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古探幽行——长城一号旅游公路游记(2)

往事如烟

<p class="ql-block">今天将去摩天岭风景区。根据路程与时间,省略了部分景点。去景区,将会沿长城在内蒙古和山西之间来回穿梭。</p> <p class="ql-block">远处残存的长城</p> <p class="ql-block">依旧行驶在长城一号旅游公路上</p> <p class="ql-block">这一段的景区图</p> <p class="ql-block">首先来到月华池</p> <p class="ql-block">山西左云月华池是一座极具特色的袖珍城堡,位于大同市左云县威鲁村北的明长城内侧,与长城紧密相连,被誉为“世界上最小的城堡”。</p><p class="ql-block">月华池以长城为北墙,另筑东、南、西三面围墙,围成一座周长约260米的方形城堡,面积约3600平方米,与北京小团城大小相当。其造型独特,三面弧形城墙如“弓背”,北墙笔直如“弓弦”。城堡南墙原有一独门,上方嵌有“月华池”石匾,现已剥落丢失。月华池建于明代嘉靖年间(1543年左右),由宣大总督翟鹏主持修筑,取左云城真武庙“月华”牌坊之名,寓意“日精月华”。它兼具屯兵、瞭望、报警及战斗功能,北墙上的烽火台高出墙体两丈,内部有81级洞梯供士兵登顶。作为威鲁口的关城,它曾是“走西口”的重要通道之一。</p> <p class="ql-block">登上观景台看长城</p> <p class="ql-block">远处有一座人工修建的水渠。问当地老乡,方知这是毛泽东时代修建的,上世纪七十年代完工。后因土地承包、原定水源不足而并未投入使用。</p> <p class="ql-block">城墙上近千年风吹雨打留下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远处的长城与敌楼</p> <p class="ql-block">已无人居住的残屋</p> <p class="ql-block">教徒们建立的纪念碑,一串连续的纪念碑将人们引向山上长城烽火台后新建的教堂⛪️</p> <p class="ql-block">一处不知用途的地下建筑</p> <p class="ql-block">大单巴</p><p class="ql-block">大单巴即八台圣母堂,建于清光绪二年(1876年),属哥特式建筑风格。与澳门大三巴遥相呼应,正面细部特征极为精美。大单巴是中国天主教的七处圣地之一。梵蒂冈为其建档,每年8月2日为朝圣之日。大单巴修筑于长城内侧,使得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辉映,成为一道独特的文化胜景。</p> <p class="ql-block">左云八台子圣母堂在历史上多次被毁。1900年义和团运动期间,以夏金官、曹老五为首的义和团烧毁教堂,并杀死外国传教士14人、中国教徒4人。此次破坏后,教堂于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获得赔款并重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20世纪40年代),教堂在战火中遭受严重损毁;文化大革命期间(1967年),红卫兵拆除教堂主堂,仅剩塔楼部分。据记载,拆除过程中一名红卫兵意外坠亡,导致拆除行动中止,塔楼得以保留。</p> <p class="ql-block">附近疑似已毁的教堂附属建筑和地下建筑</p> <p class="ql-block">八台子圣母堂仅存的哥特式塔楼遗迹</p> <p class="ql-block">塔楼反面</p> <p class="ql-block">塔楼顶</p> <p class="ql-block">教堂遗址全图</p> <p class="ql-block">神泉</p> <p class="ql-block">镇宁箭楼亦称空心敌楼、马市楼,位于宁鲁口之东。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是山西五百公里外长城中现存唯一的一座砖包箭楼。箭楼整体用白砂岩砌基,青砖砌墙,高17米,顶有建橹,高5米,台内空心,有石阶可上下,上筑二层拱碹层楼,四面设置箭窗14孔。底层楼南面有拱圈门,砖雕垂花门</p><p class="ql-block">罩,门额上嵌有石匾,阴刻楷书"镇宁"二字。</p> <p class="ql-block">远处可见仍然蜿蜒起伏的长城废墟</p> <p class="ql-block">两边长城的走向,古人真懂得利用地形优势</p> <p class="ql-block">杀虎口</p><p class="ql-block">漫漫西口路,深深晋蒙情。</p><p class="ql-block">杀虎口,东为燕山余脉,山势险恶。西临黄河峡谷,绝壁悬崖,苍头河纵贯南北,绾毂晋蒙。汉、魏称"参合口",隋、唐为"白狼关",宋、元曰"哑狼关"。明代修筑的万里长城横亘东西,嘉靖年于口之东筑"杀胡堡"。万历年筑"平集堡"。被誉之为京都之锁钥,三晋门户,九边总汇,南北通衢。秦始皇修筑的驰道,汉代的雁门古道,隋唐时定襄兵道,明代的鞑靼贡道,清代的西征通道,乃至其后的晋商驼道、茶道、皆经其地。</p><p class="ql-block">初改"胡"为"虎"在此设"八大衙署"即:将军、副将、都司、守备、道台、监督、巡检、税部等衙署。税关为全国39个常关之一,负责征收东起天镇,西到陕西神木,北到包头、呼市,南到朔州的税收,因此有"日进斗金斗银"之说。驻杀虎口税关的官员为"钦差",税关为户部直管,清代驻守这里的将军为一品大员,被人们誉为:南有绍兴府,北有杀虎口。</p> <p class="ql-block">右玉县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右玉县博物馆是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的一座综合性博物馆,主要展示当地独特的边塞文化、军事文化、晋商文化和西口文化,未定级。馆内藏品数量约1500余件(套),包括青铜器、陶器、书画等,包括国家一级文物“铜簋”(商代晚期)。</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博物馆旁就是</span>杀虎口长城,可登明长城遗址,感受古代边关风貌。不远处就是“西口文化博物馆(另一座专题博物馆)”,用于展示晋商贸易与移民历史(走西口)。</p> <p class="ql-block">馆内陈列的文物</p> <p class="ql-block">登杀虎口长城,领略口内(山西)外(内蒙古)风光,观此段明长城走向</p> <p class="ql-block">刀枪入库,“驴”放南山</p> <p class="ql-block">继续长城一号旅游公路的观光</p> <p class="ql-block">醒目的路面</p> <p class="ql-block">右卫古城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北部,北接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自古为北方军事重镇和边塞要冲,拥有两千余年的建城史。在那些古城的街头,至今还遗留着文革,甚至明清时期的民居。</p><p class="ql-block">周边有北魏至明长城87公里、古堡100余座,如铁山堡、云石堡等,被誉为“中国古堡之乡”。</p> <p class="ql-block">倒塌的民居</p> <p class="ql-block">古城始建于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在此设善无县,为雁门郡治所;秦汉延续为边防要塞。唐天宝年间称静边军城,是平定“安史之乱”的战略转折点。明代为大同右卫驻地,城墙周长9里8分(约4.5公里),高4丈2尺,设四门(和阳、永宁、武定、镇朔)及瓮城,敌台28座,垛口564个,是典型的军事卫城格局。古城布局平面呈方形,十字街划分四大街,现存土城墙、瓮城及部分包砖,城内曾有多达256所衙署、50余座寺庙,现仅存宝宁寺(藏有明代水陆画,现藏山西博物院)及清真寺等遗迹。</p> <p class="ql-block">城墙上的牧羊人和羊群</p> <p class="ql-block">复修的城门上的敌楼</p> <p class="ql-block">屋檐还是具有明代特色的</p> <p class="ql-block">眺望两侧城墙</p> <p class="ql-block">修复的瓮城</p> <p class="ql-block">古城北门入口处</p><p class="ql-block">我们从南门进入,由于古城道路还在大规模施工,原以为返回时依旧要走南门,结果根本无法掉头。看了北门的修缮情况后,认为这可能就是将来古城的主要入口。</p> <p class="ql-block">回望还在努力修缮中的古城</p> <p class="ql-block">依托古城风貌、历史与自然景观,右卫镇利用<span style="font-size:18px;">原粮站改造,</span>打造了名为“艺术粮仓”的展示小镇风貌和历史的艺术集中地,吸引了全国的艺术家,年均接待5万人次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画家</span>及全国各院校艺术系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学生</span>,形成了“西口风情”油画写生品牌,被誉为“南有平遥摄影,北有右玉油画”。</p> <p class="ql-block">几乎全国各大学的艺术系都在此设点</p> <p class="ql-block">“艺术粮仓”内随手拍</p> <p class="ql-block">“艺术粮仓”内的古城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收集的各种石雕</p> <p class="ql-block">新婚用的花床</p> <p class="ql-block">墙上绘制了五、六十年代的生活图卷</p> <p class="ql-block">拴马桩</p> <p class="ql-block">水槽、辘轳与井</p> <p class="ql-block">出西门,下一个目标就是三十二长城</p><p class="ql-block">三十二长城是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右卫镇西南约十公里桦林山上的一段明长城遗址,因其附近的“三十二村”得名,而村名又源于明长城从杀虎口起算的第三十二座敌楼(烽火台)。</p> <p class="ql-block">回到长城<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号</span>旅游公路</p> <p class="ql-block">沿途可观赏废弃的村落(如十三边村)、密集的烽火台及独特的黄土高原景观。</p> <p class="ql-block">这段公路在导航上也查不到,是新修的</p> <p class="ql-block">果然,车没开多远就遇到了正在画线作业的工人</p> <p class="ql-block">三十二长城是明代防御体系的一部分,修筑于16世纪,属于大同镇长城体系。其名称源于从杀虎口(明代重要关隘)向西数的第三十二座敌楼,附近的村庄因此得名“三十二村”。该段长城最初为包砖结构,但后来因村民拆砖修建学校(如四十二村小学)及自然风化,现仅存夯土墙体。</p> <p class="ql-block">三十二长城以夯土结构为主,现存较完整的边墙和烽火台,但整体风化严重,部分地段仅剩土堆状遗迹。然而,这段长城依山势而建,呈“九曲十八弯”状,具有典型的边塞军事防御特征。</p> <p class="ql-block">这里也是明代内、外长城汇集处。近处的为内长城,远处山上的为外长城</p> <p class="ql-block">土地庙与长城</p> <p class="ql-block">这些都是内长城</p> <p class="ql-block">时过境迁,那些原来裸露的黄土高原经过了人民群众的艰苦努力,终于绿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