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当代书法圈里,国展大草作品就像一面特别的镜子,一边照着千年传承的书法老底子,一边映着咱们现代人的审美和创作想法,很值得好好唠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先说说传统这事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草从张旭、怀素那会儿的狂放,到王铎、傅山接着玩出的新花样,最核心的就是 “抒情” 和 “线条耍得溜”。看这批作品,雷毓鹏写冯延巳的词,笔锋一路连转,墨色一会儿浓、一会儿淡,就像跟着古人的节奏在跳舞;薛培睿写苏轼的诗,线条扭来扭去、按按提提,能看出他肯定没少琢磨古人咋用笔。这就好比学武功,先把传统招式练熟,才能接着玩创新,大草创作也得守着这份老祖宗的 “家底”,不然就容易丢了草书的魂。</p> <p class="ql-block">再看现代玩法带来的新变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现在看书法,好多时候是在展厅里,大家习惯了被强烈的视觉冲击抓住眼球。这些大草作品也跟着变,章法不再是老老实实排排站,字有时候挤成一堆,有时候又孤零零散开,墨色也敢玩极端,像曾涛的作品,枯墨、湿墨、浓墨、淡墨混在一起,乍一看特刺激。张坤写秦观的词,线条缠成一团,空白地方也安排得特巧妙,把原来 “顺着时间看线条” 的感觉,变成 “盯着空间找惊喜” 了,这就是在适应咱们现在看展览、看作品的习惯,把书法从 “写字” 往 “造视觉艺术” 上推了推。</p> <p class="ql-block">不过,大草最核心的还是 “抒情”。不管形式咋变,得让看的人感受到情绪。李爱民、温鹏杰借着苏轼、陈子昂的诗词,用线条的快慢、墨色的干湿,把诗里的意思和自己的心情传递出来,让古人的文字和咱们现在的感受接上轨。要是光玩形式,把字写得谁也看不懂,把情感丢了,那大草就变成花架子了,所以 “以情驭笔” 这事儿,得一直守着。</p> <p class="ql-block">当然,也有让人担心的地方。有的作品为了让视觉更炸,把草字的规矩扔一边了,甚至变成单纯炫技巧,乍一看热闹,仔细品没啥滋味。这就提醒咱们,玩大草得在 “传统本事”“形式创新”“情感表达” 中间找平衡,不能光顾一头。</p> <p class="ql-block">总的来说,这批国展大草作品,就是在拿传统当地基,用现代形式开脑洞,靠情感给作品注入灵魂。往后要是创作者能把 “传统有多深”“创新有多巧”“情感有多真” 平衡好,大草肯定能在老传统和新时代里走出新路子,让这门古老的艺术接着在咱们身边发光,一边连着过去的文化根脉,一边贴着现在的生活,写出属于咱们这个时代的草书故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