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扁担挑行李

吴荣先27416134

<p class="ql-block">  那些年,</p><p class="ql-block"> 老知青用扁担肩挑秧苗,</p><p class="ql-block"> 这些年,</p><p class="ql-block"> 学子寒窗苦读争跳龙门。</p> <p class="ql-block">  农村来的高中生刘燕,成绩中上,吃苦耐劳,做事麻利。高考结束后,回宿舍清理完东西后,一根扁担挑走全部行李,泰然自若赶往车站回乡去做农活。</p><p class="ql-block"> 没料到被路人抓拍,放到网上,几天内成为网红。</p><p class="ql-block"> 还好,她高考成功了,被武汉华师彔取了,那是一本啊。</p><p class="ql-block"> 如果没考中,网喷的口水会淹死她,说她作秀,有人安排的。</p><p class="ql-block"> 唉,少见多怪啊。</p><p class="ql-block"> 自1968年11月26日毛主席发布知识青年下农村最高指示后,全国仅老三届下乡的就达700多万,住农民家或仓库,简易房,自己烧火做饭,种菜吃。</p><p class="ql-block"> 而第一课,大多是学会用扁担,挑粪,挑土,挑行李步行上堤干活!</p><p class="ql-block"> 老夫是1967届的高中,学习委员,11月26日下沔阳胡场区,天较冷,有小雪。第二天,生产队长弄来4条扁担,8个粪桶,安排我们去大粪窑里挑沤烂了的牛粪,约百米远的堤边地里下基肥。</p> <p class="ql-block">  老农做个样子,就这么挑!</p><p class="ql-block"> 怕城里伢挑不动,只装半桶。</p><p class="ql-block"> 4人都是后生,20来岁,有的是力气。一担粪有百多斤,半担60来斤,不在话下。</p><p class="ql-block"> 在城里,大多数挑过自来水。后来水管安到各户,就告别扁担只拿笔了。</p><p class="ql-block"> 慢慢的,感到肩头痛了,只好两边换肩挑,到下午,肩头红肿起来。干了2天,粪坑空了,算是过了扁担关。</p><p class="ql-block"> 公社制度下,农民每户都有水利义务工,4个知青4劳力,顶4户水利工。我们只好用扁担挑起箢箕,行李和钢锹,沿襄河堤步行到仙挑,在农民家堂屋打地铺,每天早8点去挖土,挑土修电排闸排水,以免发大水时沔阳被淹。</p> <p class="ql-block">  现在武汉的士司机替班叫“挑土”,不用扁担。下农村挖塘泥,清理水渠,挖电排闸,挑土就是如图的熊样。男女知青,一个也逃不脱,没有大型机械,从大禹治水那时起,就是这么用人工一锹锹挖,一扁担一扁担挑出来的大运河,长江汉江万里长堤!</p><p class="ql-block"> 扁担用柳木,桑木等柔韧性的木料制成,两头裹上铁尖的叫冲担,挑谷用的。两头扎入成捆的稻谷,一口气挑到禾场,中间不能歇气,一歇谷子会散落地面。</p><p class="ql-block"> 冲担的承重大,多用梨木槐木青冈木制成。</p><p class="ql-block"> 学会了用冲担,用扁担就出师了,因为力气变大了,回城后,没找到工作,可以到汉正街当个“扁担”,搬运工或挑夫也。</p><p class="ql-block"> 作家方方就当过扁担,其作品写起那些出苦力的挑夫,很地道!</p> <p class="ql-block">  山区或农场的知青,需要到大河里取水,水桶一般用铁油漆桶改成,比江汉平原的木桶容量小些,爬山相对轻松一点。那首诞生在湘西区的红歌《挑担茶叶上北京》男生独唱,高吭而富有激情,上舞台时必用扁担,用青竹剖开削成即可。</p><p class="ql-block"> 我们下放的地方是江南水乡,树多,竹扁担不多。那时候,武汉的土产店里有竹扁担卖,现在罕见了。城里搬运东西,用机器人,农村里少不了木杠竹杠,扁担冲担。</p> <p class="ql-block">  知青收工了,女的嘻嘻哈哈挑着空箢箕下山,男的肩扛锄头在后头。难得其中富有者带着胶卷相机拍下了历史镜头。</p> <p class="ql-block">  4~5个一组的女知青,轮流担水,轮流做饭,远不如男女搭配的组合,重活尤其是用扁担,冲担的活,男生包了。有了男生当保镖,女生受到骚扰也少些。</p><p class="ql-block"> 男女知青结成夫妻的不多,估计不到5%,比嫁给当地农民的还少。后来一纸令下,知青全转城镇户口,女知青有些离了婚,渐渐地远离了用扁担的日子。</p> <p class="ql-block">  也许,他是老知青的后代,打工回来,还是用扁担挑着行李出站,不在乎路人的眼光。</p> <p class="ql-block">  这位青年,把盆盆罐罐都带着赶火车,似乎是跳槽转岗。东西多了,找根树棍挑起来,很有韵味。咋没媒体炒作他呢?</p> <p class="ql-block">  扁担也有走红日</p><p class="ql-block"> “扁担女孩”名叫刘燕,是灌阳县第二高级中学的应届毕业生。6月9日高考结束,刘燕的母亲从离县城十多公里的新街镇家中,带着扁担来到学校接她回家。原本母亲打算用扁担挑起女儿离校整理好的被褥和毯子,但刘燕深知母亲平日务农的辛苦,心疼母亲,坚持自己扛起这份行李,让母亲在后面帮忙拿些轻便物品。</p><p class="ql-block"> 对于自己在网上“火了”,刘燕感到十分意外:“因为在我看来挑扁担的行为是一个很寻常的小事情,这就是我们的生活方式,没什么特别的。” 刘燕平日里就常用扁担帮家里做农活,课余、放假时,她总会和母亲一起下地。</p><p class="ql-block"> 谈及刚刚结束的高考,刘燕表示,“我感觉发挥正常,我想当一名老师,希望能考入师范院校。毕业后,我也想尽己所能,回馈社会。”</p> <p class="ql-block">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来自农村的普通女孩刘燕,多亏全家省吃俭用供她上完高中,她在放假时帮家里务农,上学时打工为自己挣学费,是千万个农村孩子的日常。千军万马(1335万)应考生过独木桥后,她挑着行李独自回家,既没有父母豪车送考,更无银子叫个扁担或的士带忙,自己就是扁担。万一考不上,还得回乡当农民或进城打工,无所不能的网络,一夜令她成网红。而在我们老知青眼中,扁担挑行李,却是司空见惯。</p><p class="ql-block"> 1970年全国大招工,老知青一纸当工人的通知,便实现了梦寐以求的国营职工铁饭碗,更没想到1977年开始恢复高考,我们小组4人全考上武钢职工大学,从工人变成干部,而我弟弟那个组的3位,全考进了名牌大学。</p><p class="ql-block"> 白天干活,晚上自学复习,还要管孩子,多么辛苦!7月20日考试那天,气温近40℃,汗流浃背,自个儿悄悄请事假进考场,生怕考不上别人耻笑。何谈父母送考?</p><p class="ql-block"> 祖宗有德,儿女考大学时,我们是送了考的,一连2天,比自己考大学还紧张。考完了,搭公汽回家。哪有什么穿旗袍祝“旗开得胜”,谢师宴之说?</p><p class="ql-block"> 下农村时,带回一把锹,一根扁担,搬了三次家,锹丢了,扁担当作纪念,改日刘燕到武汉上大学时,送给她,不知收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