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大概是1993年的春天,我中学同学、好友、临潼陕西省艺术学校教师王志春给我来电话,说过几天要在他们学校举行一次在西安榆林籍文化人士聚会,邀请我参加,我当即欣然接受。几天后我搭乘一同去参加聚会在金花路开“兰花花餐馆”的李建新(绥德籍)先生的顺车前往临潼。</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任振国 王志春</span></p><p class="ql-block"> 到校后,我们按接待人员的引导来到一个会议室,门口贴着一张整开的签到纸,只见上边已经签了好多名字:张子良、高建群、尚飞鹏、马治权、远村、叶锦玉、杨光利、夏振萍、郭胜利、王志春、王绥华、尚飞林、苑湖、翟红……不愧都是文学艺术家,签名的形式不拘一格,有横着签字的,有竖着签字的,也有斜着签字的,字体龙飞凤舞,大小不一。我和李建新也拿起笔在空白处签下了自己的名字。这张签名纸不知被哪位收藏,如果保留到今天也有一定的史料和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 这次活动完全是民间自发组织的在西安部分榆林老乡的聚会,按现在的时髦话说就是一次艺术沙龙或文人雅聚。因为杨光利(绥德籍)、夏振萍(绥德籍)、郭胜利(神木籍)、王志春(榆阳籍)、翟红(绥德籍)都是近期从榆林调入陕西省艺术学校的美术和舞蹈教师,在杨光利先生的主要策划协调下,利用这里的会议室和食住条件举办这次活动,当时也没人赞助,全部费用自理。</p> <p class="ql-block"> 参加本次活动的其他人员都是从事文学、美术、音乐、舞蹈的艺术家,而我是唯一学理工科的,之所以能混入这次活动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东道主之一的王志春是我中学同学、多年的好朋友,他深知我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因此享受了近水楼台之便;第二,参加本次活动的许多大咖我以前都很熟悉,比如画家杨光利、郭胜利,他们都是王志春的多年至交,从八十年代初在榆林时我就与他们熟悉,前几年他们在西安东大街艺术家画廊举办《大漠画展》时,我前后也参与帮忙;尚飞林、苑湖、王志春和我是高中同班同学,是多年来一直密切交往的好朋友;诗人尚飞鹏是尚飞林的大哥,我也熟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王志春 尚飞林 苑湖 任振国 </span></p><p class="ql-block"> 人员到齐后的第一项活动就是由各位参会者作自我介绍并发表即兴演讲。三十多年过去了,演讲的内容大都忘记了,但对几位的讲话还有一些印象。杨光利先生首先介绍了举办这次聚会的初衷,他说这些年来在西安工作的榆林地区的文化人越来越多,虽然大家三三两两小规模聚会常有,但是相对大规模的聚会几乎没有。恰好他们四位画界好友陆续从榆林调到临潼陕西省艺术学校,有了这个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邀请大家欢聚一堂,既是一次老乡聚会,也是一次思想和文化艺术的交流,感谢大家的光临,如果有可能的话,希望这样的活动今后能够一直办下去。</p> <p class="ql-block"> 张子良(子洲籍)先生一头浓密短发,浓眉大眼,一副铁汉形象。他用低沉的男中音讲述了自己苦难的童年,7岁时为了躲避战火和灾害,随父母和弟弟离开家乡子洲一路乞讨去山西柳林逃荒的经历。1949年解放后他们才返回家园,从小学到大学他一直靠政府的助学金完成学业。他衷心感谢共产党,使他从一个贫苦的放羊娃读完了大学,并且成为西安电影制片厂的编剧,写出了几部有影响的电影剧本。</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张子良</span></p><p class="ql-block"> 高建群(临潼籍)先生用地道的关中腔介绍自己,他说他是临潼人,本来没有资格参加陕北人的聚会,但是他70年代在延安工作过,既算半个陕北人,也是半个东道主,并且他的大部分作品写的都是陕北的事,所以今天就受邀参加了。当时他的代表作《最后一个匈奴》即将出版,他简要介绍了作品的内容和艰难的创作过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高建群</span></p><p class="ql-block"> 马治权(米脂籍)先生个头不高,但是有很强的爆发力,是一个天生的演说家,讲起话来慷慨激昂,激情澎湃!他讲了陕北人的特点和历史上曾经创造的辉煌,他认为从地缘来看,陕北人应该是一个独立的民族,在文化渊源和风俗习惯上既有别于蒙古族,也有别于中原汉族。这也是我第一次听到这种表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马治权</span></p><p class="ql-block"> 路遥(清涧籍)先生去世不久,他是榆林文化人的杰出代表,也是好几位与会者的亲密朋友。在路遥去世前由西安电影制片厂导演何志铭执导的专题片《路遥——一个普通劳动者》在陕西电视台播放,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因此有几位介绍了自己与路遥多年的交往和友谊,大家纷纷发表了对路遥及其作品的评价和观感,对路遥的传奇人生经历和文学成就给予了高度赞美!这里顺便讲一个小插曲,多年后听何志铭(榆阳籍)先生说起,当年他也接到了这次活动的邀请,他正在外地拍摄电影,因此未能参加。如果他当时参加这次活动,我与他重续少年友情的时间就会提前二十多年,这也是一大憾事!</p>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一早安排大家登骊山,艺术家本来就有与众不同的气质和特点,更何况是有着鲜明地域特色的陕北艺术家,于是在崎岖而漫长的山路上,响起了此起彼落、苍茫荒凉的陕北民歌。这边唱三哥哥,那边应四妹子,艺术家们仿佛回到了家乡的黄土高原,尽情地挥洒着自已的激情,粗犷豪放的歌声与升腾的雾气一起在旷野中久久回荡,引得游人们纷纷侧目相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四位好友登骊山途中</span></p><p class="ql-block"> 中午时分,大家陆续聚拢在老君殿前的草地,席地而坐,拿出携带的便歺饮料,在欢声笑语中吃完午餐。余兴未尽的艺术家们在舞蹈家翟红的带领下,嘴里打着鼓点在草地上扭起了陕北大秧歌,引得游人们围拢观看……</p><p class="ql-block"> 两天的艺术沙龙圆满结束,大家依依不舍挥手告别,虽然相聚时间短暂,却给每位参加者留下了美好的记忆。遗憾的是,由于各种原因,这样的艺术沙龙只此一次,如果能够形成惯例,一直延续到现在,那该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临潼骊山</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