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 篇 名 罗 罗</p><p class="ql-block">美 篇 号 15890667</p><p class="ql-block"> 在我家那只斑驳的樟木箱底部,珍藏着一本特殊的日记本——封面烫金的龙纹、人物图和“1949—1959”字样被摸得发白。翻开时,里面几张用毛边剪刀剪下的老画报,像时光的碎片,拼凑出父亲与那个火红年代的不解之缘。</p> <p class="ql-block"> 父亲李志渊曾是一名雕刻蜡染艺人。那些年,他常背着工具箱走遍贵州各地,可心里始终装着国家大事。新中国成立初期,物资匮乏,山里连报纸都难见到。但只要县城有新画报发行,父亲定会徒步十几里山路去买。对他来说,画报上的每一幅画、每一行字,都是山外世界的光。</p> <p class="ql-block"> 记得1949年10月1日那天,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乡里时,父亲把自己关在屋里整整一下午。后来我翻开他的日记,看见泛黄的纸页上写着:“今日,是华夏儿女永远铭记的日子!一个崭新的国家诞生,我仿佛看到了希望的曙光!”旁边还夹着一张庆祝新中国成立的画报——画面上,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城楼前飘扬,观礼台上的人们笑得眼眶发红。父亲说,这是历史的见证,要让子孙后代都知道,新中国的诞生有多不容易。</p> <p class="ql-block"> 往后那些年,父亲的工具箱里总装着几本剪报本。1953年,“一五”计划启动,画报上到处是工厂冒烟、农田开垦的热闹景象。他在日记里写:“国家正在大步向前,我们每个人都不能掉队。我虽只是个雕刻蜡染手艺人,也要为国家培育更多人才!”那些年,他不收分文,带了十几个穷人家的孩子学手艺,用微薄的收入给他们买笔墨纸张。</p> <p class="ql-block"> 父亲常对我念叨:“记住,我们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你们要努力奋斗,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出把力。”后来我接过他的蜡染刀,在传统纹样里融入红旗、梯田这些新元素,带着作品走进学校、社区——这是我理解的传承。</p> <p class="ql-block"> 此刻,我轻轻翻开这本日记本,指尖划过画报上褪色的纹路。画面里的天安门、工厂、麦田,虽已蒙上岁月的尘埃,却依然烫人。这些老画报是我家的传家宝,更是一个时代的注脚:它让我看见,一个手艺人如何用剪刀和蜡刀,在历史的褶皱里,刻下对国家最朴素的热爱。</p> <p class="ql-block"> 而这份热爱,正如父亲当年剪下的画报一样,被岁月珍藏,在时光里生生不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