角落里,一放就是七年。1987年,农技师苏振发得到该罐,并用于养花、储存谷物。1989年,横县文管所在征集文物过程中发现此罐,辗转通过张浦生先生初步鉴定为一件元青花罐,并征集为馆藏品。1991年,经过专家鉴定,正式确认此罐为元青花"尉迟恭单鞭救主图"罐。<br></p> 陶瓷烧造场景雕塑。 <p class="ql-block"> 宋(公元960~1279年)中和窑"造"铭匣钵粘连影青釉盘。征集。</p><p class="ql-block"> 中和窑、九龙窑等在烧制一些碗、盏等器物时,多采用匣钵填装、叠砌烧制的方法。这种装烧工艺系以匣钵盛装坯件,匣钵中的坯件或单个或多个以支钉相叠加,多个匣钵再层层叠加,顶上加盖隔火后再放入窑中烧制。这件匣钵中粘连着一件影青釉盘,正是宋代一钵一器叠烧工艺的体现。</p> <p class="ql-block">南宋"夫子杏坛图"石刻拓本。</p><p class="ql-block"> 原碑1987年出土于横县。南宋绍兴甲戌年(1154年),知横州军州事何先觉以甘彦所摹本重刻,并立于宁浦郡学宫。甘彦摹本摹自北宋绍圣二年(1095年)孔宗寿所刻唐吴道子"小影"画像。</p> <p class="ql-block"> 宋(公元960~1279年)钱纹青瓷碗底,2010年上林九龙窑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 宋(公元960~1279年)瓷罐,2010年上林九龙窑址出土。<br></p> <p class="ql-block"> 宋(公元960~1279年)中和窑影青釉印花荷莲鱼藻纹盏,征集。</p> <p class="ql-block"> 宋公元(960~1279年)中和窑影青釉瓜棱执壶,征集。</p> <p class="ql-block"> 宋(公元960~1279年)中和窑影青釉印花缠枝婴戏纹盏,征集。</p> <p class="ql-block"> 宋(公元960~1279年)中和窑影青釉瓜棱罐,征集。</p> <p class="ql-block"> 宋(公元960~1279年)中和窑影青釉印花缠枝牡丹纹碗,征集。</p> <p class="ql-block"> 宋(公元960~1279年)中和窑影青釉碟、影青釉印花纹盏,征集。宋(公元960~1279年)菊纹青瓷盏,桂林永福窑出土</p><p class="ql-block"> 宋(公元960~1279年)永福窑匣钵。这是永福窑出土的一件叠烧匣钵,内装以支钉叠压的一组瓷碗。</p> <p class="ql-block"><b>元称南宁</b>。</p><p class="ql-block"> 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上思州、来安路壮族首领黄胜许、岑世兴起兵抗元,历时33年。至泰定元年(1324年)4月,黄、岑接受招抚,遣子弟进京朝贡,南疆战事渐息。同年9月,元朝统治者为庆南疆之绥服,遂将邕州路改为南宁路,取南疆安宁之意。</p> <p class="ql-block"> 元(公元1279~1368年)龙泉窑仰覆菊瓣纹梅瓶,1981年原南宁市东风路广西区人大宿舍出土。</p> <p class="ql-block"> 元(公元1279~1368年)龙泉窑瓷器座,1981年原南宁市东风路广西区人大宿舍出土。</p> <p class="ql-block"> 元(公元1279~1368年)青玉仙鹤穿莲饰件,征集。</p> <p class="ql-block"> 元末明初鸳鸯穿莲挂件,征集。</p> <p class="ql-block"> 元(公元1279~1368年)冠耳龟背锦纹三足铜炉,1981年原南宁市东风路广西区人大宿舍出土。</p> <p class="ql-block">元(公元1279~1368年)铁权(一套),征集。</p><p class="ql-block"> 铁权是古代一种用于计量重量的标准单位,多悬挂于秤杆上使用,相当于今天的砝码。</p> <p class="ql-block"> 元(公元1279~1368年)高足碗、元影青圈足碗,征集。<br></p> 元(公元1279~1368年)青瓷钵,征集。 元(公元1279~1368年)龙泉碗,征集。 <p class="ql-block"><b>淮海居士</b>。</p><p class="ql-block"> 秦观(1049~1100),字少游,又字太虚,号淮海居士,别号邗沟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词人,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合称"苏门四学士"。宋绍圣四年(1097年),秦观因元祐党争被贬谪编管横州(今横县)。编管横州期间,秦观以诗会友,开课授学,留下了《宁浦浮搓馆书事》《月江楼》《醉乡春》等影响千古的诗词。宋元符元年(1098年),秦观迁雷州编管。元符三年(1100年)又复命为宣德郎,放还横州。同年五月,秦观行至藤州,出游光华亭时"笑视而逝"。</p> <b>南天国</b>。<br> 侬智高(1025~1055),北宋广源州(今靖西、田东一带)西原僚首领。宋庆历元年(1041年),侬智高在傥犹州(今靖西县)建"大历国",与交趾李朝相抗衡。庆历五年(1045年),侬智高夺取安德州(今靖西县安德镇),建立"南天国",改年"景瑞"。同时,多次向宋朝请求内附,"求一官以统摄诸部",对抗交趾李朝,但均遭拒。侬智高遂于皇祐四年(1052年)举兵反宋,企图以战求附。同年五月,攻破邕州,改国号为"大南国",号"仁慈皇帝",改元"启历","拟正朔,置百官",沿循宋朝制度封官建政。大南国建立后,侬智高继续率军攻打广州。皇祐五年(1053年)正月,狄青夜袭昆仑关,侬智高兵败归仁铺,只得远逃特磨寨(位于今云南广南县),最后死于大理。 展厅通道里有一组线描画像,都是描写将军骑马像,士兵手持盾牌或刀剑长矛等武器的形象,老陈猜想可能描绘的是侬智高建立南天国时率兵征战的将士。 <p class="ql-block"><b>西南门户</b>。</p><p class="ql-block"> <b>土司之制</b>--土司制度是封建王朝为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现统治而施行的一种社会制度。它的内容实质是中央王朝册封当地少数民族中有威望、有势力的首领为职官,划分其疆界,使之"世领其土,世有其民",维持其内部原有的社会结构、经济形态和风俗习惯等。广西的土司制度,源于汉唐时期的羁縻制度,始于宋,确立于元,发展于明,终于民国时期,历经一千多年。民国四年(1915年),兴隆、古零等土司合并置县,标志着土司制度在南宁地区的结束。</p> <p class="ql-block"><b>南宁部分土司世系表</b>。</p><p class="ql-block"><b>白山土司历代巡检承袭表</b>。</p><p class="ql-block"> 明嘉靖七年(1528年),王受因镇压八寨起义有功被授予巡检世袭。民国四年(1915年),白山、兴隆、古零土司合并为隆山县,白山土司统治结束。</p> <p class="ql-block"><b>兴隆土司历代巡检承袭表</b>。</p><p class="ql-block"> 明嘉靖年初,韦贵因征岑猛之乱有功,被授冠带舍人。嘉靖七年(1528年),韦贵世袭为兴隆土巡检司。民国四年(1915年),兴隆与白山、古零合并置县,兴隆土司废。</p> <p class="ql-block"><b>古零土司历代巡检承袭表</b>。</p><p class="ql-block"> 明弘治年间,覃益从征安南(今越南),被授土舍。嘉靖七年(1528年),改授土巡检司。</p> <p class="ql-block"><b>思恩土府</b>。</p><p class="ql-block"> 思恩府,唐代原为思恩羁糜州,明正统三年(1438年)改思恩土府,后升为思恩军民府。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王守仁在镇压八寨起义后,奏请将思恩府治迁到武缘荒田驿(即今武鸣府城镇)。明清时期,思恩府管辖范围很广。清末时,思恩府领宾州、那马厅、武缘县、迁江县、上林县及白山、兴隆、定罗、旧城、都阳、古零、安定七土司,境域包括今武鸣、宾阳、上林、马山、田东、平果、都安等县大部分地区。民国二年(1913年),思恩府废。</p> <p class="ql-block"> 清王言纪题诗石刻拓本,2014年拓于马山。</p> <p class="ql-block"> 明(公元1368~1644年)侈口圈足牡丹纹银杯,邕宁出土。</p> <p class="ql-block"> 明(公元1368~1644年)锡筷,邕宁出土。</p> <p class="ql-block"> 明(公元1368~1644年)银圈足碗,邕宁出土。</p> <p class="ql-block">清道光七年白山土司颁发的委牌。征集。</p><p class="ql-block"> 这是道光七年(1827年)白山土司颁发给下利城头塘流村(今马山县乔利乡乔利村塘流屯)乡长黄英的委牌。"委牌"相当于现在的委任状、任命书。</p> 没有标识的牛头龟背石碑。 <p class="ql-block"> 明(公元1368~1644年)椭圆形金龟,马山出土。</p> <p class="ql-block">南明永历三年(公元1649年)款虎钮"援江将军之印"铜印(仿制)。1991年郁江出土。</p><p class="ql-block"> 此印作虎钮,虎呈蹲锯状,身有錾刻花纹。正面印文为柳叶篆文"援江将军之印"六字。背面右刻"援江将军之印",左刻"永历三年八月日礼部造",上横刻"永字一千四十九号"。</p> <p class="ql-block"> 明(公元1368~1644年)金钗,邕宁出土。明(公元1368~1644年)梅花饰金戒指,马山出土。</p> <p class="ql-block"> 明(公元1368~1644年)五瓣莲形金碗,邕宁出土。</p> <p class="ql-block"><b>八寨起义</b>。</p><p class="ql-block"> 明代,广西忻城、上林交一带的思吉、周安、古蓬、古卯、古钵、都者、罗墨、剥丁等八个村寨的壮、瑶族人民为反抗明王朝的压迫、反对土司官的统治,掀起了持续一个多世纪的少数民族起义,史称"八寨起义"。八寨起义军曾活动于今南宁、上林、武鸣、宾阳等地,极大地打击了明王朝及土司的统治势力。</p> <p class="ql-block"> 清末民国(公元1840-1949年)铁刀。</p> <p class="ql-block"> 清末民国(公元1840~1949年)铁环首大刀、木柄铁月牙耙、木柄铁矛,征集。<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