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北京大运河博物馆

字此言-秀玲

<p class="ql-block">2025年6月28日,自驾前往通州打卡大运河博物馆。一个多小时到达目的地。</p><p class="ql-block">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原名首都博物馆东馆),位于北京市通州区滨河南路城市绿心森林公园西北部,是特大型综合类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该馆于2019年10月28日动工,2023年11月竣工,2023年12月27日正式对外开放。总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由主楼和观众共享大厅两座建筑组成,设计理念源于大运河古运河图景中的船、帆、水等元素,享有“运河之舟”的美誉。</p><p class="ql-block">馆内展陈空间建筑面积约3.2万平方米,展陈体系由基本陈列、专题展、开放式展陈、临时展览四大类型展览构成,以人、水、城为内容主线,展出文物约6000件(套)。此外,博物馆还设置了培训、文创、文化交流等配套服务功能,以及对观众开放的文保展示区。</p><p class="ql-block">北京大运河博物馆日接待量可达6000人次,运营后进一步满足了市民的文化休闲需求,成为立足城市副中心、辐射京津冀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建筑设计理念:源于大运河古运河图景中的船、帆、水等元素,享有“运河之舟”的美誉,仿佛是镶嵌在城市森林中的“古韵风帆”。</p><p class="ql-block">布局由主楼和观众共享大厅两座建筑组成,两组建筑之间设有一条水街。</p> <p class="ql-block">进来后感觉博物馆建的好壮观啊。</p><p class="ql-block">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展陈大楼通常有地上三层和地下一层。</p><p class="ql-block">• 地下一层:设有石刻园林展示区,位于共享大厅与展陈大楼地下一层连廊处,重点展示石雕、石刻。展厅中心及前方利用石刻分别设置园林景观和多媒体展项,营造沉浸式观展体验。</p><p class="ql-block">• 一层:设置两个临时展厅,曾举办“三星堆与金沙”展览等。还设有一个仓储式陈列展厅,具体展览内容根据博物馆安排会有所不同。</p><p class="ql-block">• 二层:3-6号展厅为基本陈列“京华通惠 运河永济——北京与大运河历史文化陈列”,通过8个部分,展出千余件展品,展现大运河与北京的密切关系。7号展厅为“北京大运河揽胜图卷”专题展厅,展出由北京画院艺术家创作的长27.4米的大运河实景长卷。</p><p class="ql-block">• 三层:8号展厅曾举办“故宫博物院藏古代颜色釉瓷器展”,展出从故宫博物院藏品中遴选出的112件中国古代颜色釉瓷器精品。9号展厅为“北京市文物交流中心珍藏文物展”,展出北京市文物交流中心遴选的161件(套)藏品。10号展厅为“不止运河——沉浸式体验展”,以全域沉浸CAVE体验系统等打造沉浸式数字体验空间。11-12号展厅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专题展”。</p> <p class="ql-block">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主要浏览了二层3-6号展厅:“京华通惠 运河永济——北京与大运河历史文化陈列”。</p> <p class="ql-block">以下是浏览3号展厅到6号展厅拍摄的照片。</p><p class="ql-block">为“因运而生——大运河街肆印象”展厅。该展厅采用“城市历史景观再现”形式,以一条100多米长的主街串联起不同时空的“运河故事”。展厅内有朱漆瓦顶建筑、五彩灯饰,依次呈现唐宋时期洛阳和开封、京杭大运河沿线的北京和天津、江淮之间的扬州和淮安、江南的杭州和苏州四个时段的街景,还有LED天幕模拟一天24小时光影变化,能让观众感受古街肆的繁华。</p> <p class="ql-block">在“江河道渠 水运初兴”展室,聚焦史前至南北朝阶段(约70万年前 - 公元581年 )。这里呈现北京作为大运河北首枢纽,借山水环抱、大河蜿蜒,从先民依水而居,到先贤营城理水,见证人与自然、城市相依共生,回溯水运萌芽与城市水脉根基的历史脉络 。</p> <p class="ql-block">“漕运初起” 聚焦春秋战国,展现魏、楚、、越等国在水运漕运发展中,借水道兴交通、促交流的早期探索,勾勒古代漕运萌芽时,列国因水博弈、因运发展的历史轮廓 。</p> <p class="ql-block">这幅 “北方水系” 图,呈现荥阳、邺城等城市与河道分布。曹操组织开凿白沟等运河,为征讨乌桓、覆灭袁氏输送物资,尽显古代水利工程对军事与统治的关键支撑,见证先民治水智慧与战略考量 。</p> <p class="ql-block">“渠通幽州 多元融合” 聚焦隋唐五代(公元 581 - 960 年 )。隋代大规模疏浚运河,构建起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今北京)、南达余杭(今杭州)的贯通体系。到唐代,这一运河脉络持续发展,将北京地区与中原、江淮紧密相连,化作经济动脉与民族团结纽带,见证北京向政治中心进阶的关键历程,尽显运河推动多元融合的深远意义 。</p> <p class="ql-block">图中呈现韦坚、裴耀卿、刘晏等治运名臣。他们疏浚运河、完善漕运,让隋唐运河持续赋能,连通南北促大一统,更串联丝路,引胡商、使节往来,见证运河在经贸文化交流里的关键作用 。</p> <p class="ql-block">隋炀帝为经营北方,开凿永济渠,南起黄河、北至今北京,成为隋唐向幽州运兵送资的关键通道。这条中原通北京的首条运河,在维护国家统一、边疆稳定与民族融合中,书写厚重 “军政永济” 篇章 。</p> <p class="ql-block">“出兵辽东” 展现永济渠军事价值。隋时炀帝开渠,运粮秣、集大军,以蓟城为基三征辽东;唐时太宗借渠运兵,战后建悯忠寺祭英烈。千年运河,流淌着古代军事运输的厚重史话 。</p> <p class="ql-block">唐代永济渠为军事运输要线,贞观十九年唐太宗率军经此誓师,战后于幽州东南建悯忠寺(今法源寺)祭阵亡将士,寺内悯忠阁留存至今,承载着出兵辽东的历史记忆,见证运河军事价值与忠魂祭念的交融 。</p> <p class="ql-block">隋唐大运河贯通,为幽州发展注入活力。多元文化借运河交融,农耕、游牧、渔猎文化在此碰撞,让民族交往频繁。幽州借此崛起,成为北方军事重镇、水陆交通与经济文化中心,书写运河赋能城市的历史篇章 。</p> <p class="ql-block">辽宋金时期(公元 907 - 1279 年 ),幽州向王朝都城迈进。政治中心转移,让漕运格局大变,金代海陵王迁都燕京后,疏浚水道、探索中都漕渠,虽成效有限,却为元代运河建设埋下伏笔,书写 “辽金建都 漕运通济” 的过渡性篇章 。</p> <p class="ql-block">辽金时期,幽州崛起为北方政治文化中心。辽太宗升其为南京,借水道通漕运;金海陵王迁都燕京(中都 ),因城市发展,多次疏浚运河以运粮。“建都通漕”,见证政权更迭里,运河与城市发展的紧密互动 。</p> <p class="ql-block">辽代,幽州升为辽南京,成五京之一。为解人口消费与防御需求,开发水路,其中通州张家湾南汇入北运河的河道,传为萧太后运粮所用,民间称 “萧太后运粮河”,见证辽代漕运智慧与城市发展关联 。</p> <p class="ql-block">金代,海陵王迁都前升潞县为通州,取 “漕运通济” 意。迁都燕京(中都 )后,以其为中心,借北宋御河输中原漕粮,连通潞水,在通州 - 中都漕运上积极探索,为后续运河发展积累实践,见证金代运河开发的探索步伐 。</p> <p class="ql-block">金代中原产粮地漕运,依托华北平原粮源,借疏浚改造的运河网络,将粮输往中都。眼前地图勾勒路线,古老砖石承载历史,见证金代漕运如何串联产粮区与都城,为政权运转输送命脉 。</p> <p class="ql-block">金代运河开发,串联起中原产粮区与都城漕运,构建起庞大交通网络。卢沟桥(金代广利桥 )作为这一网络关键节点,因漕运带动的区域发展需求而建,强化对华北控制。桥上石狮雕刻精美、形态各异,既是金代工艺文化的体现,也借运河漕运带来的交流,让文化符号远播,与运河共同书写金代交通、经济、文化交融的历史,见证漕运与桥梁、艺术协同赋能时代的脉络 。</p> <p class="ql-block">这幅古画呈现了古代宴乐场景,人物神态各异、服饰精美,展现当时生活风貌。结合展厅内容,它与运河漕运、卢沟桥等元素呼应,从生活侧影折射金代因交通发展带来的文化交融与社会繁荣,让历史不仅有军政漕运的宏大,更具烟火人间的温度 。</p> <p class="ql-block">这艘隋炀帝龙舟模型,让人遥想隋代运河盛景。隋炀帝巡游时,龙舟浩浩荡荡行于运河,它见证着运河贯通后的宏大叙事,与展厅中运河发展脉络相呼应,承载着隋代水运的辉煌与历史记忆,是连接往昔王朝气象与运河文化的生动符号 。</p> <p class="ql-block">淮北舵槽船模型,静静陈列。它曾在运河之上穿梭,见证漕运兴衰,与展厅中运河脉络、城市发展相呼应,承载着淮北水运记忆,是往昔运河商贸、民生往来的微观缩影,让历史的波澜,在这小小模型里,泛起悠悠回响 。</p> <p class="ql-block">元代(1271 - 1368年)定都燕京称大都,北京自此成全国都城。忽必烈时期对隋唐大运河“裁弯取直”,构建京杭大运河基本形态,还发展海运,河运海运并行,借海上丝路连通欧亚。京杭大运河满足大都漕运,促进南北经济文化大交流融合,强化政治与经济中心联动,让大都迅速发展为兼容并包的繁华都会,以“大都既定,一脉贯通”,书写运河与都城互动的历史篇章 。</p> <p class="ql-block">元代大都城的规划建设,离不开刘秉忠等设计者、建设者。他们以智慧匠心,勾勒城市格局,让大都成为兼具政治功能与繁华气象的都城,这些名字与贡献,在历史长卷中熠熠生辉,见证古代城市营造的卓越成就 。</p> <p class="ql-block">元代郭守敬,作为通惠河建造者,以卓越水利智慧,打通运河关键脉络。通惠河助力大都漕运,让江南粮货直抵都城,他的贡献,是元代运河体系与城市繁荣的重要支撑,在水利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 。</p> <p class="ql-block">元代定都大都,政治中心北迁,促使大运河“裁弯取直”。不再以洛阳为中心,而是开凿济州河、会通河,缩短江南到北京漕运距离,构建以大运河为主干的交通网,铸就运河辉煌,重塑全国水运格局 。</p> <p class="ql-block">“京杭通波”,见证元代运河壮举。元一统南北后,因大都物资仰赖江南,遂调整运河线路、修建闸坝,实现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这一工程串联南北水路、贯通五大流域,汇聚中外物产人才,既保障都城运转,更让大都迎来繁华富庶与多元开放,以水为脉,书写运河通波的宏大历史 。</p> <p class="ql-block">国朝有东南之利、江浙之赋,岁输米三百五十万石 。都漕运使司同知赵公去思碑,为保障大运河通畅,元朝设都水监,管运河维护、疏浚等;元代漕运管理机构沿运河北线分布,协同运作保障漕运。</p> <p class="ql-block">漕运司署铁狮,元代掌管大运河全线的衙署,于通州城东北畔。这尊铁狮为当年衙署遗存,原衙署建筑已不存,唯此狮留存。狮作蹲坐状,造型古朴,见证漕运历史,承载往昔漕运司署的故事 。</p> <p class="ql-block">以通透材质构建“磁器铺”空间,蓝光勾勒古雅格局,匾额、幌子尽显旧时风貌。展柜中瓷器静列,承载“大都气象”,诉说运河商贸往昔,让历史与现代交融,重现当年市井繁华 。</p> <p class="ql-block">光影勾勒出“酒坊”的轮廓,金属丝编织的古建框架,透着历史的朦胧。</p> <p class="ql-block">一艘古雅的木质漕运船模型,静静陈列于展厅。船体棕红,船帆橙黄,下方蓝色光效模拟水波,似正行于运河之上。它是往昔漕运盛景的缩影,见证粮食与物资借水运流转,诉说着运河贯通南北、滋养家国的故事 。</p> <p class="ql-block">京师繁会,帆樯络绎。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作为连接政治与经济中心的黄金水道,河工漕运制度日臻完备。漕船往来如织,南粮北运、百货流通,不仅维系着王朝的物资命脉,更促进了南北文化交融。沿岸码头商铺林立,市井喧阗,运河滋养出一座座繁华城镇,生动勾勒出古代中国水运商贸的壮丽图景 。</p> <p class="ql-block">“兴运安邦”,河漕于国家意义重大,关乎都城供给与民生。明清重视河工,构建职官体系专管,积累治理与漕运经验。运河长期畅通,串联水陆交通网,促人员、物资等流通融汇,为社会稳定、国家统一筑牢根基 。</p> <p class="ql-block">“南北通衢”,因海运险、陆运贵,明清以运河为漕运干线。大运河需克服地形、水源等难题,明清时为修治完善期,解决了运河与黄、淮、湖交汇及河段通航等难题,借《乾隆南巡图》,可窥见运河工程关乎国运民生的往昔 。</p> <p class="ql-block">“漕运蓝图”,明清为保漕运顺畅,设漕运、河道等专职机构,协同地方管漕粮征、运、交。地方官收粮,漕运总督统事务,河道总督等沿途接应,近京设官理北运河与仓储,《王琼事迹图册》“督理漕运” ,呈现这套严密体系运作场景 。</p> <p class="ql-block">明代京杭大运河沿线,密布近60处驿站,经明清演变,相邻驿站间距常60 - 70里。这些驿站兼具水路、陆路功能,组织严密,如细密脉络,在信息传递与公务往来间,撑起沟通南北的“交通网”,见证运河漕运时代的繁忙与联通 。</p> <p class="ql-block">“京畿左辅”展示的古锚锈迹斑驳,曾定船于运河浪涛;青瓷罐静立,藏着往昔漕运烟火。背景图绘就运河商贸要地,见证此处连接官商、转运物资的过往,锚与罐,串起运河边的历史记忆 。</p> <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北京作为都城,政治文化中心地位显著,物资消耗大,依赖四方供给。京杭大运河宛如“通惠京华”的纽带,“梯航万国、岁致百货”,成为保障京师物资供应的关键交通动脉,维系着都城繁华,见证水运对国家中心的支撑之力 。</p> <p class="ql-block">“文荟四方”,京杭大运河连通黄河、长江文明,燕赵、吴越等地域文化借此交融。京师作为运河终点,汇聚政治、经济、文化等功能,多元文化在此沉淀,塑造其包容与大成性,又经运河将京师文化远播,让文明交流双向奔赴,织就文化交融的壮丽图景 。</p> <p class="ql-block">“首善之区”,京师作为大运河物资聚散终点,汇聚四方文化精英。他们沿运河而来、依河畔而居,运河浪潮助推都城文脉广纳百川,深厚学术底蕴又吸引众人交游访学、校勘著述,书写文化传承与交融的生动篇章 。</p> <p class="ql-block">图中明代《五同会图》卷,展现古时人物雅集场景,一旁扬州诗局版《全唐诗》、《四库全书》等古籍,承载文化传承脉络,从艺术雅趣到文献整理,尽显运河滋养下,京师文化交流与学术积淀的深厚底蕴 。</p> <p class="ql-block">“四方之乐”,大运河通衢催旺文化繁荣,戏曲文化尤为出彩。海盐、余姚等腔在运河沿线流播,南北戏班汇聚京师竞演,催生京剧诞生;明清小说也多以运河为背景,借文艺之笔,记录运河畔民生百态,传递烟火温情 。</p> <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1912 - 1949年 ),“漕运转型 曲折探索”。清末停漕后运河治理渐弛,河道衰败。彼时政局动荡、战火频仍,新技术治水理念难挽颓势。但近代城市化浪潮中,有识之士从“水环境与地域文化”切入,探索运河治理新途,让运河功能逐步从“官用”转向“民用”,书写特殊时代漕运转型的挣扎与求变 。</p> <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因大运河关乎国计民生,政府设机构、邀专家“多策治河” 。解放战争时,解放区河段有效治理,还在战役中助力物资运输,见证运河治理在特殊年代的坚守与贡献 。</p> <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京杭大运河航运功能转变,从“国家漕运”转为“内河航运”,主要服务民间物资运输与人员往返。在南方地势平缓、水源充足处,木帆船和小汽船通行无阻,像20世纪30年代苏州上塘河这般,持续助力区域经济发展 。</p> <p class="ql-block">民国面对运河衰败,施“治理措施”:设机构、引技术,如建水闸等工程。虽受时局扰,仍在疏浚河道、防灾及恢复航运上,留下探索印记,见证运河治理在动荡年代的努力 。</p> <p class="ql-block">停漕之后,通惠河渐渐失去航运功能,城市发展与河道治理问题亟待解决。一批留学归国的技术专家和务实官员,尝试把水系治理和市政建设结合起来。尽管当时很多方案没能实施,但也为新中国北京的运河治理积攒了经验,成为城市水道发展历程中宝贵的探索印记 。</p> <p class="ql-block">清末以降,通州河道历经变迁。曾经漕运功能渐弱,民国时社会转型,水道开放有新篇。通惠河等从航运要道,变为市民亲水休闲处,往昔皇家苑囿 waters 也向民众敞开,老照片里的河畔风景,见证着城市水道从功能迭代到与民共享的历程 。</p> <p class="ql-block">图中右侧是殷商青铜主题展示入口,由于时间紧没有去参观。</p> <p class="ql-block">大运河是流动的文化纽带,悠悠运河承载沿岸乡愁,粼粼波光映着往昔记忆,潺潺流水滋养精神家园。千言难尽北京与运河的辉煌,万水千山隔不断血脉情谊,新时代里,二者携手再谱新篇,奔赴未来 。</p> <p class="ql-block">《北京大运河揽胜图卷》,以细腻笔触绘就运河盛景。古建与新城交融,水波共长天一色,把千年运河的历史厚重与时代新貌,凝于卷间,让观者尽览北京大运河的独特风姿 。</p> <p class="ql-block">步入新时代(1949年至今 ),大运河开启“城河共生 交相辉映”新篇。它承载开放、创新基因,串起历史文脉与现代发展,在守护中传承、在探索中焕新,以流动的文化纽带,书写城河共荣的时代答卷 。</p> <p class="ql-block">这幅互动展陈,以蓝色光带勾勒运河脉络,标注“文化河”“生态河” 。2022年京冀段通航,是新起点,它串起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借科技让运河古今对话,诉说着传承与发展的故事 。</p> <p class="ql-block">参观至二层终点,这幅由多省市运河图景组成的展示墙,是运河故事的生动收束。它以“拼图”形式,串联起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等地,每帧画面都是运河沿岸独特的文化符号与生活剪影。这不仅是地理上的贯通,更是文明传承的呼应—— 千年运河早已跨越行政边界,化作一条联结南北、融通古今的文化纽带,让沿岸地域共享同一段历史脉络,共织同一个文化家园,生动诠释着 “运河一体,文化共生” 的深远意涵 。</p> <p class="ql-block">参观大运河博物馆,从春秋凿河肇始,到隋唐贯通南北的磅礴气象,再至当代“城河共生”的新貌,千年运河的发展脉络徐徐铺展。古船模型、历史图文串联起沿岸省市,诠释着它作为文化纽带的深厚意义。这条流淌千年的河道,不仅承载着商贸往来、文化交融,更彰显着中华文明的韧性。走出展馆,深刻意识到守护运河,就是守护民族的文化根脉与精神传承。</p><p class="ql-block">由于大运河博物馆场地较大,展示内容较多,时间紧,所以只参观了2层的大运河历史文化展示厅。让美篇记录此次参观的内容吧。</p><p class="ql-block">照片均由苹果手机14pro max拍照。大部分文字内容通过AI豆包获取。</p><p class="ql-block">制作于2025年6月29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