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七绝•咏马踏飞燕</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文/蕙心兰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青铜铸骏逸超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燕掠蹄轻势若神。</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千载风华凝一瞬,</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昂扬意气跃霄宸。</p> 跃动千年的华夏传奇 <p class="ql-block"> 在兰州的甘肃省博物馆内,静静伫立着一件举世瞩目的瑰宝——铜奔马,世人更为熟知的,是它诗意的别名“马踏飞燕”。这件青铜铸就的杰作,宛如一道穿越时空的光,照亮了古代中国璀璨的艺术星空。</p><p class="ql-block"> 踏入省博展厅,目光瞬间会被铜奔马牢牢吸引。骏马昂首嘶鸣,躯干壮实而四肢修长,腿蹄轻捷,三足腾空、飞驰向前,一足踏飞鸟。那只被马蹄轻轻踩踏的飞燕,回首惊顾,似乎对骏马的迅猛之势既惊讶又叹服。整件作品动静相衬,既展现出骏马奔腾的磅礴气势,又捕捉到飞燕刹那间的灵动姿态,将力与美完美融合,仿佛凝固了一个充满动感与张力的瞬间,却又让人感受到无尽的力量在涌动。</p> <p class="ql-block"> 马踏飞燕,原名铜奔马,1969年10月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是该馆的镇馆之宝。通说认为其为东汉时期的青铜器,通高34.5厘米,长45厘米,宽13.1厘米,重7.15公斤。</p> <p class="ql-block"> 铜马三足腾空、昂首嘶鸣,落下的一足踏于飞鸟之上。塑造者摄取了奔马三足腾空、一足超略飞燕的刹那瞬间,飞燕回首惊顾,更加增强奔马急速向前的动势,其全身的着力点集中于超越飞燕的一足上,精准地掌握了力学的平衡原理,具有卓越的工艺技术水平。</p> <p class="ql-block"> 采用陶范铸接法,先铸造马的头颈身躯,分铸腿足再相接,耳朵等细节另铸插入相应洞孔。在铸造腿部时,通过浇注铜液、放入铁构件强化腿部强度和支撑力。</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从工艺角度看,铜奔马构造巧妙,利用鸟翅平衡,同时在腿根、踝关节、蹄足等受力点做榫卯状特殊处理,使主体得到更好的支撑,体现了高超的制作工艺。在外交方面,1972年至1973年,铜奔马先后前往英、美、法等12个国家展出,名扬中外,被誉为“绝世珍宝”“天才的中国马”,1983年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满庭芳·观甘肃省博物馆丝绸之路展</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文/蕙心兰质</p><p class="ql-block">陇馆含珍,丝途展卷,恍临岁月尘封。彩陶流韵,青器铸豪风。数尽琳琅瑰宝,皆凝注、往昔昌隆。遥思处,驼铃古道,商旅意情浓。</p><p class="ql-block">惊逢。千载事,胡商汉贾,攘往熙融。念文明相兼,今古攸同。且看繁华焕彩,凭谁记、昔日勋功。凝眸久,辉煌在目,兴废叹无穷。</p> 甘肃丝绸之路文明展 <p class="ql-block"> 《甘肃丝绸之路文明展》:位于中楼二层,分为丝绸之路的前奏、开拓、繁荣、绵延四个单元。以丝绸之路发展史为脉络,展示了从青铜时代到元代,丝绸之路在甘肃发展过程中的文明演变以及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与融合,展品包括北方草原文化青铜器、铜奔马及仪仗队、汉唐丝织品、佛教造像、金银器、唐三彩、元青花等。</p> <p class="ql-block"> 甘肃丝绸之路文明展是国内唯一以丝绸之路为主题的基本陈列。展览汇集甘肃省内考古发现的顶级珍藏,包含400余件历史文物精品,涵盖彩陶、青铜、玉石、金银器等多种品类。</p> <p class="ql-block">铜车马仪仗队:出土于武威雷台汉墓,是“天马西来”这一历史文化现象的重要实物见证。铜车马仪仗队则生动再现了汉代的车马出行场景,反映了当时的车马制度和工艺水平</p> <p class="ql-block"> 西域多产良马,汉武帝为抵御匈奴骑兵进犯,两次派军西征,引进大宛汗血宝马,使汉代养马业和骑兵得到长足发展,增强了汉朝的军事力量。</p> <p class="ql-block"> 马是古代重要的交通工具,在丝绸之路的交通往来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促进了东西方贸易、文化交流以及人员往来。</p> <p class="ql-block"> 马在古代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象征着速度、力量、勇气和自由等,“天马”更是被赋予了神秘、高贵的色彩,代表着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p> <p class="ql-block">出土地点:武威磨嘴子汉墓。</p><p class="ql-block">文物级别:一级文物。</p><p class="ql-block">形象刻画:木俑一般以黑、红色彩绘五官和衣服领缘,作舞蹈状,束发,身着长袍。有的左臂放于胸前,右臂向上平举,头向右,似看向右上方;有的身体向右倾斜,右臂放于胸前,左臂上举,头右向。</p> <p class="ql-block">石窟艺术:麦积山石窟始建于公元五世纪初,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保存有221座洞窟,10632身泥塑石雕,1000多平方米壁画。其以泥塑、石胎泥塑为主要艺术形式,被誉为“东方雕塑艺术陈列馆”,是中国唯一保存北朝造像体系最为完整的石窟,能全面反映从公元5世纪起至公元18世纪中国泥塑艺术演变历史。</p> 甘肃古生物化石展 <p class="ql-block"> 《甘肃古生物化石展》:位于西楼二层和三层,二层为地球厅、古生代海洋动物厅、中生代恐龙1厅,三层为中生代恐龙2厅、新生代黄河古象厅。该展览全方位展示了在甘肃境内地球与生命进化和地质时期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发现的各类古生物化石,以及它们的生活环境等,其中黄河古象化石是我国最大的一具古象化石,也是世界上最完整的剑齿象骨架化石。</p> <p class="ql-block">禽龙化石:2002年从肃北境内挖掘采回,发现的化石材料约占全部骨架的65%,属于基本完整的骨架个体。根据研究成果,其姿态被设计为四足行走姿态,是中国第一具以这种姿态装架的禽龙。</p> <p class="ql-block"> 合川马门溪龙化石:1947年在甘肃兰州市红古区海石湾发现,身长22米,颈长9米,高近4米,体重约40-50吨,生活在距今1.4亿年前的侏罗纪晚期,是我国最早发现的蜥脚类恐龙化石,曾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二大恐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