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暑期“二牙”之旅(终结篇)‍—伊比利亚的“二珠”瓦伦西亚和巴塞罗那

随风去它地

<p class="ql-block">  从马德里出发又折返再次向着地中海方向奔去,7月的西班牙艳阳高照,海边几乎都是欧洲游客。这将是此次旅行中剩下的最后两个城市了,分别属于瓦伦西亚地区的瓦伦西亚和加泰罗尼亚地区的巴塞罗那。两个城市风格不一,各有特色。前者内敛平静,后者则热情奔放。因为这之前分别游历了西班牙的故都与新都,导游为了便于讲解,把瓦伦西亚类比做广州,巴塞罗那则看成是上海。这倒也不失联想上的一个权宜之举吧。</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瓦伦西亚是西班牙第三大城市,第二大海港,但人口不足80万,走在街上并没有像其他旅游城市那样熙熙攘攘,只见游客不见当地人的隔离感,进城后在静谧祥和的氛围里感到了一股接地气的舒适。</p> <p class="ql-block">  以广州为坐标,那就不能离开美食。果然比起教堂的厚重首先让我想起的是瓦伦西亚垂涎欲滴的各种美食。</p><p class="ql-block"> 中央市场位于瓦伦西亚老城区,建于二十世纪初年,当地百姓的菜篮子,充满烟火气息的大市场。里边的摊位竟有900多家,从鱼虾海产品到奶酪、火腿、鲜花、水果、蔬菜、橄榄油、葡萄酒,遛得我眼花缭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同时瓦伦西亚还是妥妥的鱼米之乡,欧洲柑橘的著名产地。稻米是瓦伦西亚的特产,西班牙海鲜饭的鼻祖出自瓦伦西亚,据说正宗的瓦伦西亚版海鲜饭最早是由兔肉、鸡肉、蜗牛肉制成,后来改良为现在的海鲜饭原料,它的大米尤为上乘,半生不熟的火候,在大米飘出的芳香中一口下去带着一股艮啾啾的嚼劲儿。</p> <p class="ql-block">  瓦伦西亚传统的景点都围绕着老城区,走上一圈全能遇见了。比如瓦伦西亚的大教堂,像西班牙很多教堂一样,也是在清真寺庙的基础上兴建起来的,融合的特征一眼便能感受出来。哥特式的大圆顶、巴洛克式的奢华新奇、新古典主义的简洁典雅,和谐统一在建筑表述出来的每一个时代宗教信仰中。在这座教堂里还收藏着耶稣最后晚餐使用过的圣杯,吸引着众多信徒祭拜。</p><p class="ql-block"> 大教堂的八角形钟楼当地人称为米迦勒塔。高度大约70米,1420年竣工,里边螺旋状阶梯共有207级,越登越陡峭,塔顶建有瞭望塔,可以俯瞰瓦伦西亚的全貌,顶端挂有一座巨型时钟。</p> <p class="ql-block">  圣女广场中的喷泉塑立着海神波塞冬,四周环绕着八位青铜裸女,象征着瓦伦西亚的母亲河哺育下的八条支流。瓦伦西亚灌溉系统的发达正是在摩尔人统治时期得到了科学治理,至今仍有一座水利法庭在运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瓦伦西亚虽然是一个具有两千多年历史文化的古城,但又极具现代气息,除了古色古香的老城区,瓦伦西亚在新城区还有一组闻名世界的现代艺术建筑,那就是先锋艺术风格的科学艺术城,由天文馆、科学博物馆和欧洲最大的海洋馆、歌剧院、公园等组成。它是由被誉为建筑诗人的瓦伦西亚设计师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设计而成,1996年开始动工,2004年建成并投入运营。</p><p class="ql-block"> 在瓦伦西亚走一圈,新旧古今的建筑对比带来的冲击感特别强烈,但又十分自然地融进了人间烟火之中,我觉得这一定是个小城故事多的地方,可惜我没有静下聆听的机会,但此生跟她相拥遇见已是最美好的缘分了。</p> <p class="ql-block">  沿着地中海沿岸继续向东北方向的另一个阳光城市巴塞罗那奔去,好想让时光停滞不前,延迟一下对那个伊比利亚明珠的审美期待,相对于普通平凡的日子,审美竟是如此短暂,巴塞罗那这个集阳光、海浪、沙滩、美食、古典、时尚于一身的被上帝精心雕琢的地方,也只能匆匆驻足两天而已,一路上惊叹伴着遗憾,除了驻足观赏也只能尽力用镜头捕捉她满城皆景的美丽了。</p> <p class="ql-block">  巴塞罗那的西班牙广场。</p> <p class="ql-block">  巴塞罗那加泰罗尼亚广场。</p> <p class="ql-block">  不能免俗地在广场上留个影,就像40多年前手上揣着本伟人语录在天安门广场习得的姿势。</p> <p class="ql-block">  巴塞罗那的博盖利亚市场,是欧洲最古老最地道的食品市场,琳琅满目、五颜六色的美食造成的视觉冲击效果,不仅垂涎欲滴而且常常令人驻足欣赏举步不前。如果瓦伦西亚那个市场属于西班牙,那么巴塞罗那的农贸市场应该属于欧洲了。</p> <p class="ql-block">  从港口穿过兰布拉斯大道便可进入巴塞罗那的核心城区。而那里最重要的一站便是参观圣家族大教堂。</p> <p class="ql-block">  在巴塞罗那你可以谁都不了解,但有一个人是绕不过去的,因为这座城与这个人彼此成就,他用一己之力托举起了巴塞罗那大部的人文风景,给这座城留下了九座熠熠生辉艺术品般的神奇建筑,<span style="font-size:18px;">以他鬼才般的智慧让巴塞罗那成为独一无二的梦幻城池,他就是高迪。甚至有人这样评价他的成就:没有巴塞罗那,西班牙就失去一半色彩;而没有高迪,巴塞罗那也会失去一半的色彩。所以巴塞罗被称之为“高迪之城”,名归实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高迪(1852-1926)的一生处于19世纪与20世纪的交替时代,这一时期西班牙日不落地位在世界舞台上也只剩下落日余晖了。1898年的美西战争让西班牙彻底失去霸主地位,在这种背景下西班牙知识分子,也统称为“九八一代”,在强国梦破碎的刺激下开始反思探索,寻求现代的西班牙欧洲之路。高迪这位土生土长的巴塞罗那人,毕业于巴塞罗那的建筑学校,毕业后他成为了建筑师,他的建筑理念自然与时代背景脱不开,拥有“九八一代”中的激进思想,成为现代主义建筑的先锋,在他的每部作品里都可找到对那个时代样貌的注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他的校长在颁发给他毕业证书时感叹不知是颁给了疯子还是天才。他的作品属于在奇特的构思中师法自然的“雕塑性”建筑,如同想象力的盛筵展现在你面前。大地的山川、河流、草木、花鸟、虫兽,都是他灵感源泉和效仿对象。富有动感、光怪陆离的造型,初见让人目瞪口呆,转而又不得不深深折服而顶礼膜拜,每一座建筑都是高迪给这个城市打造的鬼斧神工的绝版勋章,他的名言:直线属于人类,而曲线属于上帝,成为他建筑理念的灵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他</span>一生的作品有十七项被列为西班牙国家级文物,七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巴塞罗那有著名的三件套,即巴特罗之家、米拉之家、圣家族教堂。</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圣家族教堂坐落在巴塞罗那市中心,远远地就能望见这座地标建筑,原本这是由另一位设计师设计的新哥特式教堂,1883年高迪接手后把自己的艺术理念、宗教热情全部投入到这座教堂里,《圣经》里的全部情节从耶稣诞生、受难、复活三个方面都贯穿在了他设计的理念与细节中。老实说很多我也看不懂也体味不出,但有一点感受很深,就是在这座巨大的教堂里哪怕四周处在热闹喧嚣的人群里,只要望向天空,心里便能生出巨大的空寂,这是不是高迪在体弱多病、苦闷孤独境遇下,对上帝救赎的感悟呢。直到高迪离世,也只完成了这座教堂的1/4。中间除了资金短缺,还有人类的战争、政府内乱都差点让这座建筑成为了世上最著名的烂尾楼,还好,它并没有停止建筑,只是时而缓慢时而加速地成长,直到见到的那一刻仍然是正在进行时。</p><p class="ql-block"> 当我看到它时,不仅为它无与伦比的形象瞠目结舌,一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孤勇形象伫立在我面前,三座外立面,四座塔楼,十二座尖塔,更为它身后几台仍在运作的起重机感到不可思议。这是用时光雕刻打磨艺术品的现场,从19世纪末的动工,到21世纪初的遇见,从历史走来,向着未来奔去。我没有见到历史,也许也没机会再见它的未来了,但有幸在2014年的7月见证了它那梦幻增长的时刻。走进教堂内部,那种比见到外边轮廓更强的震撼感再一次袭来,在光与影的交织里,彩窗与建筑构件搭建起的石头丛林,迷宫一般地散发着神秘的色彩。而这全部的光都来自于自然,朝阳与落日,东升西沉在教堂里日复一日。</p><p class="ql-block"> 高迪在这座教堂里融合了哥特式与新艺术运动风格的元素。在他独树一帜的建筑风格里,几乎见到了他全部的美学追求,有早期阿拉伯摩尔人对色彩追求的极致,有古典主义繁富逼真的人物造型,有融合工业风的大刀阔斧,有新自然主义师法自然的奇思妙想,总之这是时代登峰造极的标志,又是高迪独树一帜对建筑的表达,对宗教的热忱。即使这是一件未完成的艺术品,但它仍然被收进了世界文化遗产。西班牙政府预计明年也就是2016年高迪去世一百周年完成这项伟大的工程。</p> <p class="ql-block">  巴特罗之家坐落在格拉西亚大道上,整个大道如同现代艺术建筑博物馆。这是高迪1904年为住户巴特罗改造装修的一座旧公寓。他以加泰罗尼亚地区的古老童话《乔治屠龙》生发出创作灵感,用建筑语言再现了童话中的各种情节,比如屋脊设计成弯弯曲曲的龙形,还将阳台、天井都用色彩形状变幻不一的瓷砖、铁艺进行改造。当然这样的奇异大胆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的,房东太太首先发难:让你模仿谁让你越界了!但当这座耳目一新的建筑豁然开朗地展现在街道上之后,立刻成为网红,吸引了众多观众,果然还是有人识货,于是便有了米拉之家的建造。而这次更严重的后果竟然是直接被房东太太告上法庭。两位房东太太的认知能力和胡搅蛮缠,也直接或间接导致了高迪只想立业不愿成家的现实状况,这也使高迪的终身伴侣除了建筑还是建筑。</p> <p class="ql-block">  米拉之家绰号“采石场”的外景。高迪塑造的各种童话般的艺术造型并不是简单的装饰,而是科学地运用建筑力学、功能改造为具有实用价值的艺术型住宅,比如可以是烟囱、下水道等等,这在今天看来依然是具有新颖、前卫、开创先河的设计。</p> <p class="ql-block">  巴塞罗那是整个葡萄牙、西班牙“二牙”之旅的最后一站,然而这里非但没有产生审美疲劳,倒产生了乐曲演奏至高潮戛然而止的意犹未尽,令人难忘。</p><p class="ql-block"> 回到伦敦,阳光吝啬地躲进大气层里,天气骤然阴冷起来,村里的末班车已经赶不上了,只好在伦敦留宿一晚,明天再回兰村了。</p><p class="ql-block"> 最近在慢慢整理十多年前的一些照片,发现已经不轻松了,这些年的物是人非,得努力拂去风霜的尘埃加以辨认。<span style="font-size:18px;">把那些风景人物照片码在年代的排序里,好像从中获取了一份再生之情。所以很多事情的过程、经历一定是痛并快乐,苦乐参半的状态。</span>深深浅浅的回忆,有时如潮涌漫溯,有时又突然汹涌地抵达情感的闸门。归纳中也慢慢誊清些近年来野草丛生、漫漶杂乱的心理空间,尽力驱走岁月生发出的挫败感、无力感。</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近年流行“断舍离”的活法,我觉得这个前提首先是“有”,看遍才能放下,方知取舍。</span>百年之后无论谁的结局终将灰飞烟灭,世间千景万物一别两清,在目光所及的当下先慢慢享用这命运赐予的过往吧,谨此致敬那年7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