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style="font-size:20px;">81、心愿</b></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有一个老母亲她一共有三个孩子,两个女儿特别能干孝顺,一个儿子有些窝囊无能。</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两个女儿常常塞钱给老母亲让她买好吃的,可老母亲又特别疼小孙子,于是常常把女儿给的钱又去塞给了儿子,让他给小孙子买吃的。</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邻居气不过就去把这个秘密告诉了大女儿,大女儿说她给妈妈钱就是为了让妈妈高兴,她愿意怎么花就怎么花,如果妈妈把钱省给儿子和孙子能够换来她的开心和尊严的话,那这个钱就算花得值得。老母亲听了大女儿的话特别高兴,她说看着孙子吃比自己吃香多了。</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过了一个月,二女儿回来了,她知道了这个秘密后非常生气,于是她天天守在家里教训开导老母亲,规定她给自己买吃的买喝的,而且非要看着她吃下去不可,老母亲气得什么都吃不下,最后抑郁而死。</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启示:</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人的一生中什么最重要?当一个人做一件好事的时候,旁人考虑的可能是他这样做值不值得,这种付出有没有回报?然而这些都不重要,一个人拥有他想拥有的是最开心的,在人生的所有事情中人的心愿是最重要的。</span></h1> <h1><b style="font-size:20px;">82、误会 </b></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早年在美国阿拉斯加地方,有一对年轻人结婚,婚后生育,他的太太因难产而死,遗下一孩子。</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他忙生活,又忙于看家,因没有人帮忙看孩子,就训练一只狗,那狗聪明听话,能照顾小孩,咬着奶瓶喂奶给孩子喝,抚养孩子。</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有一天,主人出门去了,叫它照顾孩子。</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他到了别的乡村,因遇大雪,当日不能回来。第二天赶回家,狗立即闻声出来迎接主人。他把房门打开一看,到处是血,抬头一望,床上也是血,孩子不见了,狗在身边,满口也是血,主人发现这种情形,以为狗性发作,把孩子吃掉了,大怒之下,拿起刀来向着狗头一劈,把狗杀死了。</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之后,忽然听到孩子的声音,又见他从床下爬了出来,于是抱起孩子。虽然身上有血,但并未受伤。</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他很奇怪,不知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再看看狗身,腿上的肉没有了,旁边有一只已死的狼,口里还咬着狗的肉。狗救了小主人,却被主人误杀了,这真是天下最令人惊奇的误会。</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启示:</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误会的事,是人往往在不了解、无理智、无耐心、缺少思考,未能多方体谅对方,反省自己,感情极为冲动的情况之下所发生。误会一开始,即一直只想到对方的千错万错。因此,会使误会越陷越深,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在对别人有所决定与判断之前,要理智、思考,首先想想这是否一个“误会”。</span></h1> <h1><b style="font-size:20px;">83、宽大</b></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一个来自越战归来的士兵的故事。他从旧金山打电话给他的父母,告诉他们:”爸妈,我回来了,可是我有个不情之请。我想带一个朋友同我一起回家。””当然好啊!”他们回答:“我们会很高兴的。”</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不过儿子又继续说下去:“可是有件事我想先告诉你们,他在越战里受了重伤,少了一条胳臂和一只脚,他现在走投无路,我想请他回来和我们一起生活。”</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儿子,我很遗撼,不过或许我们可以帮他找个安身之处。”父亲又接着说:“儿子,你不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像他这样残障的人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很大的负担。我们还有自己的生活要过,不能就让他这样破坏了。我建议你先回家然后忘了他,他会找到自己的一片天空的。”就在此时儿子挂上了电话,他的父母再也没有他的消息了。</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几天后,这对父母接到了来自旧金山警局的电话,告诉他们亲爱的儿子已经坠楼身亡了。警方相信这只是单纯的自杀案件。于是他们伤心欲绝地飞往旧金山,并在警方带领之下到停尸间去辨认儿子的遗体。</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的确是他们的儿子没错,但惊讶的是儿子居然只有一条胳臂和一条腿。</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启示:</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多数人要去喜爱面貌姣好或谈吐风趣的人很容易,但是要喜欢那些造成我们不便和不快的人却太难了。我们总是宁愿和那些不如我们健康、美丽或聪明的人保持距离。放下你的残酷吧,请无怨无悔地爱,无怨无悔地去接纳。 每个人的心里都藏着一种神奇的东西称为“友情”,你不知道它究竟是如何发生何时发生,但你却知道它总会带给我们特殊的礼物。</span></h1> <h1><b>84、陶行知的四块糖果</b></h1><h1><br></h1><h1> 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h1><h1> 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那位同学,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尊重我。”</h1><h1> 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这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h1><h1> 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h1><h1><br></h1><h1> 启示:</h1><h1> 关爱、尊重、宽容、鼓励引导的力量是巨大的。 </h1> <h1><b>85、黑木炭白衬衫</b></h1><h1><br></h1><h1> 8岁的帕科放学以后气冲冲地回到家里,进门以后使劲地跺脚。他的父亲正在院子里干活,看到帕科生气的样子,就把他叫了过来,想和他聊聊。</h1><h1> 帕科不情愿的走到父亲身边,气呼呼地说:“爸爸,我现在非常生气。华金以后甭想再得意了。”</h1><h1> 帕科的父亲一面干活,一面静静地听儿子诉说。帕科说:“华金让我在朋友面前丢脸,我现在特别希望他遇上几件倒霉的事情。”</h1><h1> 他父亲走到墙角,找到一袋木炭,对帕科说:“儿子,你把前面挂在绳子上的那件白衬衫当作华金,把这个塑料袋里的木炭当作你想象中的倒霉事情。你用木炭去砸白衬衫,每砸中一块,就象征着华金遇到一件倒霉的事情。我们看看你把木炭砸完了以后,会是什么样子。”</h1><h1> 帕科觉得这个游戏很好玩,他拿起木炭就往衬衫上砸去。可是衬衫挂在比较远的绳子上,他把木炭扔完了,也没有几块扔到衬衫上。</h1><h1> 父亲问帕科:“你现在觉得怎么样?”</h1><h1> 他说:“累死我了,但我很开心,因为我扔中了好几块木炭,白衬衫上有好几个黑印子了。”</h1><h1> 父亲看到儿子没有明白他的用意,于是便让帕科去照照镜子。帕科在一面大镜子里看到自己满身都是黑炭,从脸上只能看到牙齿是白的。</h1><h1> 父亲这时说道:“你看,白衬衫并没有变得特别脏,而你自己却成了一个'黑人'。你想在别人身上发生很多倒霉事情,结果最倒霉的事却落到自己身上了。有时候,我们的坏念头虽然在别人身上兑现了一部分,别人倒霉了,但是他们也同样在我们身上留下了难以消除的污迹。” </h1><h1><br></h1><h1> 启示:</h1><h1> 我们应该学会宽容,以豁达的心态对待他人的过错;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在愤怒时保持冷静,避免因冲动而做出后悔的事情。</h1> <h1><b>86、皮尔·保罗校长“妙手回春”</b></h1><h1><br></h1><h1> “我一看你修长的小拇指就知道,将来你一定会是纽约州的州长。”就这么一句普通的话,却改变了一个学生的人生。</h1><h1> 此话出自美国纽约大沙头诺必塔小学校长皮尔·保罗之口,话语中的“你”是指当时一名调皮捣蛋的学生罗杰·罗尔斯。小罗尔斯出生于美国纽约声名狼藉的大沙头贫民窟,这里环境肮脏、充满暴力,是偷渡者和流浪汉的聚集地。因此,他从小就受到了不良影响,读小学时经常逃学、打架、偷窃。</h1><h1> 一天,当他又从窗台上跳下,伸着小手走向讲台时,校长皮尔·保罗将他逮个正着。出乎意料的是,校长不但没有批评他,反而诚恳地说了那句话,并给予他语重心长的引导和鼓励。</h1><h1> 当时的罗尔斯大吃一惊,因为在他不长的人生经历中只有奶奶让他振奋过一次,说他可以成为5吨重的小船的船长。他记住了校长的话,并坚信这是真实的。</h1><h1> 从那天起,“纽约州州长”就像一面旗帜在他心里高高飘扬。罗尔斯的衣服不再沾满泥土,罗尔斯的语言不再肮脏难听,罗尔斯的行动不再拖沓和漫无目的。</h1><h1> 在此后的40多年间,罗尔斯没有一天不按州长的身份要求自己。51岁那年,他终于成为了纽约州的州长。</h1><h1><br></h1><h1> 启示:</h1><h1> 信念的力量是巨大的。坚定的信念能够激发内在潜力,可以帮助我们克服困难,实现目标。</h1> <h1><b>87、鹦鹉的坏毛病</b></h1><h1><br></h1><h1> 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有一位女士养了一只珍贵的鹦鹉。这只鹦鹉非常美丽,可是它却有一个坏毛病:经常咳嗽且声音沙哑难听,好像喉咙里塞满了令人作呕的痰。女主人十分焦虑,急忙带它去看兽医,生怕它患上了什么呼吸系统的怪病。</h1><h1> 检查结果证明,鹦鹉完全健康,根本没有任何毛病。女主人急忙问,为什么鹦鹉会发出那么难听的咳嗽声?</h1><h1> 医生回答说:“俗话说,鹦鹉学舌。它之所以发出咳嗽声,一定是因为它经常听到这样的声音,你们家一定有人经常咳嗽,是吗?”</h1><h1> 这时,女主人有些不好意思了。原来,她自己有抽烟的习惯,所以经常咳嗽,鹦鹉只不过是惟妙惟肖地把女主人的咳嗽声模仿出来而已。</h1><h1><br></h1><h1> 启示:</h1><h1> 正人先正己 。</h1> <h1><b style="font-size:20px;">88、张伯苓先生戒烟</b></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国著名教育家张伯苓,1919年之后相继创办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他十分注意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并且身体力行,为人师表。</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次,他发现有个学生手指被烟熏黄了,便严肃地劝告那个学生说:“烟对身体有害,要戒掉它。”没想到那个学生有点不服气,俏皮地说:“那您吸烟就对身体没有害处吗?”张伯苓对于学生的责难,歉意地笑了笑,立即唤工友将自己所有的吕宋烟全部取来,当众销毁,还折断了自己用了多年的心爱的烟袋杆,诚恳地说: “从此以后,我与诸同学共同戒烟。”果然,打那以后,他再也不吸烟了。 </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启示:</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以身作则,言行一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span></h1> <h1><b>89、老禅师的育人技巧</b></h1><h1><br></h1><h1> 相传古代有位老禅师,一日晚在禅院里散步,看见院墙边有一张椅子,他立即明白,有人违反寺规翻墙出去了。老禅师也不声张,静静地走到墙边,移开椅子,就地蹲下。</h1><h1> 不到半个时辰,果真听到墙外一阵响动。少顷,一位小和尚翻墙而入,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背脊跳进了院子。当他双脚着地时,才发觉刚才自己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傅。小和尚顿时惊慌失措,张口结舌,只得站在原地,等待师傅的责备和处罚。</h1><h1> 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师傅并没有厉声责备他,只是以很平静的语调说:“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吧。”</h1><h1><br></h1><h1> 启示:</h1><h1> 沉默,无声的教育,也是一种教育的艺术。</h1> <h1><b>90、提醒自我</b></h1><h1><br></h1><h1> </h1><h1> 有个老太太坐在马路边望着不远处的一堵高墙,总觉得它马上就会倒塌,见有人向墙边走过去,她就善意地提醒道:“那堵墙要倒了,远着点走吧。”被提醒的人不解地看着她,大模大样地顺着墙根走过去了——那堵墙没有倒。</h1><h1> 老太太很生气:“怎么不听我的话呢?!”又有人走来,老太太又予以劝告。三天过去了,许多人在墙边走过去,并没有遇上危险。第四天,老太太感到有些奇怪,又有些失望,不由自主便走到墙根下仔细观看,然而就在此时,墙缍倒了,老太太被掩埋在灰尘砖石中,气绝身亡。</h1><h1><br></h1><h1> 启示:</h1><h1> 提醒别人时往往很容易,很清醒,但能做到时刻清醒地提醒自己却很难。所以说,许多危险来源于自身,老太太的悲哀便因此而生。</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