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水侗乡风景殊 ‍楠木老屋超八亿

白水泉

<p class="ql-block">‍恩施芭蕉高拱村,依山傍水,风景如画,侗族文化长廊便坐落于此,是当地政府倾力打造的文化旅游胜地。不必说高耸入云的侗乡鼓楼,错落有致的吊脚楼,更不必说横跨夷水磨河的风雨桥,单是绿树掩映中的楠木老屋,便足以令人心驰神往,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夷水侗乡位于恩施市芭蕉侗族乡高拱桥村,距恩施城区约10公里,是一处以侗族文化和林业生态文化为主题的4A 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步入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造型别致的风雨桥,斗拱之上悬挂着一把把精美的雨伞,点缀其间,别具风情。为何如此布局?让我们走近一探究竟。</p> <p class="ql-block">此桥名为布伞桥,又名丹霞花桥,是侗族青年男女爱情与婚姻的见证之一。整座桥以杉木为主要材料,桥长56米,宽8米,采用传统榫卯结构建造,其坚固程度不亚于铁桥、石桥,可历经二三百年而不损。侗家少男少女经过懵懂、许愿、交流几个阶段后,感情逐渐成熟,在征得双方父母同意后,便会购买一把雨伞布施于风雨桥上,供路人遮风避雨,以积德行善。“布伞”谐音“不散”,寓意虽经风雨,亦永不分离。</p> <p class="ql-block">原来,这些看似普通的雨伞,竟是侗乡情侣山盟海誓、白头偕老的象征,承载着他们对爱情最真挚的承诺。</p> <p class="ql-block">缓步前行,又一座气势恢宏的风雨桥映入眼帘,这便是闻名遐迩的丹霞花桥。</p> <p class="ql-block">丹霞花桥,侗族三大珍宝之一,又称风雨桥、福桥,是侗族人民引以为豪的民族建筑之一。桥梁由巨大石墩、木结构桥身、长廊与亭阁组成,除石墩外,其余皆为木结构,未用一钉一铁,全凭榫卯嵌合而成。此桥建于2014年,因建于丹霞地貌之上而得名。整桥仍以杉木为主材,桥长56米,宽8米,结构坚固,可延百年而不损。桥上是侗族男女老少休闲娱乐、闲话家常之地,迎面河风令人心旷神怡,耳聪目明,一个字:爽!四季花开,芬芳扑鼻,令人神往。据侗族居民传说,此桥更是青年男女传情表意、暗送秋波的姻缘桥,单身男女若在此桥上走一走、坐一坐、许个愿,当晚必有花梦入梦,梦想成真,心想事成。</p> <p class="ql-block">转角处,又一座别具一格的风雨桥跃然眼前,名为风月桥。</p> <p class="ql-block">风月桥横跨磨水河,又称磨水廊桥,桥长50米,宽8米,两侧长凳长达46米。侗家少男少女在经过啼春桥的懵懂相遇、许愿桥的虔诚祈愿后,常会邀约知己好友,来到风月桥上对歌“试心”。对歌、猜谜、斗巧(现场制作小工艺品)等活动精彩纷呈,双方皆竭尽所能展示才华,以博得对方芳心,赢得爱情。</p> <p class="ql-block">桥连两岸,侗乡的每一座桥都与爱情息息相关。与其说“千里姻缘一线牵”,不如说“千里姻缘一桥牵”!</p> <p class="ql-block">侗族,真的不简单。请跟随我的脚步,走进夷水侗乡,揭开这片土地上神秘而浪漫的文化面纱。</p> <p class="ql-block">侗族,一个充满独特魅力的民族,以其丰富多彩的风俗与文化闻名于世。本文将带您深入探寻侗族的文化、传统与生活方式,感受这个民族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风采。</p> <p class="ql-block">侗族主要分布于贵州、湖南、广西与湖北等地,人口约349万。拥有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其传统风俗深深融入日常生活。建筑艺术方面,侗族的鼓楼与风雨桥堪称一绝。鼓楼是侗寨的标志性建筑,用于集会、传信、庆典,结构独特,四根主柱支撑,层层檐瓦如孔雀开屏,壮丽非凡。风雨桥则是应对多雨气候与河流众多而设计的公共空间,既可遮风避雨,又可欣赏风景,体现了侗族人民的智慧与匠心。</p> <p class="ql-block">音乐舞蹈方面,侗族大歌以其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而享誉世界。侗戏则以步法简单、动作质朴、曲调多样著称,民间戏班近500个,剧目近千出。民族风俗中,“拦路迎宾”是侗族待客的传统礼仪,而酸汤鱼与油茶则是侗族饮食文化的代表。酸汤鱼酸鲜可口,令人回味无穷;油茶则由茶叶、油炒面粉、盐等调制而成,具有提神醒脑、助消化、降血压、增强免疫力等多重功效。</p> <p class="ql-block">传统节日方面,赶歌节与萨玛节尤为隆重。赶歌节是侗族青年男女的情人节,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举行,青年们齐聚歌堂,对歌传情;萨玛节则纪念侗族祖先,于每年农历正月或二月举行,祭祀仪式与庆典活动隆重而庄严。</p> <p class="ql-block">以上种种,构成了侗族独特而丰富的文化图景,展现了其民族精神与生活智慧。在全球化时代,保护与传承这些珍贵文化遗产,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侗族的历史与文化,也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让我们共同努力,守护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为构建多元共融的美好世界贡献力量。</p> <p class="ql-block">伫立布伞桥头仰望,一栋雄伟壮观的楼房耸入云霄,这就是锦屏鼓楼。</p> <p class="ql-block">锦屏鼓楼:是侗族人政治、文化、生活的标志和象征,也是侗族人聚会、庆典、追思英雄击鼓号令的地方。该鼓楼于2015年兴建,从各地优选了88888块各式木料木柱,由220位能工巧匠耗时660天完成。它共33层,高56米,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鼓楼,楼中设有巴蜀民族民俗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鼓楼没有开放,若有机会我定会一步一步登上三十三层楼,体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颇有沧桑感的院落依山而建,干栏式结构,与土家吊脚楼差不多。</p> <p class="ql-block">我就是在这样的房屋里长大成人,一种亲近感油然而生。</p> <p class="ql-block">触摸实木柱头、板壁、门窗等,童年生活一幕幕浮现。</p> <p class="ql-block">与周围金碧辉煌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现代楼房相比,仿佛穿越时空隧道,来到自给自足的远古农耕时代。阡陌纵横,鸡犬相闻;田野山川,花香鸟语;牧童晚归,牛铃叮当;夜幕降临,炊烟袅袅……</p> <p class="ql-block">沿林间幽径而行,一座看似普通的实木老屋悄然矗立,这便是闻名中外、价值连城的楠木老屋。关于它的故事,我在此不多赘述,敬请读者自行查阅网络资料。</p> <p class="ql-block">楠木老屋简介:</p> <p class="ql-block">金丝楠木,乃中国特有珍贵木材,属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主要产于湖北西部、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其生长极为缓慢,三百年方成栋梁之材,木质坚硬细密,不易开裂,有“水不能浸,蚁不能穴,千年不腐,万年不烂”之美誉。纹理华美,金丝浮现,冬暖夏凉,气味清香,醒脑提神,健脾祛湿。老屋为恩施地区典型的榫卯结构建筑,整栋皆由金丝楠木建成,实属罕见。因金丝楠木在封建社会为皇家御用,民间擅用者皆犯“逾越之罪”,故此屋尤为珍贵。据资料显示,全国现存整栋金丝楠木古民居仅此一栋。老屋原址为湖北恩施来凤县栏马山村,原主人杨氏,明代万历年间为避战乱弃官隐居于此,于1582年建屋定居。因外观朴实,且主人刻意低调,得以保存至今。2013年,经陈可忠先生与后人协商,整体搬迁至此。</p> <p class="ql-block">不得不说,异地而居的楠木老屋,堪称夷水侗乡的灵魂,为这片土地增添了一抹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光辉。</p> <p class="ql-block">回望夷水侗乡,鼓楼之上浮现一道神秘彩虹,天降祥瑞,国泰民安,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的灵秀与吉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