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如墨,缓缓漫过老宅的青瓦,檐角的风铃在微风中轻轻摇晃,发出细碎的声响。我又回到了乡下老宅,站在院子中央,目光不自觉地落在墙根那棵饱经风霜的石榴树上。斑驳的树皮诉说着岁月的故事,虬曲的枝干却依旧生机勃勃,新抽出的枝条在风中舒展腰肢,未绽的花苞宛如凝固的琥珀,安静地依偎在绿叶之间。在这一方小小的天地里,时间仿佛被浸泡在清凉的古井之中,滤去了尘世的喧嚣与焦躁,只留下石榴树从容生长的痕迹。 <h1>年少时读陶渊明的诗,总觉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过是文人逃避现实的自我安慰。可如今,望着眼前的石榴花苞,忽然明白了其中深意。它从不与春日里争奇斗艳的桃李攀比,只是在属于自己的时节,静静绽放。不争,不是消极的退缩,而是一种智慧的沉淀。它是将根深深扎入岁月的土壤,在无人问津的角落,依然能活出生命的丰盈与绚烂。</h1> <p class="ql-block">村口小学的周老师,是我记忆里最鲜活的“不争”写照。三十余载光阴,他将自己的青春与热血,都奉献给了那间简陋的教室和一群求知若渴的孩子。在这个人人都追逐功名利禄的时代,他却像一株静默的石榴树,不张扬,不炫耀,只是默默耕耘,用知识的甘霖浇灌着孩子们的心田。他的世界简单而纯粹,没有世俗的纷扰,只有书本的墨香和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岁月在他的脸上刻下了皱纹,却也赋予了他一种独特的从容与宁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记起那次杭州之行,西湖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泛舟湖上,忽见芦苇丛中停泊着一只小小的乌篷船。老船工蹲在船头,专注地剥着莲蓬,青白的莲子一颗颗滚落进竹篮。周围游客们忙着拍照、发朋友圈,镜头里挤满了断桥上熙熙攘攘的人群。老船工却不为所动,只是偶尔抬头,望一眼远处山间的流云。他的背影,被淡青色的水光晕染,宛如一幅被时光遗忘的水墨画。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人都在奋力奔跑,而他却甘愿做岸边的芦苇,在风中自在摇曳,遵循着自己的节奏,享受着生活的闲适与恬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回到城市,楼下的张叔又让我对“不争”有了新的感悟。退休后的他,一头扎进了多肉植物的世界。他家的阳台,成了钢筋水泥森林里的一片绿洲。粗陶花盆里,玉露晶莹剔透,生石花憨态可掬,每一株多肉都被他精心照料,长得胖乎乎、圆滚滚的。这片小小的多肉天地,渐渐成了小区里的一道独特风景。孩子们常常趴在栏杆上,好奇地观察这些可爱的小生命。在这里,没有职场的竞争,没有生活的压力,只有对生命的热爱与呵护。</p> 这世间,总有一些角落,远离争名逐利的喧嚣,在岁月的长河中静静伫立。它们是老宅那棵默默生长的石榴树,是坚守三尺讲台的周老师,是西湖上悠然自得的老船工,是阳台上生机盎然的多肉植物。它们不争不抢,不慌不忙,却在这份宁静与从容中,绘就了生命中最动人的画卷。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愿我们都能学会“不争”,寻得内心的一方净土,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