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尔维亚

海鸥

<p class="ql-block">黑教堂,地处罗马尼亚的历史名城布拉索夫,为特兰西瓦尼亚地区最大的天主教教堂,也是东南欧地区最大的哥特式教堂。</p><p class="ql-block">黑教堂始建于1383年,修建时间持续了近100年,到了1477年才最终建成。教堂长89米,宽38米,高65米,建筑规模宏伟,结构匀称,坚固美观,墙壁呈黑色,具有晚期哥特式的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黑教堂的命名与一场暴动引发的大火有关。1689年,布拉索夫城的手工业壁垒发生暴动,哈布斯堡王朝的驻军无力控制局面,惊慌失措之下,驻军头目下令烧城。顿时全城多处起火,教堂附近也着了火,教堂木结构部分被焚毁,石质的墙壁也被熏黑,远看呈黑色,后来人们就称其为“黑教堂”。在这之后,黑教堂还经历了两次小火灾。</p> <p class="ql-block">黑教堂有五个大门,主要入口处的门是最古老的。在侧门的方形抱柱上,有许多小希腊神像雕塑,造型美观,表情丰富。黑教堂内现藏有119件来自土耳其的安纳托利亚地毯和建于19世纪下半叶的大型管风琴,有4000多根管子,这架管风琴至今仍可使用,在每年圣诞节到来之际还要举行管风琴音乐会。在布道台前的柱子上可以看到布拉索夫的城徽: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上戴着一个王冠。</p> <p class="ql-block">黑教堂下立着一尊教士雕像,雕像神情严肃,头上戴着罗马尼亚牧羊人服饰的帽子,左手持书。他是1498年出生、1549年去世的约翰内斯·洪特(Johannes Honter),也是布拉索夫历史上最著名的人物。他是萨克森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新教改革家,在特兰西瓦尼亚地区推动了宗教改革,有“特兰西瓦尼亚地区的马丁·路德”之称。</p><p class="ql-block">这座雕像建于1898年,也是洪特诞辰四百周年之际。雕像右手所指是布拉索夫最古老的学校校舍,它与布拉索夫第一间印刷厂都为洪特所创建,左手书上刻有“宗教改革”和“学校教育”字样,正是洪特最重要的两部著作的主题。</p> <p class="ql-block">布拉索夫为罗马尼亚布拉索夫县的首府和行政中心,位于特兰西瓦尼亚南部,被南喀尔巴阡山脉包围着。这座城市为罗马尼亚的第七大城市,因是罗马尼亚国歌的诞生地而知名,此外,也因“金鹿国际流行音乐节”而享誉全球。</p> <p class="ql-block">由于布拉索夫座落于南喀尔巴阡山脉的山脚,所以当地的山景也成为游客的观光热点。</p> <p class="ql-block">布拉索夫坦帕山:作为布拉索夫的骄傲,坦帕山是当地人闲暇时最爱的去处。山上有红、黄两条上山路线,也可以选择乘坐缆车直达山顶。站在山顶,能够俯瞰布拉索夫小城的迷人全景,远处的山峦、森林和城市的建筑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p><p class="ql-block">坦帕山山上的巨型“BRASOV”字样是城市地标,可俯瞰全景。‌‌‌‌</p> <p class="ql-block">布拉索夫坐落于罗马尼亚中部特兰西瓦尼亚地区的南部盆地,南喀尔巴阡山脉为其天然屏障,地理上被称为“罗马尼亚的心脏”。其名源自当地布尔萨河(Bârsa),意为“白色之水”。城市始建于13世纪,历史上曾属匈牙利王国、特兰西瓦尼亚王国和奥匈帝国,1950-1960年短暂更名为“斯大林城”。‌‌</p> <p class="ql-block">喷泉前是兴建于1420年的市政厅,两侧环绕着各种中世纪行会建筑,清一色红瓦顶,墙身色彩各异,都是典型的萨克森风格。如今,它们多半是咖啡馆、餐厅和商店。旧市政厅以黄色墙身配红瓦,巴洛克式立面配拱廊式阳台,高耸的塔楼当年曾是最重要的瞭望塔,随时警惕外敌入侵。</p> <p class="ql-block">布拉索夫市政厅广场</p><p class="ql-block">老市政厅广场是布拉索夫市中心的一处标志性景点,广场始建于13世纪,最初是一个集会场所,1420年,老市政厅建成,成为城市议会的所在地。老市政厅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建筑,顶部有一个高耸的塔楼,名为“号手塔”,过去曾用于瞭望和报时,入内参观需要购票。广场四周的建筑多为中世纪的商人住宅,如今已经改造成为充满文艺气息的咖啡馆、餐厅和商店。</p> <p class="ql-block">布拉索夫的盾形纹章,图案为树根和树干上的王冠。同样的纹章,在旧市政厅等城市建筑上也可以见到。</p><p class="ql-block">之所以采用树根和树干的元素,后人说法不一,相对最有可能符合前人观念的,是指树根代表布拉索夫的农村地区,这些地区的农民就像树根一样,辛勤耕作,并将收成带入城镇售卖,支撑着城镇的稳定。同时,面对外部风险,农村也构筑了第一道防线,捍卫着城镇。树根深埋地下,并不为人们所见,农民的工作也是如此低调。而在树根之上,笔直的树干则象征着城市的坚强,尤其是坚固的城墙。王冠则代表国王,依靠布拉索夫的忠诚而正立不倒。</p> <p class="ql-block">绳索街(Strada Veche)‌:欧洲最狭窄的街道之一(宽1.1-1.3米),以砖石铺就,两侧是色彩斑斓的旧房子和涂鸦艺术作品,适合漫步体验宁静与浪漫氛围。‌‌‌‌</p> <p class="ql-block">锡比乌位于罗马尼亚特兰西瓦尼亚南部,横跨著奥尔特河的支流奇滨河,为锡比乌县的首府。该城市为罗马尼亚最繁荣的城市之一,也是外资在罗马尼亚投资最多的城市,还曾被评选为“欧洲八大最适宜居住的田园城市之一”。锡比乌为罗马尼亚锡比乌县的首府,位于特兰西瓦尼亚南部,横跨著奥尔特河(Olt)的支流奇滨河。</p> <p class="ql-block">‌锡比乌之眼是罗马尼亚锡比乌古城独特的建筑特征‌,其典故源于屋顶天窗的形制被赋予的民间传说——这些形似眼睛的结构被认为能够监视说谎者。‌‌‌‌</p><p class="ql-block">锡比乌之眼(Ochii Sibiului)最早可追溯至撒克逊人在罗马尼亚建立的城堡时期。作为中世纪防御性建筑风格的延续,这些分布在老城屋顶上的天窗具有以下核心特征:‌‌</p><p class="ql-block">‌造型结构‌:窗户顶部用瓦片搭建成向上拱起的弧形,形似弯弯的上眼睑,中部窗户则如瞳孔般突出。</p><p class="ql-block">‌功能演变‌:最初设计用于通风和风干食物,15世纪后逐步成为撒克逊建筑的代表性符号。</p><p class="ql-block">‌分布特点‌:集中在大广场周边的市政厅、布鲁肯塔尔宫等历史建筑群,构成锡比乌"千眼之城"的独特景观。</p> <p class="ql-block">‌谎言桥是罗马尼亚锡比乌的标志性建筑,建于1859年,为该国第一座铁桥,连接上下城区并因浪漫传说(桥上谎言会导致桥体崩塌)和德语谐音得名‌。‌‌‌‌</p><p class="ql-block">谎言桥建于19世纪,是罗马尼亚最早的铸铁结构桥梁之一,横跨锡比乌老城的小广场与休特广场,连接上城区(贵族与宗教区)与下城区(平民生活区)。其名称源于当地传说——若有人在桥上撒谎,桥身便会断裂,这一典故尤其被情侣视为爱情忠贞的象征,桥上挂满的同心锁即为见证。‌‌‌‌</p> <p class="ql-block">锡比乌建于15世纪的大广场是城市的中心,曾经的谷物交易市场,如今供市民和游客休息的地方,重大的娱乐活动都在此举办。广场周围有市政厅、布鲁肯塔尔宫、罗马天主教堂,还有格奥尔基·拉扎尔的雕像,他是锡比乌的学者,在首都布加勒斯特和锡比乌都有以他名字命名的学院。这一附近的古建筑相对集中,房顶上宛若眼睛的窗户是城市最大的亮点。</p><p class="ql-block">市政厅是典型的巴洛克风格,始于18世纪,淡黄色的建筑宏伟挺拔,室内富丽堂皇,颇为壮观。对面的布鲁肯塔尔宫曾是私人官邸,现被改为艺术博物馆,馆内展出古籍、古画近万件,还有布鲁肯塔尔男爵的私人物品。布鲁肯塔尔男爵是18世纪的革命家,以他的名字命名来纪念他为哈布斯堡帝国改革做出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锡比乌的房子造型别致,非常有辨识度,房顶几乎都是橙红色,墙面为彩色,斜坡上的阁楼窗户外形类似人的眼睛,特别是窗户顶部的砖瓦,向上拱起的弧形酷似弯弯的上眼睑,窗户就像人的瞳孔。让人好奇的是,几乎所有房子都是这样,“锡比乌之眼”由此得名。</p><p class="ql-block">几百年前,在没有冰箱的年代,家里无法长时间储藏食物,因此人们建房子的时候,特意设计了带小窗户的阁楼,家家户户把果蔬、肉类、奶酪和谷物置于阁楼里存放,既便于通风防晒,又防止食物变质。</p> <p class="ql-block">锡比乌路德会圣母大教堂 : 路德会圣母大教堂是罗马尼亚 特兰西瓦尼亚地区传统的宗教和政治中心锡比乌最著名的哥特式教堂,位于上城区的HUET广场,其宏伟的73.34米高的尖顶是该市最高的建筑。全木搭建的教堂,可以登顶俯瞰老城的景色,也可以在教堂里听管风琴演奏。</p> <p class="ql-block">锡比乌连接大小广场的议会塔建于13世纪,是老城最高的建筑,外墙是淡淡的黄色,塔尖下面是一个蓝色钟表。这里曾是城内的防御城门,储存过食物和水。</p><p class="ql-block">顺着楼梯登至塔顶,俯瞰老城全貌,远处是连绵起伏的弗格拉什山峰,近处是成片的橘红色老房子,房顶的窗户犹如千只眼睛,密密麻麻的,这样独一无二的景致,只有在锡比乌能找到。</p> <p class="ql-block">‌蒂米什瓦拉是罗马尼亚西部的历史文化名城,以“小维也纳”著称,核心景点包括联合广场、胜利广场、蒂米什瓦拉历史中心及多座标志性教堂(如东正教大教堂、圣乔治大教堂等)‌。</p> <p class="ql-block">蒂米什瓦拉(Timisoara),罗马尼亚西部城市,蒂米什县首府。西部平原最大城市和经济、文化中心。城跨贝加河两岸。人口30.3万(1983年)。原为古罗马居民点,13世纪时为要塞,曾称泰梅什堡。交通枢纽。有机械(电机、电子仪器、农机)、纺织、制鞋、化学和食品等工业。有大学、工学院、医学院、农学院和研究机构以及历史博物馆等。还有15世纪城堡、18世纪市政厅和大教堂等古建筑。</p> <p class="ql-block">东正教大教堂,作为蒂米什瓦拉的地标性建筑,坐落在胜利广场的南侧。这座教堂融合了摩尔达维亚风格,结合了哥特式与拜占庭的建筑元素。教堂的圆尖顶和四个三角形尖顶,以及顶部青蓝色的釉面和黄色相间的装饰,都显得格外引人注目。</p> <p class="ql-block">胜利广场:城市的文化心脏,以新艺术风格建筑和长达1公里的步行街闻名。广场上的蒂米什瓦拉大教堂(东正教)拥有壮观圆顶,内部装饰富丽堂皇。‌‌</p> <p class="ql-block">胜利广场的四周有二战前后风格完全不同的建筑,两端则是蒂米什瓦拉的标志性建筑,歌剧院和东正教大教堂,广场中间有花圃、喷泉和雕塑,其中母狼哺育婴儿的雕像是罗马送来的礼物,也说明了罗马尼亚人与古罗马的亲缘关系。</p> <p class="ql-block">联合广场:蒂米什瓦拉最著名的巴洛克风格广场,周围环绕着色彩缤纷的哈布斯堡时期建筑,夜晚灯光映衬下尤为浪漫。广场周边聚集了酒吧、餐馆和艺术空间,是体验当地夜生活的中心。‌‌</p> <p class="ql-block">巴洛克风格圣母玛利亚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统一广场:作为蒂米什瓦拉的历史中心,广场融合了巴洛克、新古典主义等多元建筑风格,周围环绕着圣乔治主教座堂(罗马天主教)和塞尔维亚东正教主教座堂,形成宗教与艺术的独特对话。‌‌</p> <p class="ql-block">统一广场圣乔治主教座堂(罗马天主教)</p> <p class="ql-block">诺维萨德是塞尔维亚北部城市,历史可追溯至1694年,曾为商品集散地和文化中心,位于多瑙河和巴奇卡运河交汇处。是塞尔维亚的第二大城市。‌</p> <p class="ql-block">诺维萨德自由广场是塞尔维亚第二大城市诺维萨德的历史文化中心,自18世纪以来既是城市主要集会场所,也是多瑙河流域多元文化交融的象征。‌‌</p><p class="ql-block">‌广场始建于18世纪,最初为奥匈帝国统治时期的弗兰茨·约瑟夫广场(纪念奥匈帝国皇帝弗兰茨一世),一战后更名为革命广场,二战后正式定为现名“自由广场”。‌‌</p><p class="ql-block">‌1748年,诺维萨德被授予皇家自由城称号,标志着其政治与经济地位的提升,广场成为城市行政与庆典的核心区域。‌‌</p> <p class="ql-block">诺威萨主教座堂位于塞尔维亚伏伊伏丁那自治省首府诺威萨自由广场东侧,是该市罗马天主教会核心建筑。教堂始建于1719年,现存建筑为19世纪末重建的新哥特式风格,尖顶高度达72米,采用彩色玻璃窗与Zsolnay陶瓷瓦片装饰。作为自由广场周边最高建筑物之一,其匈牙利风格设计由布达佩斯建筑师完成。教堂内部含二十扇圣徒主题彩窗及大理石洗礼堂。</p> <p class="ql-block">斯韦托扎尔·米莱蒂奇纪念碑‌:纪念19世纪塞尔维亚政治家,雕像由雕塑家Meštrović创作于1939年。‌‌</p> <p class="ql-block">‌泽蒙小镇是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西北部多瑙河畔的历史小镇,以中欧巴洛克风格建筑和奥匈帝国历史遗迹闻名,核心地标为戛尔朵什塔(Gardos Tower)。‌ 其历史可追溯至中世纪,曾为奥匈帝国边境重镇,现以红瓦屋顶、鹅卵石巷及多瑙河风光吸引游客。</p> <p class="ql-block">泽蒙位于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西北约12公里处,紧邻多瑙河右岸,与贝尔格莱德市中心形成鲜明对比。小镇保留着中欧巴洛克风格建筑群,红瓦斜顶、鹅卵石街道和河畔咖啡馆构成其浪漫基调,被誉为“多瑙河畔的琥珀”。‌‌</p> <p class="ql-block">戛尔朵什塔‌:1896年为纪念匈牙利人定居潘诺尼亚平原千年而建,融合罗马、拜占庭和哥特风格,登塔可俯瞰多瑙河与红屋顶全景。‌‌</p> <p class="ql-block">中国驻南联盟被炸使馆旧址是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的遗址,在科索沃战争中被摧毁,位于贝尔格莱德新贝尔格莱德樱花路3号。1999年5月7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悍然对南联盟进行轰炸,用导弹野蛮袭击了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造成正在使馆中工作的新华社记者邵云环、《光明日报》记者许杏虎、朱颖不幸牺牲,同时炸伤数十人,使馆馆舍严重损毁。</p> <p class="ql-block">‌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旧址现位于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新贝尔格莱德樱花路3号,原址已改建为贝尔格莱德中国文化中心大厦,并保留两座烈士纪念碑以纪念1999年北约轰炸事件中牺牲的三位中国记者。‌</p> <p class="ql-block">‌卡莱梅格丹城堡‌是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的地标性建筑,位于多瑙河与萨瓦河交汇处高地,始建于公元前3世纪,历经凯尔特、罗马、奥斯曼帝国等多时期扩建,现存主体为17世纪土耳其统治时期的防御工事,1979年被列为塞尔维亚国家级文化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卡莱梅格丹城堡的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3世纪凯尔特人建造的军事据点,后经罗马帝国、奥斯曼帝国(17世纪主体扩建)及奥匈帝国等轮番占领与修缮,成为巴尔干半岛军事争夺的战略要地。其名称源自土耳其语,“卡莱”意为堡垒,“梅格丹”指战场,1979年获塞尔维亚国家级文化古迹认证。‌‌‌‌</p> <p class="ql-block">铁托墓也叫做“花房”,是南联邦著名的领导人铁托的墓地,之所以叫做“花房”,是因为墓的周边一直被鲜花环绕着,然而,在墓的旁边围绕着的是却是白色的岩石。铁托的全名约瑟普·布罗兹·铁托,1892年5月25日生于克罗地亚的库姆罗韦茨村。</p><p class="ql-block">二战期间,铁托领导南斯拉夫0的武装力量进行了抵抗法西斯的英勇斗争,1943年获得元帅军衔。南联邦成立后,铁托一直是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既是南共联盟总书记又是共和国总统,1980年5月4日病逝。铁托去世后,南斯拉夫倒没有大兴土木修建陵墓,而是将其安葬在总统官邸的花房中。</p><p class="ql-block">塞尔维亚的人民很尊重铁托,由于铁托的领导,当时的南斯拉夫是一个黄金的时代,国家有地位,人民有尊严,至今人们都会去铁托墓上献上自己的鲜花,以表示对铁托的怀念。</p> <p class="ql-block">铁托塑像</p> <p class="ql-block">铁托墓博物馆(又称“花房”)是南斯拉夫前领导人约瑟普·布罗兹·铁托的安息地,位于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由墓地、纪念馆和礼品陈列馆三部分组成,兼具陵园与博物馆功能‌。</p> <p class="ql-block">圣萨瓦大教堂位于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的一座塞尔维亚东正教会教堂,占地面积为180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圣萨瓦大教堂是全世界最大的东正教教堂,排名世界十大教堂之一,供奉创始人圣萨瓦,历经波折建造至今,是贝尔格莱德最宏伟的建筑之一,象征着塞尔维亚民族的凝聚力和不屈精神。</p> <p class="ql-block">‌圣萨瓦大教堂是位于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的东正教教堂,为纪念塞尔维亚民族英雄和东正教会创始人圣萨瓦·奈马尼亚而建,是世界上最大的东正教教堂之一,也是贝尔格莱德最宏伟的地标建筑。‌</p><p class="ql-block">‌圣萨瓦大教堂占地1800平方米,中央穹顶高70米,加上12米镀金十字架总高82米,可容纳1万人,规模仅次于伊斯坦布尔的圣索菲亚大教堂。‌‌‌‌</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圣萨瓦大教堂</span>采用拜占庭式设计,主体为希腊十字形,四角钟楼悬挂49口铜钟(最大重达6000公斤),外墙以白色大理石砌筑,象征教会的圣洁。‌‌‌‌</p> <p class="ql-block">贝尔格莱德共和国广场位于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市中心,是该市历史最悠久的公共活动空间之一。广场以米哈伊洛·奥布雷诺维奇三世大公铜像为核心标志,周边分布着塞尔维亚国家博物馆、国家大剧院等重要文化机构。作为城市地理与文化交汇点,其所在的萨瓦河与多瑙河交汇区域融合了19世纪古典建筑与现代城市风貌。广场现为政府庆典、市民集会等大型活动的举办地,并通过斯卡达利亚步行街连接周边商业区域。</p> <p class="ql-block">塞尔维亚国家大剧院(1868年)</p> <p class="ql-block">塞尔维亚国家博物馆(1844年)</p> <p class="ql-block">‌塞尔维亚共和国广场(即贝尔格莱德共和国广场)的雕像是塞尔维亚大公米哈伊洛·奥布雷诺维奇三世的骑马铜像‌,铜像由意大利雕塑家恩里科·帕奇设计,1882年揭幕,以纪念他将塞尔维亚从奥斯曼帝国统治中解放的历史功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