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这是一本无害的书,是一位长者送给年轻人的珍贵礼物,我们不妨读一读。</p> <p class="ql-block"> 喜欢这本书,因为它像一面镜子,真诚的表述了作者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忠诚与执着。没有命令,没有说教,有的是作者对现代学校教育的独特见解,是娓娓道来的人生哲理,充满了善意与真诚,充满了生命的灵气。</p> <p class="ql-block"> 接下来我就“不培养乖孩子”这一观点谈谈我的看法。</p> <p class="ql-block"> “乖”这个词一般用来形容儿童,“乖孩子”这三个字是中国长辈对儿童的“最高奖赏”,主要用于表扬孩子的服从和满足成人心意的行为。</p> <p class="ql-block"> 大部分父母和老师总希望孩子懂事,听话。可是那样真的好吗?或者说乖巧的孩子,只是让他们觉得更满意。而对孩子而言,是不是真的开心呢?“乖孩子”往往被定义为听话、顺从、不惹事。这样的孩子,在家长和老师眼中,可能是省心、好管理的。然而,这种乖巧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孩子个性的压抑和创造力的束缚。他们可能因为害怕犯错或违背期望,而选择不去尝试新事物,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长期如此,孩子可能会失去探索世界的勇气,变得缺乏主见,甚至产生自卑心理。</p> <p class="ql-block"> 在我国教育中,历来强调“师道尊严”,老师的权威至高无上,老师的旨意不容改变。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服从的位置,只需按部就班地做老师让做的事情。这样的师生关系构成的教育能培养出有创新精神,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的受教育者吗?我觉得作为教师应该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和评判,应该鼓励学生向老师的知识和见解进行挑战和质疑。</p> <p class="ql-block"> 记得杨振宁先生曾对清华学子说过这样的话:“中国学生不要太乖了,中国年轻人的胆子应当大一点。”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再一味的培养顺从的“乖孩子”,要打破这种“理性的奴性”的被动教育方式,以学生为根本,从学生心灵深处挖掘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独立发现问题、独立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有个性的孩子。</p> <p class="ql-block"> 我们应该鼓励孩子勇于尝试,敢于犯错,因为每一次尝试和失败,都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宝贵财富。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让他们学会质疑,学会从多个角度审视问题,从而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未来公民。过分强调乖巧,可能会让孩子在人际交往中过于依赖他人的评价,忽视自己内心的感受和需求。我们应该教会孩子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如何尊重他人的同时维护自己的权益。通过参与团队活动、社交场合等,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习如何与人合作,如何处理冲突,从而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社交智慧。</p> <p class="ql-block"> 教育的本质,是点燃火焰,而非灌满瓶子。我们不应该仅仅满足于培养出一群听话、顺从的“乖孩子”,千万不要把孩子养得太乖,而是让他们在阳光下自由生长,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p><p class="ql-block"> 那就努力做一个眼里有光,心中有爱的老师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