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山脚下访古韵,兴地村里寻乡情

行舍

<p class="ql-block">六月的周末,阳光明媚,时光正好。我踏上了前往介休兴地古村的旅程,只为在这片绵山西麓的土地上,探寻一份久违的宁静与古韵。这里不仅是农耕文化的发源地,更是佛教文化的传承之所,回銮寺、龙天庙等历史遗迹静静伫立,诉说着岁月的故事。走进兴地村,仿佛穿越千年,古风扑面而来,乡情亦在心头悄然流淌。</p> <p class="ql-block">兴地村,坐落于介休市最南端,依山傍水,地势开阔。东南与沁源县接壤,西南与灵石县相连,村落东西延展,约2.5公里长,国土面积达9.4平方公里。这里沃野千里,耕地面积逾五千亩,其中水浇地达一千六百余亩,盛产的小米远近闻名。如今,兴地村已有1300余户人家,人口逾三千,下设12个村民小组,其中包含冀家庄。村民们世代以农为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村中流传的古法酿醋技艺与魏氏铁艺,更是匠心独运,声名远播。兴地,寓意“兴旺之地”,名副其实。这里不仅人杰地灵,更保留着众多珍贵的历史遗迹,如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回銮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龙天庙,以及村头村尾的三大士与世姑庵。佛教与农耕文化在此交融,古村与庙宇相映成趣,展现出一幅和谐而独特的乡土画卷。如今,兴地村已成功入选国家级传统古村落,成为一处承载历史、传承文化的珍贵之地。</p> <p class="ql-block">回銮寺,始建于唐代,原名灵溪寺,后更名兴国寺。相传唐太宗李世民曾登绵山礼佛未果,于此回銮,遂赐名“回銮寺”。亦有说法称其建于唐僖宗乾符年间,历史久远。五代战乱,寺庙毁于兵燹;北宋建隆三年(962年),得以重建;金代天会、大定年间又经历数次修葺,现存建筑多为元代遗构,保存完好。2006年,回銮寺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研究宋元建筑的重要实物资料。2005年,介休人郭申生倾力筹资,对寺庙进行了修缮,使这座千年古刹重现昔日风采。</p> <p class="ql-block">回銮寺整体坐北朝南,占地约六千余平方米,采用二进院落布局,庄严肃穆。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山门、天王殿、东西配殿、大雄宝殿及垛殿,共计五十余间。大雄宝殿为全寺核心,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黄绿琉璃瓦剪边,气势恢宏。殿内梁架结构为彻上露明造,斗拱粗壮,工艺精湛,保留了典型的元代建筑风格。天王殿面阔三间,单檐悬山顶,殿内供奉四大天王与弥勒佛,古朴庄严,与整体环境浑然一体。整座寺庙不仅建筑精美,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与文化,是宋元时期古建筑艺术的瑰宝。</p> <p class="ql-block">回銮寺不仅是一座宗教建筑,更是一座文化宝库。寺内现存明代彩塑四尊,碑刻二十一通,其中尤以宋咸平五年(1002年)的《大宋国抱腹山回銮寺及诸寺院灵境之碑》与金大定二十五年(1185年)的《重修回銮寺碑记》最为珍贵,详尽记录了寺庙的历史沿革与佛教文化的传承。这些碑刻不仅是研究地方历史的重要文献,也为后人了解古代宗教与社会生活提供了宝贵资料。而关于唐太宗李世民在此回銮的传说,更为寺庙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吸引着无数游客与学者前来探访、研究。</p> <p class="ql-block">“绵山脚下有兴地,古风新韵谱华章。”如今的兴地村,正以崭新的姿态迎接四方来客。依托绵山的自然风光与深厚的历史文化,兴地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努力打造集古村风貌、民俗体验、文化传承于一体的特色乡村。古韵犹存,乡情依旧,走进兴地,不仅是一次文化的寻根之旅,更是一场心灵的归乡之行。在这里,历史与现实交织,传统与现代融合,绘就了一幅绵山脚下最美的乡村画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