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万摘云”采风

陈健雄

<p class="ql-block">在“六万摘云”山采风活动上的讲话</p><p class="ql-block">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诗友:</p><p class="ql-block">大家好! </p><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相聚在苍翠绵延的六万山,以诗会友,以歌抒怀,共同探索这场充满文化意蕴的采风之旅。首先,我谨代表福绵区诗联学会,向各位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六万山的古树山风、叠嶂层林,飘香八角,蹁跹白鹤,千里尽豪情,一揽众山小,必将为我们的创作注入新的灵感,带来新的视野;而我们的诗词歌赋,也将为这片山水增添人文的华彩。 </p><p class="ql-block">首先、诗联学会采风的意义:扎根生活,传承文脉, 采风,是中国文人自古以来的传统。从《诗经》的“十五国风”,到李白纵情山水,苏轼的笑对人生,岳飞的八千里路云和月,毛主席的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诗词的魂魄始终扎根于脚下的土地,喷薄于山川河流,今天,我们走进六万山,正是对这一传统的延续与致敬。 </p><p class="ql-block">其次,采风是对现实的深刻观察。诗词不是闭门造车的文字游戏,而是对自然与生活的凝练表达。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亲身感受六万山的云雾缭绕、聆听溪涧的叮咚、触摸古木的沧桑,感悟大自然的馈赠,才能写出“接地气、有温度,有气势,有生命力一”的作品。 </p><p class="ql-block">我认为,采风也是对文化的自觉传承。六万山不仅是自然宝库,更是人文胜地。这里有纯朴的民俗风情,尚未失传的非遗文明,有耕耘者的荣誉,也有创业者的风采,有革命年代的红色记忆,还有千百年来文人墨客留下的题咏。我们应当以诗词为媒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挖掘这些文化基因,让传统文脉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p><p class="ql-block">采风是对诗友的凝聚与启迪。在山水之间,我们交流创作心得,碰撞思想火花,既能提升个人艺术修养,也能增强学会的凝聚力。正如古人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攀登的过程,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山路崎岖,需要我们一步步踏实前行;峰回路转,考验着我们坚持的毅力。人生亦是如此——唯有经历曲折,才能抵达高处;唯有登顶远眺,才能领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豁达。六万山的每一级台阶,都在提醒我们:目标的实现,从来不是靠空想,而是靠脚步的丈量。 </p><p class="ql-block">六万山虽美,但山外仍有更高的峰峦。这让我们明白:无论是个人的成就,还是艺术的高度,都不该固步自封。有时候,我们需要跳出自己的视角,以谦卑之心向自然学习,向他人请教。真正的成长,始于承认自己的不足;真正的智慧,在于永葆探索的热情。 </p><p class="ql-block">诗友们,今天的采风,不仅是一次艺术的寻觅,更是一次心灵的修行。愿我们以山为镜,照见自己的不足;以风为笔,书写心中的感悟。在这片充满灵性的土地上,愿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也能在未来的道路上,如山一般坚定,如水一般从容。 </p><p class="ql-block">最后,祝本次采风活动圆满成功,愿大家收获满满,不虚此行! </p><p class="ql-block">谢谢大家!</p><p class="ql-block"> 陈健雄于2025.06.29</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