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游记(4)晋祠&双塔&忻州古城(2025年6月24日)

张其舜

<p class="ql-block">晋祠,坐落于山西省太原市,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园林。它集历史、建筑、艺术与宗教于一体,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和“三晋文化之源”。漫步其中,仿佛穿越千年时光,感受中华文明的脉动。</p> <p class="ql-block">晋祠,原名唐叔虞祠,始建于西周时期,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及其母后邑姜而建。它位于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集大成者,保存了宋、元、明、清至民国时期的建筑遗存,堪称建筑史上的孤例。其彩塑、壁画、碑碣均为国宝级文物,是三晋历史文脉的重要见证,也是世界王氏、张氏的发源地。</p> <p class="ql-block">晋祠最初名为“唐叔虞祠”,据《史记》记载,周成王以桐叶为信物封其弟叔虞于唐(今山西一带),后改国号为“晋”,晋祠由此得名。其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11世纪,历经北齐、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修缮与扩建,成为跨越多个历史时期的珍贵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西周时期,周成王姬诵封其胞弟姬虞于唐,称唐叔虞,封地在今山西翼城。后来,叔虞宗族一支迁至晋阳,在悬瓮山麓晋水源头建祠宇,称唐叔虞祠。其子燮因境内有晋水,遂改国号为“晋”,由此开启了晋文化的源流。</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是晋祠的核心建筑,供奉的是周武王之妻、周成王与唐叔虞之母——邑姜。大殿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九年,殿周围廊是我国现存古建筑中“副阶周匝”的最早实例。殿前八根木雕盘龙柱,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盘龙雕柱,雕刻精美,气势恢宏。大殿采用宋代《营造法式》的建筑技艺,展现出宋代建筑的卓越艺术成就。</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坐落于晋祠最中心、最显要的位置,左有青龙(善利泉),右有白虎(难老泉和长道),前有汗池(鱼沼),后有丘陵(悬瓮山),堪称“龙穴”之地。与之成一线的建筑皆与祭祀密切相关,体现了深厚的传统建筑文化。整组建筑结构雄伟,艺术价值极高,是晋祠建筑群的精华所在。</p> <p class="ql-block">周柏唐槐,为晋祠三绝之一,是千年古木的代表。周柏为周代所植,位于圣母殿北侧,原为两株,名“齐年古柏”,今仅存一株,依旧枝繁叶茂。唐槐植于唐代,位于水镜台前,是晋祠古树中最繁茂的一株。每至春夏,绿荫如盖,令人驻足流连。</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内的侍女像,是晋祠三绝之二。殿中正位供奉的是圣母邑姜,头戴凤冠,面容慈祥,端坐于方座之上,衣袍垂落,神态端庄。两侧侍女塑像共四十余尊,除少数为后世增补外,其余皆为宋代原作,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展现了宋代雕塑艺术的巅峰。</p> <p class="ql-block">难老泉,晋祠三绝之三,出自断岩层,终年涌流不息。其名源自《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之句,寓意泉水长流不息。清代学者傅山题“难老泉”三字悬于亭上,李白曾赞叹“晋祠流水如碧玉”。难老泉为晋水主源,与善利泉、鱼沼泉并称晋水三泉,清冽甘甜,滋养一方。</p> <p class="ql-block">鱼沼飞梁,位于圣母殿前,是一座举世罕见的十字形桥,与圣母殿同期建成,体现了宋代建筑的宏大格局。桥体如大鹏展翅,横跨鱼沼之上,造型典雅,结构精巧,是古代桥梁建筑的杰出代表。</p> <p class="ql-block">鱼沼飞梁建于宋代,呈十字桥形,连接圣母殿与献殿之间,宛如展翅飞翔的巨鸟。其造型独特,线条流畅,是古代桥梁艺术的瑰宝,亦是晋祠建筑群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献殿与圣母殿隔鱼沼飞梁相对,是供奉祭祀圣母邑姜的享堂,也是举行祭祀仪式的重要场所。献殿的建筑风格庄严肃穆,旨在烘托圣母殿的神圣氛围,其文化意义在于为进入圣母殿前的仪式做好铺垫。</p> <p class="ql-block">金人台四隅各立一尊铁人,因铁属五金,故称“金人台”。其中西南角一尊铸于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保存最为完整。相传铁人曾试图偷渡汾河,被识破后带回,圣母命人连砍其脚三刀作为惩戒,至今铁人脚上仍留有刀痕,传说令人莞尔。</p> <p class="ql-block">对越坊位于晋祠中轴线上的金人台西侧,建于明万历四年(1576年),结构壮丽,造型精美。坊额“对越”二字为明代书法家高应元所书,笔力遒劲,如游龙戏凤。相传高应元为母祈福而建此坊,寓意“对越在天”,寄托孝思。</p> <p class="ql-block">步入晋祠大门,迎面而来的便是水镜台,这是明清时期的戏台建筑,集楼、台、殿、阁于一体,前部为单檐卷棚顶,后部为重檐歇山顶,造型雄奇,雕饰精美,是古代戏曲文化的重要遗存。</p> <p class="ql-block">唐贞观二十年(646年),唐太宗李世民亲临晋祠,撰写《晋祠之铭并序》碑文,并对祠宇进行扩建,留下珍贵的历史印记。太宗的御笔碑文,至今仍立于祠中,成为晋祠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穿过古朴的城楼,步入晋祠文化公园,身心仿佛被自然与历史的交融所抚慰,喧嚣渐远,心境归于宁静。这里不仅是文化的传承地,更是心灵的栖息之所。</p> <p class="ql-block">离开晋祠后,我们乘车前往太原双塔公园,打卡“双塔凌霄”“湖光塔影”等标志性景观。双塔高耸入云,倒映湖中,构成一幅绝美的山水画卷,令人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夕阳西下,我们抵达历史悠久的忻州古城。古城始建于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年),距今已有近1800年历史,古称“九原”“秀容”,故又称“秀容古城”。历经多次修缮,古城保存完好,文化底蕴深厚。</p> <p class="ql-block">忻州古城城墙高大雄伟,四门齐备,瓮城环列,防御体系完整。瓮城为古代重要军事设施,设于城门外,两侧与城墙相连,设有箭楼、门闸等防御工事,有效增强了城池的防御能力,是古代城市防御体系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如今,忻州古城正积极推进文旅融合,打造集忻州14个县(市、区)特色风物、地域文化与传统院落于一体的特色商业街区,成为展示晋北文化的重要窗口。</p> <p class="ql-block">漫步古城街头,自由自在地穿梭于古巷之间,品尝地道美食,感受千年古城的烟火气息。这一天的旅程,在欢声笑语与历史回响中圆满落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