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足前辈足迹 深学八项规定——天等县城关小学党支部“七一”建党日赴驮堪乡立屯教育基地参观学习活动

天等县城关小学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进一步深化革命传统教育,全面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扎实推进党风廉政与党纪学习教育,引导党员干部锤炼党性修养、筑牢廉洁防线,以昂扬姿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2025年6月29日,天等县城关小学党支部组织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走进天等县驮堪乡道念村立屯,开展“踏足前辈足迹 深学八项规定”党建研学教育活动。</p> 纪念馆中悟担当:档案镌刻开山壮歌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踏入立屯事迹纪念馆,喀斯特地貌沙盘与三代支书铜像庄严肃立。赵荣新主任指着沙盘介绍:“这里地处喀斯特山区,四面环山、崖险路陡,曾长期与世隔绝,村民饱受饮水、出行、住房、就医等难题困扰。”1973年起,赵德清、赵维能、农世英三任村支书带领群众,耗时24年凿通460米隧道。期间,2000余条钢钎打钝、462辆人力车报废,终于打破天堑,书写了震撼人心的奋斗传奇。</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随后党员们通过参观实物展陈、影像资料、场景还原,深入了解了立屯人民开山凿路、用血汗铸就“宁愿苦干、不愿苦熬”感人事迹,党员们无不为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所折服。</p> 重走奋斗路:砥砺初心使命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走出纪念馆,党员们踏上崎岖山路,重走立屯当年路,实地体验当年立屯人出行之艰。</p> <p class="ql-block">  沿着立屯当年修路轨迹前行,崎岖的山道、凹凸的路面,无声诉说着往昔艰辛。党员们步履坚定,用双脚丈量这条镌刻奋斗印记的道路,即便汗水浸透衣衫仍不停歇。徒步中,先辈“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实干精神变得触手可及,“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箴言也深深融入血脉,化为今后攻坚克难、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p> 重走隧道砺师心:立德树人永续教育担当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随后,大家走进由立屯人用血汗和意志开凿的实体隧道博物馆。斑驳岩壁诉说着“现代愚公移山”的传奇。三代村支书带领村民耗时24年,仅凭双手紧握钢钎、铁锤,在摇曳烛光中凿穿石山。岩壁上深浅不一的凿痕,是他们用血肉之躯开辟希望之路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党支部书记陆咏峰感慨到:“这条隧道是共产党人的初心坐标,教师的‘隧道’,就是打通知识与学生心灵的最后一公里。立屯人用460米隧道改写命运,教师要用“润物无声”的坚守,点亮每个孩子心中的“希望之灯”。</p> 党课铸魂:以立屯精神锤炼新时代先锋品格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立屯隧道口的大榕树下,党支部书记陆咏峰同志以“弘扬“立屯精神” 争做新时代先锋”为题,现场开展了沉浸式党课。</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陆咏峰同志以“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立屯精神为切入点,从坚定信念的政治品格、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心系群众的为民情怀三方面深入阐释精神内涵。结合教育工作实际,提出做凿通教育壁垒的改革者、点亮学生心灯的育人先锋、扎根乡村教育的坚守者三大行动启示,号召<span style="font-size:18px;">党员教师以中央八项规定为纪律标尺,</span>将立屯精神转化为立德树人的实干行动,在三尺讲台践行“四有”好老师承诺,让红色基因在校园深耕传承。</p> 隧洞岩前重举誓:拳拳丹心镌刻育人承诺 <p class="ql-block">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在立屯隧道口的大榕树下,党员们的铿锵誓言在隧道内回响。党员们高举右拳,眼神坚定、声音铿锵。熟悉的誓词,是初心重温,更是使命再宣誓,将对党忠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深深刻于心,凝聚奋进新征程磅礴力量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代人24载接力凿山的壮举,与新时代教书育人使命在时空交融。立屯精神深深触动党员教师,天等县城关小学党支部将以此为契机,激励全体党员教师以饱满热情、务实作风、清廉操守投身教育,立足岗位,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培育时代新人贡献力量。</p> <p class="ql-block">图片:黄庆功 卢韵如</p><p class="ql-block">编辑:玉琼友 丁玉春</p><p class="ql-block">初审:梁智</p><p class="ql-block">终审:陆咏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