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芋艿塘

天道酬勤

<p class="ql-block">  芋艿塘,曾经是家乡的一个小水塘,塘的面积不大,50-60平方左右。因为其形状长得象芋艿而得名。这塘位于村庄与田野的交汇处,人们上山砍柴、进畈劳动以及收工回家都要从塘边经过,塘边的那条小路时常显得有些拥挤。</p><p class="ql-block">盛夏季节,我回到了老家,来到了芋艿塘区域,真是今非昔比,这里早已旧貌换新颜,塘,早已消失,路,已经变宽。确切地说,原来的芋艿塘和它的周边区域,现在已经成为一个整齐有序的闹市之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因为上世纪80年代,随着当地民营经济的兴起,芋艿塘被征用填平,继而与齐乐公路紧邻,沿路先后建造起了长达二三公里的楼房住宅和厂房,这里隆隆的织机声,有连成一片的多家综合商店,似乎当年最热闹的全堂街已在不知不觉之中搬到了这里。</p><p class="ql-block"> 作为一个曾经的当事人,一位亲历者,我可以确认,当年芋艿塘的区域就在紧邻公路旁边的一幢高楼和楼后的一座厂房之中,这里隆隆的纺机声,似乎就在诉说着芋艿塘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唤起了我对当年的回忆,一切记忆犹新。</p> <p class="ql-block">  这里,曾经是一个臭水塘。臭水塘的原因,还得从耕牛说起,当年,没有旋耕机等“铁牛”,每个生产队只有几头水牛,水牛的作用很大,后畈的几百亩水田,一年四季的耕田、犁地都离不开它们。</p><p class="ql-block">每次水牛完成劳作任务以后,或者放牛吃草回来,牵牛人都会把水牛牵入塘中,塘不深,最深处不会超过两米,而且水牛会游泳,都是从塘的东边下水,西边上岸。水牛也是熟能生巧,无所顾忌,每次入水洗涮,经常会撒牛尿,拉牛屎,久而久之,致使水质变色,臭气很重,正因为如此,我们从来不会去芋艿塘游泳,免得越洗越臭。</p> <p class="ql-block">  这里,曾经是水塘之间的中转站。当年的农村,农田灌溉和抗旱防涝主要靠水塘,偌大的后畈,周边曾经还有官斗塘、周家塘、黄泥塘、竹山塘等多个池塘,其中芋艿塘上连官斗塘,下接周家塘,塘与塘之间,有水沟相连,如果下面的池塘缺水干旱了,都是从上面的池塘放水下去,蓄水储备。</p><p class="ql-block">如果碰上雨天,上面的官斗塘蓄水过多,就会下泄到芋艿塘,再逐一下泄,直到引入渠道,所以,尽管芋艿塘的水质比较臭,但一旦雨水较多,短间时也会得到稀释,并且它的特殊位置,也确实让芋艿塘起到了控水用水承上启下的调节作用。</p> <p class="ql-block">  这里,曾经是我们抲鱼钓鱼的好场所。当年的官斗塘、周家塘,生产队都在年初投放鲢鱼、胖头、草鱼、鲤鱼等鱼苗,以链鱼、胖头为多,一般都在年末也就是春节前抽水清塘,捉鱼过年,我们叫做抲年鱼,是欢度春节的主要荤腥菜。</p><p class="ql-block">但在芋艿塘,生产队从来不投苗鱼,这与水质异味太重、放入鱼苗必臭无疑之故。由于上下的两个水塘投放苗鱼,而且水沟相连,苗鱼常会在沟满水涨的时候,悄悄地游进芋艿塘,所以芋艿塘不但有平时粮田里逃入的泥鳅黄鳝,鲫鱼虾米,有时还有鲢鱼、胖头,我们多次见到水牛在塘中洗涮游动时,可能撞上了鲢鱼、胖头,鱼儿受到惊吓就会跃出水面,从而让我们知道了这批“外来鱼”的秘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每当春夏之交,雨水较多,水满流急之际,我们经常看到周家塘这边的鲫鱼、白条、孵子鱼会逆水行进,流水哗哗有声,我们称为“斗水鱼”。</p><p class="ql-block">这时候最有效的捉鱼手段称拦截捉鱼,就是在水沟的尽头,也就是周家塘的水沟口布下一只畚箕,在芋艿塘的水沟源头,用泥巴石块拦住水源,这样流水只出不进,用不了10分钟,水沟就断水断流,鲫鱼、白条之类都会束手就擒,当然,还有泥鳅黄鳝和一些小鱼小虾等同时一网打尽,我们收获满满,美美地吃上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当年在芋艿塘,我们也曾经钓过鱼,这有个过程有点巧合,起先认为塘中无鱼少鱼,我们从来不去钓鱼。有一次,我二哥在周家塘钓完鱼,难得路过芋艿塘,无意之中试了试,竟钓了两条半斤以上的大鲫鱼。</p><p class="ql-block">随后我们便迅速出动,带足鱼具,兄弟仨在芋艿塘钓了一个下午,共钓得20多条大鲫鱼,战果累累,只是晚上清蒸煮熟的鲫鱼,虽然放上猪油、酱油和小葱调味,就是觉得口感不行,放入嘴巴之中有股异味,那是牛尿牛屎之水留下的后遗症,异味很重,令人毫无胃口,所以,我们在芋艿塘钓到大鲫鱼之事,大多属于空欢喜一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里,曾经发生过一起溺水事故。当事人是我的同班同学,她叫阿珍,当年只有10岁,那天,她从田野里拔草回来,因为雨鞋上沾上泥巴,她到塘边洗雨鞋,只是一不小心,滑入塘中,当时无人发现,她又不会游泳,在塘中挣扎片刻后便沉入了塘底。</p><p class="ql-block">直到父母发现异常,查寻行踪,最后在芋艿塘找到阿珍的下落,可是已经晚了,一个年幼的生命就遗憾地凋谢在芋艿塘里。阿珍的父母与我父母很要好,又是同一个生产队的,据她父母说,阿珍是个听话的孩子,很会做家务,也很懂事。那次出事后,母亲带我赶到她们家,阿珍安静地躺在晒匾里,她的母亲哭得死去活来,痛心疾首,我母亲也泪流满面,苦苦相劝,那惨痛的场面历历在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芋艿塘,难忘的小池塘,虽然它早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它从当年臭水塘变成现在的新楼厂房,这是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曾经给我的年少时代留下了开心快乐和心痛的记忆,每次路过,我总想寻觅一点当年的痕迹,但确实时过境迁,一切都已荡然无存。</p><p class="ql-block">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奋发向上的时代,期望当年芋艿塘这个区域能够继续与时俱进,与市俱进,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事业中,捷报频传,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如果阿珍地下有知,也许她也会觉得欣慰和开心……</p> <p class="ql-block">(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分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