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一种生活习惯

青儿

<p class="ql-block"> 阅读,是一种生活习惯</p><p class="ql-block"> 青儿</p><p class="ql-block"> 我并非刻意追求读书,只是不知不觉间,阅读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这种习惯的养成,或许要从儿时说起。</p> <p class="ql-block">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家里的报刊杂志是难得的奢侈品。记忆中最温馨的画面,便是全家人围坐在饭桌前,各自安静地翻阅当天的报纸,或私下偷偷传阅父亲珍藏的"禁书"。</p><p class="ql-block"> 父亲是个真正的读书人,即便戴着"右派"的帽子,在动荡岁月里几乎失去一切,却始终珍藏着他的书籍和日记,我都难以想象,在那种苦难的日子里,是什么支撑他活了下来。</p><p class="ql-block"> 记忆中的父亲,在家除了吃饭就是阅读,晚年更是以书为伴,在患有眼疾的情况下,他每天都会有三四个小时的阅读量。全家人饭前阅读报刋的习惯在娘家一直延续到父亲去世,订阅两报一刋是父亲多年的标配。</p><p class="ql-block"> 家里泛黄的书籍,是父亲留给我们最珍贵的遗产——两千余册藏书,以及融入血脉的阅读习惯。</p><p class="ql-block"> 父亲留下的不仅是满屋书香,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在阅读中遇见更好的自己。</p> <p class="ql-block">  我的阅读之旅始于小人书。</p><p class="ql-block"> 《智取威虎山》的惊险情节,《白毛女》的感人故事,还有四大名著的精美手绘,这些连环画不仅滋养了我的童年,更在心灵深处种下了阅读的美好记忆。这些画书,止今也是中国美术史上的经典。相信六七十年代生人的记忆里都有它们的一席之地。</p><p class="ql-block"> 青春岁月里,琼瑶笔下缠绵悱恻的爱情;金庸江湖里的侠义豪情,为青春萌动动的我平添了几许朦胧的憧憬。</p><p class="ql-block">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这些文字构筑了我最初的精神世界。</p><p class="ql-block"> 现在想想也着实幼稚可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随着年岁增长,我阅读的边界也在不断拓展。</p><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末,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让我在晦涩的文字间初探心理学的奥秘。这是我追风最早读到的心理学书籍,且读的一知半解,所以记忆深刻。</p><p class="ql-block"> 九十年代之后,大量的文学作品被拍成电视剧,我习惯性的先啃完原著,然后观看改编的影视作品,再和同频友人一起或赞扬或吐槽。</p><p class="ql-block"> 知天命之年,又沉醉于《曾国藩传》的处世智慧,《梵高传》的艺术人生。有时甚至翻出中学历史课本,查阅忘却了,但想知道的一些历史事件,在熟悉的字里行间发现新的感悟。</p><p class="ql-block"> 这一阶段,名人传记,历史书籍占据了我的大部分阅读时间。也许是到了对历史感兴趣的年纪了。</p> <p class="ql-block">  我很幸运,步入社会的第一份工作,便是和一位同事筹建学校的图书室,并且当了两年多的图书管理员。这也圆了我童年时的梦想:做一名大学图书管理员。</p><p class="ql-block"> 这段图书管理员的经历,超越了单纯的职业,让我的阅读从个人爱好变成了可以与人分享的喜悦,成为生命中一段珍贵的馈赠。</p> <p class="ql-block">  虽然,阅读从未给我的命运带来戏剧性的转折,却在不同阶段给予不同的馈赠:年少时开阔眼界,青年时滋养心灵,中年时修身养性,晚年时怡情悦性。</p><p class="ql-block"> 如今,外出坐火车,带一本书籍,能消磨枯燥的时光;偶遇烦心之事,随手翻阅展卷,顿觉心境澄明;在家侍弄花草之余,写下心中所思所想,更是一种精神满足!</p> <p class="ql-block">  这大概就是阅读的力量——它不张扬,却深深扎根;不刻意,却自然流露。</p><p class="ql-block"> 书房不必大,有书即可;阅读不必深,喜欢便好。</p><p class="ql-block"> 让阅读成为我们生活的一种习惯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年6月29日</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笔名青儿,性别自封美女,年龄定格三十八,籍贯陕西铜川,成长地甘肃陇南,职业教育工作者,高级讲师,喜好养花种草,村野闲逛。</p> <p class="ql-block"> 阅读,是一种生活习惯</p><p class="ql-block"> 青儿</p><p class="ql-block">我并非刻意追求读书,只是不知不觉间,阅读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这种习惯的养成,或许要从儿时说起。</p><p class="ql-block">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家里的报刊杂志是难得的奢侈品。记忆中最温馨的画面,便是全家人围坐在饭桌前,各自安静地翻阅当天的报纸,或私下偷偷传阅父亲珍藏的"禁书"。</p><p class="ql-block">父亲是个真正的读书人,即便戴着"右派"的帽子,在动荡岁月里几乎失去一切,却始终珍藏着书籍和日记,我都难以想象,在那种苦难的日子里,是什么支撑他活下来的。</p><p class="ql-block">家里泛黄的书籍,是父亲留给我们最珍贵的遗产——两万余册藏书,以及融入血脉的阅读习惯。</p><p class="ql-block">父亲留下的不仅是满屋书香,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在阅读中遇见更好的自己。</p><p class="ql-block">我的阅读之旅始于小人书。《智取威虎山》的惊险情节,《白毛女》的感人故事,还有四大名著的精美手绘,这些连环画不仅滋养了我的童年,更在心灵深处种下了阅读的美好记忆,这些连环画,止今也是中国美术史上的经典。相信六七十年代生人的记忆里都有它们的一席之地。</p><p class="ql-block">青春岁月里,琼瑶笔下缠绵悱恻的爱情,金庸江湖里的侠义豪情,为年少的梦添了几许朦胧的憧憬。"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这些文字构筑了我最初的精神世界。</p><p class="ql-block">随着年岁增长,阅读的边界不断拓展。八十年代末,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让我在晦涩的文字间初探心理学的奥秘;九十年代之后,大量的文学作品被拍成电视剧,我习惯性的先啃完原著,然后观看改编的影视作品,再和同频友人一起或赞扬或贬评。</p><p class="ql-block">知天命之年,又沉醉于《曾国藩传》的处世智慧,《梵高传》的艺术人生。有时甚至翻出中学历史课本,在熟悉的字里行间发现新的感悟。这个阶段,名人传记,历史书籍占据了我的大部分阅读时间。</p><p class="ql-block">幸运的是,我步入社会的第一份工作,便是和一位同事筹建学校的图书室,并且当了两年多的图书管理员。</p><p class="ql-block">这段图书管理员的经历,超越了单纯的职业,让我的阅读从个人爱好变成了可以与人分享的喜悦,成为生命中一段珍贵的馈赠。</p><p class="ql-block">虽然,阅读从未给我的命运带来戏剧性的转折,却在不同阶段给予不同的馈赠:年少时开阔眼界,青年时滋养心灵,中年时修身养性,晚年时怡情悦性。</p><p class="ql-block">如今,外出坐火车,带一本书籍,能消磨枯燥的时光,偶遇烦心之事,随手翻阅展卷,顿觉心境澄明。在家侍弄花草之余,写下心中所思所想,更是一种精神满足。</p><p class="ql-block">这大概就是阅读的力量——它不张扬,却深深扎根;不刻意,却自然流露。</p><p class="ql-block">书房不必大,有书即可;阅读不必深,喜欢便好。</p><p class="ql-block">让阅读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习惯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年6月29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