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宁环线(七)青铜峡黄河大峡谷

TY

<p class="ql-block">6月29日,昨天到达吴中,今天参观青铜峡。之前参观了位于兰州永靖的刘家峡。这两个水力工程对中国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功能和意义。</p><p class="ql-block">刘家峡水电站和青铜峡水利枢纽不仅是新中国水利建设的里程碑,更是黄河治理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工程。刘家峡以发电和调峰为主,保障西北能源安全;青铜峡则以灌溉为核心,支撑宁夏农业繁荣。两者共同推动了黄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体现了中国水利工程的智慧与成就。这两个水力工程。</p> <p class="ql-block">宁夏青铜峡地区的水利发展历史悠久,自秦汉以来,历代王朝均在此兴修水利,发展灌溉农业,逐步形成了完善的引黄灌区体系。</p><p class="ql-block">秦汉时期:开创引黄灌溉的先河</p><p class="ql-block">秦朝(公元前221—前206年)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修筑长城时,在宁夏平原开凿了秦渠,拉开了青铜峡无坝引水灌溉的序幕。</p><p class="ql-block">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汉武帝时期进一步开发宁夏平原,开凿汉渠(又称汉伯渠)和汉延渠,采用激河浚渠技术,即引黄河水冲刷渠道,提高灌溉效率,奠定了宁夏引黄灌区的基础。</p><p class="ql-block">北魏至西夏:完善灌溉制度与治水技术</p><p class="ql-block">-北魏(386—534年):推行系统的灌溉管理制度,设立专门的水利管理机构,确保农田合理用水。</p><p class="ql-block">西夏(1038—1227年):发展“卷埽技术”(用树枝、石块捆扎成埽工,用于护岸和堵口),有效治理黄河水患,保障灌溉稳定。</p><p class="ql-block">元明时期:闸坝技术的进步</p><p class="ql-block">元朝(1271—1368年):水利专家郭守敬在宁夏考察,推广木闸和滚水坝(溢流堰),优化水量调控,提高灌溉效率。</p><p class="ql-block">明朝(1368—1644年):广泛使用**石闸,并刻“水则”(水位标尺)监测水量,同时采用“飞马报汛”制度(汛期快马传递水情),提升防洪能力。</p><p class="ql-block">清朝:精细化灌溉管理</p><p class="ql-block">清朝(1636—1912年):推行“封”“表”轮灌制度(分时段、分区域轮流供水),并设立“准底石”(固定渠道深度标准),确保公平用水。</p><p class="ql-block">此外,采用“插杠挡闸”技术(临时挡水设施)和“植柳固堤”方法(种植柳树加固堤岸),减少渠道淤积和决口风险。</p><p class="ql-block">近现代:从古灌区到现代化水利枢纽</p><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1912—1949年):水利专家李仪祉提出在青铜峡修建跨河铁桥并设活动堰蓄水,为后来的水利枢纽建设奠定理论基础。</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1958年至今):建成青铜峡水利枢纽(1967年发电),结束2000多年无坝引水历史,并推动宁夏成为全国重要商品粮基地。</p><p class="ql-block">青铜峡水利的发展历程,体现了中国古代治水智慧的传承与创新。从秦汉的“激河浚渠”到明清的精细化管理,再到现代的水电枢纽,历代治水实践共同塑造了“天下黄河富宁夏”的辉煌。2017年,宁夏引黄古灌区被列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进一步彰显其历史价值。</p> 青铜峡水力博物馆 青铜峡大坝水力枢纽 青铜峡黄河大峡谷 大禹园 青铜峡一百零八塔 黄河大铁桥 宁夏黄河第一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