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经历过烧蜂窝煤的年代吗?记刘建明摄影60年回顾展

鑫顺

<p class="ql-block">文字资料:建华</p><p class="ql-block">手机拍摄:鑫顺</p><p class="ql-block">编辑制作:鑫顺</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625890</p> <p class="ql-block">《刘建明60年摄影回顾展》大型标语,在昆明市博物馆大厅前展示。</p> <p class="ql-block">云南省摄影家协会祝贺!</p> <p class="ql-block">昆明市摄影家协会祝:刘建明60年摄影回顾展圆满成功!</p> <p class="ql-block">昆明市摄影家协会祝贺!</p> <p class="ql-block">杨振昆、金子强、陶明、卜珍勇、张希贤、尹安东、卢鲁、徐启亚、李前 贺</p> <p class="ql-block">张培智、雷和、雷强、雷健、雷平、范志强、卢晓欧、江小梅、徐斌 贺</p> <p class="ql-block">李辉、陈波、杨家禾、杨春和、普天福、周泽明、龚德宏、蒋吉祥 贺</p> <p class="ql-block">王晓明、王晓岚、徐永诚、杨德立、蔡正非、史昇宁、杨凯、李辉、张承谟 贺</p> <p class="ql-block">甲子光影耀三迤,老骥伏枥志千里 </p><p class="ql-block">张志刚 李文静 敬贺</p> <p class="ql-block">宽敞明亮的展览大厅</p> <p class="ql-block">建明老师使用的像机</p> <p class="ql-block">踊跃的参观者</p> <p class="ql-block">  情侣相约看展览,历史照片心中留。</p> <p class="ql-block">即将远行的摄影师,背着行囊赶来参观。</p> <p class="ql-block">一位学雷锋志愿者,绶带没来得及脱下,也赶来看展览。</p> <p class="ql-block">刘建明,现年76岁,1965年参加工作。1994年云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新闻(摄影与编)专业毕业。1988年加入中国摄影家协会。历任昆明摄影家协会第二至第七届副主席;云南省摄影家协会第四届副主席;云南省政协书画院特聘艺术家;昆明市第十届、十一届政协委员。现为昆明摄影家协会名誉副主席。</p><p class="ql-block">1994年,被中共昆明市委、昆明市政府授予“昆明市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荣誉称号。</p><p class="ql-block">2006年,被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等部门授予“云南文学艺术贡献奖”。</p><p class="ql-block">2022年,被昆明市文联、昆明市文明办授予“昆明市文联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p> <p class="ql-block">昆明市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1994年10月26日</p> <p class="ql-block">老骥伏枥,奋斗不息。</p> <p class="ql-block">  1949年出生的刘建明老师,作为知识分子家庭的长子,良好的家庭教育和自身的勤勉好学,本可助力他踏上一条顺畅的求学深造之路,但在二十世纪那个特殊的年代,个体命运往往被时代所裹挟。1964年夏天,成绩名列前茅并身兼班委的刘建明,被强行剥夺了高中入学资格。年仅15岁的他被迫进入社会,来到昆明图片社工作。</p><p class="ql-block"> 作为一个尚带稚气的学徒工,他从零起步开始接触拍照、胶片冲洗、相片制作等一系列业务,也开启了他作为一个专业摄影师的职业生涯,最终与摄影结缘60年。</p> <p class="ql-block">  建明老师亲自为热心参观者讲解。</p> <p class="ql-block">  摄影同行们纷纷前来祝贺。</p> <p class="ql-block">1994年,刘建明老师从云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新闻(摄影与采编)专业毕业,以45岁的“高龄”获得大学文凭,实现了迟来的大学梦。系统化的理论学习与自身摄影实践有机结合,形成了他相对稳定的人文纪实摄影风格。</p> <p class="ql-block">  刘建明老师60年一以贯之,始终把摄影关注的主题,聚焦于社会变迁。</p> <p class="ql-block">骑自行车的邮递员 70年代</p> <p class="ql-block">蜂窝煤 昆明城镇居民6、70年代的生活燃料 1978年</p> <p class="ql-block">禄劝县转龙镇槽子村卫生所 2014年</p> <p class="ql-block">缝纫机是6、70年代的紧俏商品,有外汇券就能买到。</p> <p class="ql-block">逝去的国营蔬菜站_昆明城区早晚服务点 1982年</p> <p class="ql-block">  过去六十年的历史变迁和社会转型可谓波澜壮阔,从粉碎“四人帮”到改革开放,中国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并逐渐汇入全球化潮流,人民的生活也从物质匮乏走向全面小康。置身时代的洪流,刘老师用自己的相机记录了政治、经济和社会转型过程中的诸多重大事件以及关联其中的普通人。在这些影像记录中,有寂静肃穆的万人场面,也有热血沸腾的群体狂欢,更多的是百姓日常生活片段。</p> <p class="ql-block">纪念毛主席畅游长江10周年 昆明 海埂公园 1976.7.16</p> <p class="ql-block">解放军某部文艺宣传队慰问路南石林各族群众 1977年</p> <p class="ql-block">举国哀悼周总理__昆明东风广场 1976.1.8.</p> <p class="ql-block">昆明25万人举行毛泽东追悼大会__东风广场 1976.9.18.</p> <p class="ql-block">昆明各族群众游行,庆祝粉碎“四人帮” 1976.10.23.</p> <p class="ql-block">  常年穿梭于云南城乡之间的建明老师,记录下了历史大潮中城市与乡村的样貌变化,展现了城乡中国的云南景观。</p><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是城乡变迁的关键转折点,他的作品也呈现出前后迥然不同的特色。在改革开放之前的作品中,他并未刻意渲染痛苦、展示伤痕,而是用镜头捕捉艰难困苦中的一缕阳光和一线生机,用日常的平淡去抵抗革命的喧嚣,用真实的生活场景消解乌托邦的海市蜃楼。</p><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之后,面对城市和乡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刘老师以其敏锐的视角、天然的共情力和感受力,精准地捕捉到众多带有时代特征的画面。在这一阶段的作品中,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呈现出新与旧、传统与现代、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强烈对比,画面生动地展现了人们充满好奇和探索的神态。</p><p class="ql-block"> 在以省会昆明为代表的城市场景中,他抓拍到民众的各类休闲娱乐活动场景,以及人们脸上浮现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日益富足后的松弛感。同时,城镇化的迅速发展深刻地影响着云南农村地区,城市元素纷纷融入了农民的日常生活,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与民族地区的文化传统融合在他的作品当中,形成了极具戏剧张力的影像表现。</p><p class="ql-block"> 近几年,带着浓郁的人文情怀,刘老师开始重访几十年前拍摄过的村镇,遍寻当年照片中的主人公,把老照片赠予对方,并再次为他们留影拍照。很多乡民已然忘却了自己曾经的模样,当一个背着相机的陌生人把他们过往的生命片段呈现在面前时,感动之余,一种浓浓的温润怀旧情结顿时弥漫于心。</p> <p class="ql-block">文化大革命后,上夜校、学文化成为了一种时尚_昆明郊区 70年代</p> <p class="ql-block">60-80年代,自行车是昆明及各地州城市的主要交通工具。</p> <p class="ql-block">  自行车也开始成为农村人出行的交通工具。这是大理喜洲镇的几位白族姑娘学骑自行车。1982年</p> <p class="ql-block">穿喇叭裤的时尚青年_昆明翠湖公园。1981年</p> <p class="ql-block">烫发、美发成为城市女性对时尚的追求_昆明正义路香海理发室。1981年</p> <p class="ql-block">昆明工人文化宫的首次时装秀。 1986年</p> <p class="ql-block">激情迪斯科,慰问老山前线官兵。</p><p class="ql-block">昆明市文艺学校。 1986年</p> <p class="ql-block">改革开放,外国友人来到了云南。一位非洲来宾在西双版纳与傣族青年敲起了欢快的象脚鼓。1987年</p> <p class="ql-block">欢送“知青”到昆明市郊县区插队落户。1973年</p> <p class="ql-block">专注_对改革开放文艺复苏的渴望。1980年</p> <p class="ql-block">正被拆除中的昆明南屏街理发室。</p> <p class="ql-block">拆除老昆明工人文化宫 2013.9.7.</p> <p class="ql-block">  刘老师60年的摄影历程,<span style="font-size:18px;">既表现为线性的社会发展进程,</span>按照时间序列忠实地记录着社会整体的历史变迁,同时,也呈现在本土化、民族化的具体场景当中,乡村集市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时空切片。在不可逆转的城镇化与现代化冲击下,乡村集市却展现出极强的生存韧性,它顽强地扎根于云南老百姓的民间生活中,其形式和样貌表现出民间传统的根深蒂固。</p><p class="ql-block"> 从拿起相机走村串寨开始,刘老师就被乡村集市所吸引,和每一个热衷赶集的人一样,他总是对乡街子充满期待。别人赶集是从闲逛和买卖中收获快乐,他则是在捕捉生动有趣的场景中得到满足。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深深扎根于民间的生活方式、多民族地区人们丰富多彩的服饰装扮,以及弥漫在乡街子上的人间烟火气。乡村集市空间密集,汇聚了极为丰富的拍摄资源,它的多样化表现形态让刘老师始终对乡街子充满了探索的欲望。他用差异化的构图展现人、动物、劳动工具、生活日用品等不同对象之间的关系,形成了立体多元的视觉冲击力与强烈的艺术表现力。乡村集市以一个个浓缩的场景,呈现了本土文化基因的多样性,每一幅照片都是具有云南特色的民间叙事。</p> <p class="ql-block">瑞丽弄岛乡集市。 1971年</p> <p class="ql-block">改革开放初期的昆明武成路。70年代</p> <p class="ql-block">禄劝县撒盘营的乡街子(集市)1987年</p> <p class="ql-block">断桥下的中越民间贸易_南溪河畔。1989年</p> <p class="ql-block">国境线上的中缅边境贸易_瑞丽 姐告。1990年</p> <p class="ql-block">云南“十九怪”,猪仔拴着卖。</p> <p class="ql-block">赶集路上。</p> <p class="ql-block">  刘老师始终念兹在兹的是大时代中的小人物,以及他们的日常生活场景。</p><p class="ql-block"> 他充分利用构图、用光等技术手段,将个人思考和艺术感受融入镜头当中,实现了拍摄者与拍摄对象之间的共鸣。这些影像作为历史记录与图像叙事,也将当下的我们拉回到那个时代,与影像中的人们形成一种共情和跨越时代的呼应。</p> <p class="ql-block">昆明市官渡区农民用上电动脱粒机 1973年</p> <p class="ql-block">70年代昆明富民苗族寨子的幼儿园</p> <p class="ql-block">6、70年代,马车是云南的主要运输工具,给马🐴钉马掌是马车夫必须掌握的技能。 1978年</p> <p class="ql-block">闺房吹进新潮风 云南元江县大水平村 1989年</p> <p class="ql-block">1989年,云南元江县,这位自称“民间文字工作者”的老人,在居室外墙上写满自创的各种词语。</p> <p class="ql-block">赶集天的理发师_云南芒市 1994年</p> <p class="ql-block">1999年,50岁的建明老师放下体制内的“铁饭碗”,成为自由摄影人,他坚信摄影不仅是谋生的“饭碗”,也是个人的志趣所在。历经几十年的自由涉猎,他以其辛苦又快乐的摄影人生实现了兴趣、事业与理想的合一。影像视觉符号成了他最擅长的自我表达工具,也成为了他与人和社会沟通的媒介。</p> <p class="ql-block">难民服旧西装流进哈尼山乡_云南金平县 2001年</p> <p class="ql-block">买到旧电视机的苗族妇女。云南文山州西畴县柏林乡。 2008年</p> <p class="ql-block">牧归的女人_云南永仁 2008年</p> <p class="ql-block">云南民族大学校园“彩虹跑”。2015年</p> <p class="ql-block">卖中草药的老人。云南红河州石屏县老城区诸天寺街。 2018年</p> <p class="ql-block">米轨集市_红河屏边白河桥。 2019年</p> <p class="ql-block">昆明新修的地铁,让这位农民工一时找不到出站口。2020年</p> <p class="ql-block">  2005 年,专题摄影《金三角见闻》在“2005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展出。</p><p class="ql-block"> 2006年,摄影作品参加桂林国际摄影节《澜沧江一湄公海》摄影联展。</p><p class="ql-block"> 2011年,专题摄影《劳作》在第三届大理国际影会展出。2012年,专题摄影《傣族手工造纸》在第四届大理国际影会展出。</p><p class="ql-block"> 2017年,专题摄影《昆明故事,老城记忆》在深圳国际摄影大展展出。</p><p class="ql-block"> 2021年,摄影作品集《云南乡村集市》入展《地理中国一-摄影书100本(1980年至今)》展览(北京)。</p><p class="ql-block"> 2004年,与文字作者董胜合作出版图文集《金三角真相》。</p><p class="ql-block"> 2013年,出版摄影作品集《镜头里的人生百态:影像1971一2010》。</p><p class="ql-block"> 2016年,出版摄影作品集《云南乡村集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99年,摄影作品《迎亲路上》被云南省博物馆收藏。</p><p class="ql-block"> 2003年,摄影作品《民间文字工作者》、《好奇的观众》、《愁上眉头的单身汉》、</p><p class="ql-block">《用脚绣花的无臂妇女》4幅摄影作品参加广东省美术馆《中国人本一一纪实在当代》摄影展,并被收藏。</p><p class="ql-block"> 2010年,摄影作品《干旱的澜沧江》被中央挡案馆收藏。</p><p class="ql-block"> 2013年,摄影作品《翠湖1987》被云南省博物馆收藏。</p><p class="ql-block"> 2022年,《1987年的小西门片区》等8幅摄影作品被昆明市博物馆收藏。</p> <p class="ql-block">1999年,摄影作品《迎亲路上》被云南省博物馆收藏。</p> <p class="ql-block">《一位无臂妇女在街头展示用脚绣花的功夫》、《山西平遥 有人办喜事搭台唱戏,有人却愁上眉头》作品,被广东美术馆收藏。</p> <p class="ql-block">  多年来,刘建明老师执著进行摄影作品的拍摄与研究,先后有一百多幅摄影作品在国际、全国及省级摄影展览、摄影比赛中获奖。其中:</p><p class="ql-block"> 1988年,《情系蓝天》获第十五届全国摄影艺术展银牌奖;</p><p class="ql-block"> 1988年,《迎亲路上》获“锦绣中华”全国摄影比赛一等奖;</p><p class="ql-block"> 1989年,《迎亲路上》获第十四届亚太地区摄影比赛西武奖;</p><p class="ql-block"> 1989年,《品相如何》获首届全国集邮摄影大赛一等奖;</p><p class="ql-block"> 1989年,《教授在农村》获第二届“可爱的中华”全国摄影大赛最佳科教奖;</p><p class="ql-block"> 1992年,《奔腾的高原》获第三届中国艺术节摄影大赛一等奖;</p><p class="ql-block"> 1992年,《鸥映虹波》获中日大自然摄影比赛最佳奖;</p><p class="ql-block"> 1999年,摄影作品获“中国99世博一日”摄影大赛大奖。2008年,《梅里雪山之晨》获全国“政协委员眼中的改革开放30年”摄影作品展优秀作品奖;</p><p class="ql-block"> 2015年,《乡街子》(组照)获第八届中国西南六省区市摄影联展一等奖。</p> <p class="ql-block">  刘老师的女儿这样评价他:“我始终觉得他是一个非典型的摄影艺术家。虽然是自由摄影人,但他依旧如体制内工作一般,有着自己“朝九晚五”的工作节奏。外出拍照会每天记录工作日志,拍摄归来就迅速整理照片并按主题分门别类归档。人们惯常所认为的自由散漫、放浪不羁这类艺术家特质,似乎只能从他的作品中体悟到。我老爸有自由的灵魂,但他对工作有着高度的自律,我想这种自律大概也是他获得心灵自由的前提。在过往60年的摄影生涯中,他获得过同行的认可,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嘉奖带来的快乐对他而言转瞬即逝,我爸看重的是这60年记录下的人间百态,以及作为一名创作者,从拍摄过程中所获得的精神与情感体验”。——刘晶</p><p class="ql-block"> 2025年5月16日于沪上</p>

摄影

昆明

昆明市

云南

刘建明

作品

刘老师

集市

乡村

摄影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