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萨拉热窝古城是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首都,始建于1450年代,以奥斯曼帝国时期的建筑、多元文化交融和重大历史事件闻名,被誉为“欧洲的耶路撒冷”。</p><p class="ql-block">萨拉热窝由奥斯曼帝国于1450年代建立,1461年正式建成,16世纪发展为奥斯曼帝国在欧洲的第二大城市。其旧城区至今保留着大量奥斯曼风格建筑,如大巴扎和Gazi Husrev Bey建筑群,后者包含清真寺、经学院、图书馆等,是奥斯曼统治时期的宗教与文化中心。</p> <p class="ql-block">萨拉热窝(Sarajevo)是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首都和经济、文化中心。二战后萨拉热窝曾是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社会主义共和国的首都,在中部萨瓦河支流博斯纳河上游附近。群山环抱,风景秀丽的古城。人口37.5万,连郊区44.9万(1981)。建于1263年。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在此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刺杀,这个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陆运交通枢纽。工业有动力设备、汽车制造、金属加工、化学、纺织、陶瓷、食品加工等。</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拉丁桥是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首都萨拉热窝市中心的一座历史石拱桥,因1914年奥匈帝国王储斐迪南大公在此遇刺而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该桥始建于奥斯曼帝国时期,现存建筑为1798年重建的四孔石拱结构,现作为步行桥保存完好,桥旁设有博物馆展示相关历史物件。</p><p class="ql-block">位置:横跨萨拉热窝老城区的米里雅茨河,连接巴西查尔西亚街与拉丁斯基街,周边分布着加齐胡斯雷夫贝格清真寺等历史建筑。</p><p class="ql-block">结构:现存桥梁长38.7米,采用三拱四孔设计,中央为圆形拱券,两端引桥呈梯形,桥面为灰白色石灰岩铺筑,护栏为矮墙式造型,体现奥斯曼帝国后期桥梁技术特征。</p> <p class="ql-block">拉丁桥是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的发生地,加夫里洛·普林西普在此刺杀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直接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桥上保留了枪杀现场的脚印等历史痕迹,周围还有枪杀博物馆和纪念碑。</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东西走向的米里雅茨河蜿蜒流过市区,将萨拉热窝分成了的北面的老城和南部的新城。北岸的萨拉热窝老城又称巴什查尔西亚(Bascarsija),建于16世纪,是奥斯曼的穆斯林与奥匈帝国的天主教徒浑然融合的地方,仍然保留着500年前的样貌。</p> <p class="ql-block">萨拉热窝市政厅原为奥匈帝国时期的奢华建筑,现为政府办公地。其建筑风格融合了拜占庭、哥特式与巴洛克元素,是萨拉热窝作为历史名城的象征之一。</p> <p class="ql-block">萨拉热窝鸽子广场(又称巴什查尔西亚广场或赛比利喷泉广场)是萨拉热窝老城的标志性景点,以奥斯曼风格的赛比利木质喷泉和成群鸽子闻名,兼具历史底蕴与生活气息。</p><p class="ql-block">鸽子广场位于老城巴什查尔西亚区,毗邻铜匠街和格兹胡色雷·贝格清真寺,属奥斯曼帝国时期商业中心。</p> <p class="ql-block">萨拉热窝圣心大教堂,正式名称为耶稣圣心大教堂,位于萨拉热窝老城区,是天主教萨拉热窝总教区的主教座堂。教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84年至1889年,采用新哥特式建筑风格,具有尖顶、飞檐和精美的窗户等特征。</p><p class="ql-block">教堂的建造旨在纪念耶稣圣心,其墨绿色塔尖与屋顶相映成趣,浅灰色的墙面使其显得庄重而神圣。教堂正门入口上方的窗户设计巧妙地描绘了萨拉热窝州的州旗和独特风景,两侧的罗马式美术风格塔上也绘有萨拉热窝的市旗和市徽,象征着教堂与城市的紧密联系。</p><p class="ql-block">在1992年至1995年的波斯尼亚战争期间,教堂遭受了严重的破坏,战后经过艰难的修复与重建,如今依然屹立不倒,成为萨拉热窝人民坚韧精神的象征。教堂门前屹立着教皇约翰·保罗二世的雕像,为庄重的教堂增添了一抹敬意。</p><p class="ql-block">此外,教堂背后隐藏着一处土耳其浴室,这是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留下的印记,见证了萨拉热窝作为巴尔干半岛重要城市的历史沧桑变迁。</p> <p class="ql-block">格兹·胡色雷·贝格清真寺</p><p class="ql-block">这座始建于1530年的清真寺,承载着奥斯曼帝国时期的辉煌历史,散发着浓厚的历史与文化气息。它不仅是萨拉热窝历史的见证者,更是这座城市独特魅力的象征,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感受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格兹·胡色雷·贝格清真寺的宣礼塔,以45米的高耸姿态,屹立在萨拉热窝老城的中心地带,是市内最令人瞩目的标志性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巴西查尔西亚老城(Bascarsija)是萨拉热窝最著名的历史街区,位于城市中心,建于16世纪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是萨拉热窝的发源地和核心区域。</p><p class="ql-block">老城融合了伊斯兰教、天主教和东正教等多种宗教建筑风格,被誉为“欧洲的耶路撒冷”。</p><p class="ql-block">曾是波斯尼亚最重要的商业区之一,名字中的“查尔西亚”意为“集市”,保留了传统手工艺品店、咖啡馆和餐馆等商业设施。</p> <p class="ql-block">铜匠街这条街道保留了16世纪的手工艺传统,以铜匠铺和传统集市闻名。街道两旁的建筑保留了奥斯曼时期的风格,是体验当地文化和手工艺的绝佳地点。</p> <p class="ql-block">1992年4月6日,欧盟的前身欧共体正式承认南斯拉夫联邦的加盟共和国波黑独立。然而,坚持留在南联盟的波黑塞尔维亚族(塞族)动用坦克和火炮将萨拉热窝包围,对其进行不间断的轰炸,导致战争爆发。战争持续了三年半,期间塞族对穆斯林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和驱逐。</p><p class="ql-block">萨拉热窝隧道是1992-1995年波黑战争期间波斯尼亚军队为突破塞族武装封锁而建造的地下军事通道。该隧道连接被围困的萨拉热窝市区与机场区域,在长达1425天的围城战中承担物资运输、人道援助和人员撤离的核心功能。隧道主体由简易工具挖掘完成,现存遗址保留原始结构并改造为战争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萨拉热窝希望隧道是1992-1995年波黑战争期间波斯尼亚军队为突破塞族武装封锁而建造的地下军事通道,连接被围困的萨拉热窝市区与机场区域,在长达1425天的围城战中承担物资运输、人道援助和人员撤离的核心功能。</p><p class="ql-block">萨拉热窝希望隧道建于1993年3月至7月,历时4个月完成,是波黑战争期间萨拉热窝围城战役(现代战争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城市包围战)的关键设施。当时塞族武装全面围困萨拉热窝市区,导致居民面临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p> <p class="ql-block">萨拉热窝希望隧道</p> <p class="ql-block">莫斯塔尔为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南部城市。在内雷特瓦河畔,东北距萨拉热窝约80公里。人口11万(1981)。建于十五世纪。铁路要站。工业有炼铝、烟草、纺织、食品加工和飞机制造等。有中世纪罗马建筑古迹。城南的波奇泰尔以伊斯兰建筑闻名。附近有铝土矿开采。</p> <p class="ql-block">莫斯塔尔古桥(Stari Most)这座16世纪的石拱桥横跨内雷特瓦河,以其独特的奥斯曼建筑风格和427年的历史成为波黑象征。</p> <p class="ql-block">莫斯塔尔(Mostar)是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南部涅雷特瓦州的首府,以16世纪的莫斯塔尔古桥(Stari Most)为核心标志,2005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融合了奥斯曼、地中海与欧洲多元文化,是巴尔干半岛著名的历史与旅游胜地。</p><p class="ql-block">莫斯塔尔位于波黑南部内雷特瓦河畔,东北距首都萨拉热窝约80公里,面积96平方公里。1981年人口约11万,民族构成多元(波斯尼亚人、克罗地亚人、塞尔维亚人),内战(1992-1995年)后人口结构发生变化,2003年统计显示波斯尼亚人和克罗地亚人成为主要族群。</p> <p class="ql-block">佩列沙茨大桥:</p><p class="ql-block">克罗地亚的地理位置十分独特。曾是南斯拉夫的一部分,东邻匈牙利,东南接波黑,西北与斯洛文尼亚相邻。最南端的半岛由于波黑的涅姆港出海口,被切割成了海外飞地。</p><p class="ql-block">佩列沙茨大桥建成之前,克罗地亚南部的居民要去另一边,得穿越四个边境检查站,出行十分麻烦,经济发展受到很大影响。</p><p class="ql-block">佩列沙茨大桥的建成为克罗地亚人民节省了大量的交通时间和成本,同时也促进了当地经济和文化的交流。</p> <p class="ql-block">杜布罗夫尼克古城是克罗地亚南部的古城,位于克罗地亚南部的杜布罗夫尼克建于公元7世纪。杜布罗夫尼克依山傍海,风景优美,是欧洲中世纪建筑保存比较完好的一座城市,有“城市博物馆”的美称,197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城区分为旧城和新城两部分,旧城至今仍保存着14至16世纪建的古城堡,分别体现罗马式、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和巴洛克式等不同的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杜布罗夫尼克被称为“君临城”是因为它是HBO电视剧《权力的游戏》中虚构城市“君临城”(King's Landing)的主要取景地。 该剧改编自乔治·R·R·马丁的小说《冰与火之歌》,杜布罗夫尼克的中世纪建筑风格、红色屋顶和城墙与书中描述的君临城高度契合,因此成为剧组的首选拍摄地。</p> <p class="ql-block">杜布罗夫尼克城墙是围绕克罗地亚杜布罗夫尼克老城的中世纪防御工事系统,始建于7世纪,历经12-17世纪多次扩建加固形成现存规模。城墙全长1940米,最高处达25米,配备14座炮塔、5座堡垒及护城河,被誉为"中世纪最伟大的防御系统之一",其完整保存状态使其在1979年与老城共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该系统兼具军事防御与景观价值,可360度俯瞰中世纪城市风貌与亚得里亚海景观,并在《权力的游戏》等影视作品中作为重要取景地。</p> <p class="ql-block">杜布罗夫尼克坐落在克罗地亚南部,是著名的旅游胜地。这座城市依山而建,其古老的城墙环抱着历史悠久的市中心,将整座城市笼罩在一种神秘而浪漫的氛围之中。</p><p class="ql-block">城墙外是那满目青翠的亚得里亚海,宁静而温柔地拥抱着整座城市。从高处俯瞰,错落有致的红色屋顶在阳光的映衬下熠熠生辉,与城墙的坚实沉稳形成鲜明对比,组成了一幅动人心魄的画卷。</p><p class="ql-block">步入杜布罗夫尼克的老城区,游人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置身于一个中世纪的梦境之中。小径蜿蜒曲折,古色古香的建筑鳞次栉比,窗棂、阳台和圆拱门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每一处细节都述说着历史的沉淀。</p> <p class="ql-block">佩拉斯特坐落于科托尔湾中的巴洛克风格小镇,在17和18世纪时,以其繁荣的航运和商贸活动而闻名。当时,这里拥有100艘商船,船员们以他们的技巧和勇气著称,这些海员家族的华丽宫殿至今仍被保留。</p><p class="ql-block"> 佩拉斯特前方,有两座风景如画的小岛:圣乔治岛和圣母岩岛。圣乔治岛上有一座建于17世纪的小教堂和一个古老的墓地,许多佩拉斯特的船员都葬在这里。而圣母岩岛则是由人工在海岩上堆积石块建成的,岛上的教堂建于1630年,内部收藏着大量银质盘子,上面的浮雕展示了该地区航海生活的发展情况。</p> <p class="ql-block">圣乔治岛:圣乔治岛上有一座建于17世纪的小教堂和一个古老的墓地,许多佩拉斯特的船员都葬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圣母岩岛,位于黑山科托尔湾佩拉斯特海岸,是两个小岛之一(另一个是Sveti Đorđe岛)。这个人工岛屿由岩石堡垒和沉没的旧船及被扣押的船只装载的岩石形成。根据传说,这座小岛是几个世纪以来由当地海员建造的,他们在1452年7月22日在海中的岩石上发现麦当娜和圣婴的圣像后,保持了古老的誓言。</p><p class="ql-block">岛上有一座神圣的天主教教堂,教堂内有68幅来自Perast的17世纪著名巴洛克艺术家Tripo Kokolja的画作。他最重要的画作《圣母之死》长达十米。此外,还有意大利艺术家的画作,以及科托尔的LovroDobričević创作的圣母像(据说约1452年)。</p><p class="ql-block">圣母岩石岛位于海中间,可从佩拉斯特湾乘坐游艇或者木船登岛。</p> <p class="ql-block">黑山共和国南部亚得里亚海科托尔湾南端的科托尔古城,建城1500余年,至今还完整地保存着中世纪的古建筑原貌,为巴尔干半岛最脍炙人口的观光圣地。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此城列入“世界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科托尔古城位于黑山共和国南部亚得里亚海科托尔湾南端,建城已有1500余年,至今仍完整地保存着中世纪的古建筑原貌。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科托尔古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最初由伊利里亚人居住。随后,古罗马人和拜占庭帝国相继在此建立统治。公元6世纪,斯拉夫人来到巴尔干地区,并与伊利里亚人融合。12世纪,科托尔成为塞尔维亚的一部分。15世纪起,科托尔被威尼斯共和国控制,威尼斯人在此建造了坚固的城墙和防御工事。</p><p class="ql-block">科托尔古城的标志性建筑包括长达4.5公里的城墙,这些城墙建于几乎是垂直的峭壁之上,从海边蜿蜒向上,形成之字形结构,直到海拔300米的高处。古城的核心区域被高大的石墙环绕,保护着众多的中世纪建筑,如教堂、大教堂、宫殿和博物馆。此外,古城内还有许多当地传统餐厅,提供地中海美食和纪念品店。</p> <p class="ql-block">科托尔古城位于黑山共和国南部的海港城市科托尔,紧邻亚得里亚海科托尔湾南端,是黑山旅游的热门目的地。</p><p class="ql-block">科托尔古城拥有超过2000年的历史,曾是重要的贸易与航海城市。</p><p class="ql-block">公元前3世纪,伊利里亚人在此定居。公元前168年,罗马人将其建立为阿克鲁维乌姆城。</p><p class="ql-block">历经威尼斯、奥地利等国的统治,在1918年回归南斯拉夫,并于2006年成为黑山共和国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1979年,科托尔古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科托尔古城是亚德里亚海保存最完好的中世纪的老城之一,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科托尔古城位于科托尔峡湾的终点,古城位于陡峭的圣乔瓦尼山之下,成三角形布局。 古城有三个大门,坐落在老城西侧的是主城门,是古城的正式入口。古城三面背山一面向海,高耸的古城墙,順山势蜿蜒向上,看着厚重结实,透着一种沧桑感。城门由古代威尼斯人建于1555年,城门上方的石匾刻着1944年11月21日的字样,这是铁托领导的军队把古城从纳粹军手中解救出来的日子。</p> <p class="ql-block">科托尔古城位于科托尔峡湾的终点,被洛夫琴山、弗马茨山国家公园和大海所包围。</p><p class="ql-block">科托尔湾被誉为欧洲最南端的峡湾,其壮美的风景由奥尔延和洛夫琴石灰岩崖壁所构成。</p><p class="ql-block">科托尔古城的建筑受威尼斯文化影响深远,建筑风格融合了罗马式、威尼斯式、哥特式、巴洛克式和拜占庭式等多种风格。</p><p class="ql-block">古城墙是科托尔古城的一大亮点,修建于几乎垂直的峭壁上,蜿蜒向山顶延伸呈之字状,长约4.5公里,为城市提供了坚实的防御。</p><p class="ql-block">武器广场:其名源于威尼斯时期用于修理和储存武器。广场上有建于1602年的钟塔,兼具巴洛克与中世纪哥特式风格。</p><p class="ql-block">圣特里普纳大教堂:又称圣特里芬大教堂,建于1166年,是亚得里亚海东海岸现存最古老的大教堂,也是科托尔历史与文化的象征。</p><p class="ql-block">圣尼古拉斯修道院:遗址位于城墙边。</p><p class="ql-block">奥斯特洛悬崖修道院:建于17世纪,是东正教的重要场所,嵌在900米高处的岩壁之上。</p> <p class="ql-block">圣特里普纳教堂。这是一座以石灰石打造而成的哥特式双塔建筑,被认为是亚得里亚海沿岸最古老最漂亮的教堂。原来,这个教堂是为纪念圣人特里普纳而建的,传说公元809年威尼斯商人从土耳其将圣人特里普纳的遗骸运回意大利,途中遇风暴而进入海湾,暂避科托尔;可是,每当他们欲启程回航都因恶劣天气无法成行,后来他们中的一位在梦中见到圣人特里普纳,圣人告诉他们应留在此地,于是他们放弃回归念头,在此安居乐业。后来,人们建起了圣特里普纳教堂,奉圣特里普纳为守护神,教堂内至今珍藏了14世纪制作的16个圣人金银雕像。</p> <p class="ql-block">圣尼古拉斯教堂是科托尔的主教堂,教堂始建于1166年。教堂顶部是双六角庭的结构,屋顶上的双十字也称“大主教十字”。十字架与正门上方的有所不同,是3个十字相连的造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城里比较著名的圣特里丰大教堂,又名科托尔大教堂,是黑山共和国仅有两座双塔教堂中的一座。大教堂修建于12世纪,是亚得里亚海东海岸现存最古老的大教堂。教堂就在古城正门口附近,是古城里比较大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圣尼古拉教堂旁边是圣路加教堂,始建于1195年。科托尔经历过多次地震。在古城教堂中,圣路加教堂是唯一一座经受了历次地震而没有倒塌的。</p> <p class="ql-block">海之门:古城最主要的城门,建于1555年威尼斯共和国统治时期。城门上的城徽历经变迁,最初是威尼斯的飞狮雕塑。</p><p class="ql-block">这个建于500年前的城门,因面朝大海,又称“海门”,由厚重的石砖和石柱构成,门楣上刻着前南斯拉夫总统铁托的题词:“不要拿走我们的东西,我们不会拿走你们的。”下面的石匾刻着1944年11月21日的字样,这是铁托领导的军队把古城从纳粹军手中解救出来的日子。两座黑色铁炮,静静地被放置在门口,仿佛诉说着那一段充满硝烟战火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穿越城门,迎面而来的便是武器广场,广场中心的钟楼修建于十六世纪,为巴洛克和哥特式风格混搭的建筑。东、北面保留着中世纪哥特式特征,西、南面则渗透着巴洛克建筑元素。钟楼下有一个黑色三角形连带柱子的叫“羞耻之柱”,是古代处罚犯人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圣斯特凡岛坐落在布德瓦东南约6公里、亚得里亚海旁,土地面积0.015平方公里,总人口411人是黑山共和国沿海地区最大的亮点之一。</p><p class="ql-block">圣斯特凡岛,原本只是一座历史可以追溯到15世纪的渔村,后来因景色秀丽、海水澄澈逐渐发展成为度假之地。这座小巧的岛屿通过一条地峡和大陆相连,岛上遍布酒店、度假村和陶瓦屋顶的民居。附近的海滩狭长多石。</p> <p class="ql-block">科托尔湾:南斯拉夫亚得里亚海沿岸海湾。科托尔湾是黑山共和国西南部亚得里亚海沿岸的峡湾形海湾,由4个相连的小湾组成,全长32公里,出口处宽3公里,两岸石灰岩山脉垂直高差达1600米,形成欧洲最南端的天然深水港口。其地中海气候与峡湾地貌孕育了独特的自然景观,1979年以中世纪城镇群和古罗马遗迹为核心的自然文化区被列为世界遗产。</p><p class="ql-block">该地区自古为航海要冲,公元前2世纪即有古罗马贵族别墅遗迹留存。中世纪威尼斯共和国时期形成科托尔、佩拉斯特等要塞城镇,14世纪奥斯曼土耳其与威尼斯在此反复争夺控制权。现存圣特里芬大教堂(1166年)、4.5公里古城墙及圣母岩岛(1452年)等建筑,融合了罗马式、拜占庭式和威尼斯风格。沿岸公路系统串联多个历史城镇与现代旅游设施,成为黑山核心旅游区。</p> <p class="ql-block">黑山黑湖是黑山共和国北部扎布利亚克市的一处冰川湖泊,位于杜米托尔国家公园内,海拔1416米,由大湖和小湖组成,以清澈湖水、原始森林及丰富生态闻名,1980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p> <p class="ql-block">黑湖位于黑山北部扎布利亚克市以西3公里处,地处杜尔米托尔山脉的梅杰德峰脚下,是冰河时期形成的冰川湖。其名称“Crno jezero”(黑山语)源于湖水深邃及周围松林的幽暗色调,被誉为“欧洲的眼泪”。</p> <p class="ql-block">黑湖是杜米托尔国家公园的一部分。杜米托尔国家公园,宛如黑山共和国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以其壮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和户外爱好者。黑山一共有五座国家公园,它是其中面积最大的一个,在198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这里,石灰岩山峰高耸入云,直插云霄,与茂密的松树林相映成趣,共同构成了杜米托尔国家公园独特的景观。这片广袤的土地,不仅是熊和狼的栖息地,还孕育着众多珍稀动植物。</p><p class="ql-block">黑湖的周围,山峦环绕,其中最著名的是梅杰德峰(Međed Peak),湖水从各个山涧汇聚而来,其中最著名的是米林溪(Mlin Creek)。流水不腐,在冬季融雪的季节,还会有其他无名的小溪临时形成,汇聚成源源不断的清新水源,为湖泊注入了新的活力。</p> <p class="ql-block">杜米托尔国家公园位于黑山共和国西北部,面积350平方公里,包括杜米托尔峰(海拔2252米)和塔拉河峡谷。杜米托尔国家公园还是一个规模巨大的动植物保护区,生物繁多,生长茂盛。有古老的松木林,塔拉河峡谷的黑松林是欧洲最后几处原始黑松林之一,覆盖山坡的森林中有珍禽异兽出没。松林中点缀着清澈的湖水,有大片茂密的土生植物群以及珍贵的动物品种。已发现约700种植物,其中的8个种类和15个豆种类是公园特有的,主要有毒鱼草、龙胆草、桔梗、红树、亚麻叶、瑞香、缬草和黄蒿。</p><p class="ql-block">杜米托尔国家公园里山峦起伏、风光秀丽,山石嶙峋的山坡上树木郁郁葱葱,河谷的沙砾石块间涓涓流水清澈透明。蓝天白云下秀丽的冰川湖澄碧如镜、空气清新、阳光和煦,一年四季美丽而静谧。公园内最大的冰川湖叫黑湖,黑湖滋润着塔拉河和皮万河。黑湖周围点缀着被称为“三只眼”的十几个冰川湖。山谷内洞穴、溶洞、岩洞、峡谷比比皆是,最著名的是拉德那佩契那冰穴,是理想的旅游胜地。</p> <p class="ql-block">塔拉河峡谷:深度达1300米,为欧洲最深峡谷,由冰川切割石灰岩形成,峡谷两侧分布着48座海拔超2000米的山峰。</p> <p class="ql-block">塔拉大桥(又称塔拉河峡谷大桥)是位于黑山北部的一座历史悠久的钢筋混凝土公路桥,横跨欧洲最深的塔拉河大峡谷,全长366米,主桥拱跨度114米,桥面距河面高度达149米。该桥建于1940年,二战期间被炸毁后于1946年修复,因作为前南斯拉夫电影《桥》的取景地而闻名,现为黑山重要旅游景点及世界文化遗产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大桥始建于1938年,1940年竣工,曾是欧洲最大的公路混凝土拱桥。1942年二战期间,南斯拉夫游击队为阻止德军进攻将其炸毁,工程师拉扎莱·亚乌克维奇因参与行动被德军杀害。</p><p class="ql-block">1946年重建后保留至今,桥头立有纪念工程师的铜牌及剖面图,设计师为米亚特·特罗亚诺维奇。</p> <p class="ql-block">塔拉大桥桥头雕像人物是南斯拉夫王国军队中尉博日达尔·祖季奇,他生于1915年,1941年牺牲于抗击意大利军队入侵的战斗中,其母亲玛丽亚为其建立了纪念碑。</p><p class="ql-block">博日达尔·祖季奇是南斯拉夫王国国防军军官,而非电影《桥》中的游击队员。他在1941年贝尔格莱德陷落后,率部抵抗意大利军队时牺牲,其英勇行为得到对手尊重。</p><p class="ql-block">纪念碑碑文明确记载其军衔为中尉,生卒年为1915-1941年。</p> <p class="ql-block">基督复活主教座堂位于黑山首都波德戈里察,是为纪念米兰赦令颁布1700周年而建,始建于1993年,2014年10月7日竣工。教堂采用巴洛克式圆顶风格,融合了罗马、意大利及拜占庭艺术元素,内部装饰极为精美,包括彩色壁画、马赛克拼花瓷砖和10米高的金属吊灯。<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黑山最大的东正教教堂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波德戈里察是黑山共和国首都、波德戈里察大区首府,1945年至1992年间名为铁托格勒。位于黑山东南部斯库台盆地莫拉查河畔 ,靠近斯库台湖 。1326年首见于史籍。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毁于战火,仅存土耳其钟楼、清真寺一处和几处房屋。现重建为一座新城,基本上可称为一座游乐城,全城面积1/7被辟为公园和游乐设施、交通枢纽、航空港。工业主要生产消费品、有炼铝、金属加工、纺织、烟草加工和食品等工业。</p><p class="ql-block">千禧桥:横跨莫拉查河的千禧桥是波德戈里察的标志性建筑,其竖琴形状的设计非常独特。这座桥连接了新城和老城,是游客必打卡的景点之一。</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罗扎法古城堡(Rozafa Castle)是阿尔巴尼亚西北部斯库台市附近的一座历史悠久的军事要塞,坐落在海拔130米的岩石山上,俯瞰布纳河与德林河交汇处,被誉为阿尔巴尼亚最古老且最具历史意义的遗址之一。</p><p class="ql-block">城堡城墙厚达数米,保留有炮台、地牢和中世纪城门等防御设施。从城堡制高点可俯瞰斯库台湖(巴尔干半岛最大湖泊)及周边山脉的壮丽景色。</p><p class="ql-block">关于罗扎法城堡的命名,流传着一个动人传说:三兄弟为筑城曾面临城墙反复倒塌的困境。最终,三兄弟中最小的妻子罗扎发自愿成为祭品埋入城墙,条件是保留哺乳、抚慰婴儿的孔洞。这一牺牲确保了城堡的稳固,城堡因此得名“罗扎发”,成为女性力量与牺牲精神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斯库台湖:巴尔干半岛最大湖泊。位于黑山共和国与阿尔巴尼亚边境。原为海边潟湖,后因地壳轻微下沉而加深。离亚得里亚海12公里,湖面海拔12米。长40公里,宽6.4-12公里,面积370平方公里(其中222平方公里属南斯拉夫)。最大深度44米。由河水及少量地下水补给。冬季水量增多,湖面可扩大三分之一。湖水经布埃纳河注入亚得里亚海。盛产鱼类。可通航。湖岸城市有斯库台(阿)、维尔帕扎尔(南)等。</p> <p class="ql-block">斯库台湖(又称斯库塔里湖、斯科达斯科湖)呈南北走向,全长48公里,最宽处14公里,湖面海拔12米。其水源由6条河流及地下水补给,冬季面积可扩大至530平方公里,湖水经布纳河注入亚得里亚海。湖泊西、西北侧为陡峭石灰岩山岭,东侧为平原与沼泽,湖岸线曲折多湾,分布着传统渔村。</p> <p class="ql-block">城堡位于130米高的岩石山上,可俯瞰斯库台湖、布纳河与德林河交汇的壮丽景色,日落时分尤为迷人。内部设有小型博物馆,展示4000年前的文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