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8日傍晚,乘车集体去大唐不夜城。首先看了大慈恩寺后面的大型音乐喷泉表演,每天4场,每场10分钟。不夜城在大慈恩寺的前面,是一条南北街,两旁和中央都是以盛唐文化为背景的大型仿唐建筑和历史名人雕塑。大多数人没有走完步行街就回车上了,我和李杰副会长一直走到不夜城南门。步行街和喷泉这两个地方看的是热闹,真正有文化底蕴的是大慈恩寺,可惜已经关门。</p><p class="ql-block"> 大慈恩寺是中国“佛教八宗”之一“唯识宗”祖庭,唐长安三大译场之一。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太子李治为追念其生母文德皇后(即长孙氏)祈求冥福,报答慈母恩德,下令建寺,故取名慈恩寺。寺成后,太子治复令玄奘法师自弘福寺(涡阳大王村的弘福寺应该是这仨字)移就大慈恩寺翻经院继续从事佛典翻译,充上座,纲维寺任。玄奘译经,先后九移其地,而在慈恩寺译场时间最久,译经最多。自贞观二十二年(648)十二月,至显庆三年(658)九月,长达十一个年头,译经三十五部,几占所译经总数之半。</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大慈恩寺为明宪宗成化二年(1466年),在唐慈恩寺西塔院的基础上修建而成,占地76亩余,位于雁塔区境中心地带,座北向南主要建筑有:山门、钟鼓楼、大雄宝殿、法堂、大雁塔、玄奘三藏院、藏经楼、寮房等。</p><p class="ql-block"> 大雁塔是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玄奘法师为供养从印度请回的经像、舍利,奏请高宗允许而修建。砖塔为古印度建筑,最初五层,武则天长安年间将塔身改至七层,此后一直保持着七层的外观至今,塔高64.5米,底层每边长25米,塔内装有楼梯,供游人登临,可俯视西安全貌。</p><p class="ql-block"> 据《大唐西域记》记载,古印度摩揭陀国(今印度比哈尔邦南部)的一个寺院内的和尚信奉小乘佛教,可吃三净肉。一天,空中飞来一群雁,有位和尚见到群雁,信口说:“至今大家都没有东西吃了,菩萨应该知道我们肚子饿呀!”话音未落,一只雁坠死在这位和尚面前,他惊喜交加,遍告寺内众僧,都认为这是如来佛在教化他们。于是就在雁落之处,以隆重的仪式葬雁建塔,并取名雁塔。玄奘于629年至645年间,在印度游学时,瞻仰了这座雁塔。回国后,在慈恩寺译经期间,为存放从印度带回的经书佛像,于652年,在慈恩寺西院,建造了一座仿印度雁塔形式的砖塔,这座塔就叫雁塔,塔名前加一“大”字是代表大乘佛教的意思。涡阳高公镇的雁落寺即取义于此。</p> <p class="ql-block"> 9日上午看罢明长城,来到小雁塔。小雁塔在西安博物院内,免票,要事先预约。65岁以上可以不预约直接进入,我因预约推迟进入,就直奔荐福寺小雁塔。</p><p class="ql-block"> 小雁塔在大雁塔的西北方向相距七八华里,与大雁塔东西相向,都在西安市南郊,是唐代京师长安保留至今的两处重要地标。小雁塔是中国早期方形密檐式砖塔的典型作品,原有15层,明嘉靖三十四年(1556年)大地震时,塔顶被毁掉两层,现存13层,高43米多,底边长11米多。小雁塔在唐、宋朝时期一直叫“荐福寺塔”,因为它位于荐福寺内,荐福寺是长安三大译场之一。</p><p class="ql-block"> 小雁塔是唐中宗景龙元年(707年),由皇宫中的宫人集资、著名的道岸法师在荐福寺主持营造了一座较小的佛塔。目的是为了存放唐代高僧义净从天竺带回来的佛教经卷、佛图等。</p><p class="ql-block"> 在漫长历史岁月中,小雁塔经历无数风云故事,而最有名的即为“三离三合”。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陕西发生6级大地震,小雁塔塔身自上而下被震裂了一条一尺多宽的缝。然而时隔34年,在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又一次大地震中,裂缝在一夜之间又合拢了。人们百思不得其解,便把小雁塔的合拢叫“神合”。此后在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小雁塔因华县大地震“塔裂为二”,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复震,“塔合无痕”;康熙辛未(1691年)“塔又裂”,“辛丑(1721年)复合”。对于一座砖塔而言,经过数次地震开裂而不倒塌,反能自然复合,也确是一件奇事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