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城固与沙丘城——从三盒墓志铭说开去

邯郸永生

<p class="ql-block">炎炎夏日之际,在临西县历史文化研究会公众号看到一篇文章——《新见唐“万仁则墓志”与沙丘城研究》,作者是与笔者相熟的临西县金石专家万文礼和邱县收藏爱好者孙宇浩。读罢此文,倍感惊喜,难道说多年来的争议,抑或说淹没在历史深处的香城固真相,将要在这个夏天扯开一角吗?接下来的20多天,我的业余时间轴心即转到核实与见证的方面。事情就从三盒墓志铭说起吧。</p> <p class="ql-block">1、三盒万氏墓志铭</p><p class="ql-block">《大唐故人万府君墓志铭》,志主万民养;《大唐故万府君墓志铭》,志主万仁则;《大唐故官万府君王氏夫人墓志铭》,志主万学宾。三人系爷孙关系。</p><p class="ql-block">2、三盒墓志主人世系</p><p class="ql-block">爷爷,万民养(670—723),墓志铭涉及世系人物:万修(远宗)——万荣(远祖)——万凤安(曾祖)——万安寿(祖)——万长寿(父)——万民养——仁则、仁厚。</p><p class="ql-block">父亲,万仁则(699—765),墓志铭涉及世系人物:万荣(远祖)——万安寿(曾祖)——万长云(祖)——万民养(父)——万仁则——长子福,二子通,三子书。</p><p class="ql-block">重孙子,万学宾(742—802),墓志铭涉及世系人物:民养(曾祖)——仁则(祖)——万如意(父)、万如滔(仲父)——万学宾——广峰、广岭。</p><p class="ql-block">其中,万长云、万长寿为同辈兄弟,二人名下均出现万民养,考虑为承祧子。</p> <p class="ql-block">3、三个志主安葬地点</p><p class="ql-block">万民养,开元十一年(唐玄宗李隆基年号,即公元723年)六月廿一日,因性正喫罪权贵,便罢职去名,郁寡而终于私第,春秋五十有四。(与夫人杨氏)萼以其年十月廿七日合葬于临清西故沙丘城北之先茔。</p><p class="ql-block">万仁则,永泰元年(唐代宗李豫年号,即公元765年),君因劳成疾,汤药难留,终卒私苐,春秋六十有七。(与夫人陈氏、继夫人许氏)大历元年(唐代宗李豫年号,即公元766年)十一月十日,合葬于沙丘城列市之北三里平原。</p><p class="ql-block">万学宾,贞元十八年(唐德宗李适年号,即公元802年)五月廿日,因疾终于私第,春秋六十有一。先夫人王氏早卒二秋,先葬于临清城西三十八里高原。去以大唐贞元十八年六月二日敛骨合附于家北三里祖原。</p><p class="ql-block">根据权威解释,唐代里程与现代里程基本等同。根据墓志记载里程计算,现代临清城(临西)西三十八里,正好是邱县香城固村。</p> <p class="ql-block">4、三盒墓志涉及人物履历</p><p class="ql-block">三盒墓志中,涉及万氏家族人物任职,有繁有简。当然,墓主较为详尽且三盒墓志表述一致。(以万学宾墓志铭称谓为参考)</p><p class="ql-block">万学宾(742—802),字文阳,祖陇西郡人,先汉大将军、槐里侯万修之后。弱冠乡举,授原武尉、升黎阳令,又迁贵乡令,升魏州司马。</p><p class="ql-block">仲父,万如滔,温药道,通佛理,出家于家东之杏林禅寺。</p><p class="ql-block">父亲,万如意,曾任贝州经、宗二尉,迁莫州文安令,剿匪遭害,朝廷诏赠朝散大夫、上柱国。</p><p class="ql-block">祖父,万仁则(699—765),字文付,嗣子。初仕广平尉,不时升宗城令,迁贝州司马,升贝州刺史。安史作乱受迁罪,降职清河令,留任考务。</p><p class="ql-block">曾祖,万民养(670—723),署明经进士,廿六岁登仕临清溥,后迁冠氏尉,升莘令,迁籍临清令。因性正喫罪权贵,罢职去名。</p><p class="ql-block">高祖,万长寿,初仕贝州清河令,迁临清令,拜魏州司马。路逢歹凶,截命鹤泉。</p><p class="ql-block">高祖,万长云,生之好学,聪慧明达,黄少便知更始之俭。</p><p class="ql-block">天祖,万安寿,官至洺州永年令,历郉州沙河令。</p><p class="ql-block">烈祖,万凤安,官至冀州枣强县尉。</p><p class="ql-block">远祖,万荣,官至魏郡守,因官迁家于沙丘县。</p> <p class="ql-block">5、三盒墓志涉及历史事件</p><p class="ql-block">三盒墓志铭文中,涉及的重要历史事件有四个。</p><p class="ql-block">第一个是万民养墓志提及的“故时先赵王薨于此,今又折新人。”诸侯死,称薨,此赵王究竟是谁?有待考究。</p><p class="ql-block">第二个是万仁则墓志提及的“后因安史作乱,君受迁罪,降职清河令,留任考务。”事实是,安史之乱爆发,万仁则“被迫”当了罪臣贼子安禄山史思明委任的官职,等到安史之乱平息之后,被朝廷打入另册,降职为清河令。</p><p class="ql-block">第三个同样是万仁则墓志提及的“先贤有云曰: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济水,浩荡寄南征。”不错,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沙丘城下寄杜甫》一诗。全文40字的《沙丘城下寄杜甫》,只有一个字和大家平素看到的不一样,那就是“济水”的“济”字,而日常中普遍都是“汶水”的“汶”字。济水?不会是指流经此地不远处的永济渠水吧?寓居沙丘城的李白,大概率是不会写错的吧?!</p><p class="ql-block">第四个是万学宾墓志提及的“仲父讳如滔,少温药道,又通佛理,慕嵇康之绝音,追药王之遗迹,虽历时旧迁,今敕匾犹在,出家于家东之杏林禅寺也。”此处的杏林禅寺,当是最早的唐代香城固杏林寺记录,只不过最初叫禅寺。其时,唐中宗李显题写的杏林禅寺敕匾还挂在村东的寺院山门上。(按中宗李显两次继皇帝位,第一次684年1月3日—684年2月26日,不到两个月时间;第二次705年2月23日—710年7月3日,前后五年时间。题写匾额似应是第二次在位期间)</p> <p class="ql-block">6、三盒墓志的作者</p><p class="ql-block">请名人写墓志,大约就像现代人请名人题写书名或字号一样,唐代最突出的例子就是韩愈的“谀墓”一说。</p><p class="ql-block">三盒墓志铭中,只有万学宾墓志铭文不知作者,但从铭末题诗“东有官道至扬州,西枕大河似月勾,南临阳戸沙丘城,北是宗乡遥对望”判断,似也是饱学之士。其他万仁则、万民养墓志铭文,均为“名士”所做。</p><p class="ql-block">万仁则墓志铭文的作者是耿湋。耿湋,生于公元733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大约卒于公元787年(唐德宗贞元三年),唐代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中唐大历时期诗人,与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夏侯审、李端等唱和,号称“大历十才子”。据陈贻主编《增订注释全唐诗》统计,耿漳诗歌共有173首,在大历十才子中与司空曙并列第四。</p><p class="ql-block">万民养墓志铭文由“师友崔尚夜撰并书”,作者且注明“时惊闻厄”,说明和墓主相当熟悉。崔尚出身博陵崔氏南祖房,为唐代顶级门阀士族。崔尚曾担任司封郎中(负责官员封爵事务),与杜甫等文人交游,杜甫曾多次向其请教学问。其墓志载其“词学为门,贞廉作吏”,凸显文学与吏治才能。</p> <p class="ql-block">7、并非结尾的结尾</p><p class="ql-block">关于香城固是沙丘城的历史记述,主要有:清乾隆五十年《临清直隶州志》记载:“隋沙丘废县在州西,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析临清置,大业初(公元606年前后)省。唐武德年(公元622年)复置,属毛州,贞观元年(公元627年)省。”此沙丘县,隋代存在了10年左右的时间,唐朝存在了5年的时间,两次设县中间相隔16年。民国《临清县志》记载:“沙丘在县境(今山东省临清市)西八十里”。</p><p class="ql-block">为核实三块墓志出土实际情况,笔者利用有效时间,走访了相关各方并实地到香城固走村入户,听闻了很多民间传闻,知道了香城固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也见到了诸如出土于香城固遗址的商代青铜戈、春秋绳纹陶罐、战国甘丹刀币及诸多先秦遗物。冥冥之中,不由思索起香城固的名字来。隋唐及以前此地称为沙丘城,那么,按照“固”通“堌”的意义,宋代黄河北流140多年间行经此地,沙丘城演变为香城固当在这一时期。至于“香”,是否和千年古刹杏林寺的香料、香客有些许关联呢?</p><p class="ql-block">您了解的情况是这样吗?河北邯郸邱县潘永生欢迎您的赐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