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经典诗词“读与写”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山翁

<p class="ql-block">毛泽东经典诗词“读与写”④</p><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诗词,宛如璀璨星辰闪耀着汉字神韵之千年风华,亦似明镜映照出华夏五千年连绵不绝之文明脉络,与岁月淬炼之沧桑变迁。</p><p class="ql-block">而毛泽东,这位伟大的领袖,以其独树一帜的创造力与豪迈的气魄,完成了古典诗词的现代转型。他巧妙地运用中国古典诗词的形式,来反映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事业,真正达成了诗史合一的至高境界。他以诗写史,以史入诗,正事为史,余事成诗,铸就了一部部流芳千古的史诗。古人云:“诗有史,词亦有史,庶乎自树一帜矣。”毛泽东无疑是屹立在这一文化传承与创新巅峰的巨人,被赞誉为“千古第一流的诗人”“古为今用的大师”。</p><p class="ql-block">毛泽东一生创作了150多首诗词,这些作品堪称运用我国旧体诗词形式反映现实社会和现代生活的艺术典范。其中,有洋溢着年轻朝气的咏志诗,生动展现出青年毛泽东对理想的执着追寻;也有见证中国革命一个又一个胜利的革命诗词,它们是那段波澜壮阔奋斗岁月的忠实记录者;还有充满生活气息的篇章,从不同角度展现了领袖丰富的情感世界。这些诗词全方位地描绘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宏伟画卷,同时也是毛泽东政治理想、生活追求、哲学观念、思维方式、生活阅历、切身感受、思想境界、人生情致、创造才能和审美情趣的生动呈现。</p><p class="ql-block">从这些经典诗词中,我们能够深切体悟到毛泽东在长期革命实践中所展现出的坚韧不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无论遭遇怎样的艰难险阻,他始终坚定地秉持着对革命胜利的信念,如“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将长征途中数不清的艰难困苦视作平常之事,用豪迈的笔触勾勒出红军战士无畏的精神风貌。他那彻底革命和不屈服于外来压力的英雄气概同样在诗词中展露无遗,如“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体现出一种改天换地的凌云壮志与豪情。他热爱祖国、关心人民的革命情怀也贯穿于诗词之中,“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对祖国壮丽山河的赞美之情跃然纸上;“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则直白而深切地表达出他对人民的尊重与依靠。</p><p class="ql-block">毛主席诗词,体现了他在长期革命实践中展现出的坚韧不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彻底革命和不屈服于外来压力的英雄气概,以及热爱祖国、关心人民的革命情怀。重读毛主席经典诗词,我们仿佛能深深领略到他的民族情怀、政治情怀、人民情怀、山水情怀。其诗词气势恢宏、文采斐然、意境深远、至情至性、大气磅礴,往往在看似随意的轻描淡写间,便能展现出纵横万里的宏大境界,发出吞吐山河、雷霆万钧的磅礴气势,让人真切领悟到“湖海荡波澜,全无斧凿痕”的美妙意境。</p><p class="ql-block">毛泽东诗词,蕴含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精神。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征程中,他勇于探索、不懈追求,这种精神融入诗词之中,成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思想根基。他高瞻远瞩、敢作善为,带领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担当使命,这一实践底色也在诗词里得以充分体现。“生命不息,战斗不止”,他以实际行动诠释着“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崇高品质,诗词便是这种精神的生动写照。而他一心为民、一切为民的理念,更化作“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价值追求,贯穿于每一首作品之中。许多毛泽东诗词都与重大历史事件紧密相连,如《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这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激励着人们铭记党的历史,继承和发扬革命精神。</p><p class="ql-block">毛泽东诗词,既有古典诗词的深厚底蕴,又融入了现代革命精神,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具有多方面的重要价值:</p><p class="ql-block">一一文学价值。古典与现代的完美交融。毛泽东诗词传承传统格律意境,突破旧体束缚,赋予全新时代内涵。《沁园春·雪》以豪放洒脱的笔触描绘北国雪景,既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阔雄浑,又有“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自信豪迈,淋漓尽致地展现了革命者的壮志豪情。《七律·长征》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乐观精神,将艰苦卓绝的长征历程升华为一种崇高的革命美学。他的诗词语言凝练、意象宏大,既有李白式的浪漫奔放,又有杜甫式的家国情怀,堪称中国古典诗词向现代转型的杰出典范 。</p><p class="ql-block">一一历史价值。以诗记史,诗史合一。毛泽东的许多诗词都与重大历史事件息息相关,《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记录了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其中“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体现了彻底革命、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决心。《水调歌头·游泳》以“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从容淡定,展现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豪迈气魄。这些作品不仅是文学创作的瑰宝,更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历程的生动记录,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文献价值。</p><p class="ql-block">一一精神价值。革命乐观主义与人民情怀。毛泽东诗词的核心精神是革命乐观主义和人民至上的理念。“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七律·到韶山》)展现了共产党人改天换地的壮志豪情;“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激励人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这种精神时至今日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在面对各种挑战时,能给予我们信念和力量,鼓舞我们奋勇前行。</p><p class="ql-block">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重读毛泽东诗词,我们不仅能看到波澜壮阔的革命画卷,更能感受到穿越时空、历久弥新的精神力量。这些诗词既是历史的忠实见证者,也是未来的启示明灯。正如《沁园春·雪》所昭示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毛泽东诗词将持续给予我们智慧和力量,激励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p><p class="ql-block">本次重新精选毛泽东经典诗词“读与写”50余首,按创作时间顺序排列,分五篇章进行“读与写”一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四篇 (1937 - 1949)</p><p class="ql-block">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p><p class="ql-block">毛泽东以卓越的战略眼光,发表《论持久战》,为抗战指明方向;1946年,解放战争的号角吹响,中国共产党为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展开最后的决战。这一时期的诗词,深刻反映了毛泽东对民族命运的深刻思考与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1936年创作的《沁园春·雪》(1945年公开发表)横空出世,“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以宏大的笔触描绘江山壮丽,而“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惊世之语,更将无产阶级革命者推上历史舞台的中心,彰显出改天换地的气魄。《临江仙·给丁玲同志》中“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盛赞文艺工作者以笔为枪的战斗精神;解放战争时期,《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以“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的磅礴气势,记录了人民军队解放南京的伟大时刻。“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谆谆告诫,既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更是对革命彻底性的坚持。这些诗词不仅是革命进程的史诗,更蕴含着“人间正道是沧桑”的历史规律认知,为新中国的诞生注入了深厚的精神力量。</p> <p class="ql-block">1.《沁园春·雪》(创作于1936年2月,1945年公开发表))</p><p class="ql-block">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p><p class="ql-block">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p><p class="ql-block">一一1936年2月,毛泽东率红军东征抗日,途经陕北清涧县袁家沟时,恰逢大雪。他登上塬上,眺望苍茫北国雪景,联想到中国革命的光明前景,写下此词。1945年抗战胜利后,词在重庆发表,轰动一时,成为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之一。上阕写景,气势磅礴,以“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开篇,勾勒北国雪景的壮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将静态山峦写得奔腾灵动,“须晴日”设想雪后晴光,红与白交织,尽显江山壮美。下阕论史,豪情万丈,由“江山多娇”过渡到评点历史人物,“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虽为英雄,却“略输文采”;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暗含对封建帝王的批判。结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将革命英雄与历史人物对比,彰显无产阶级改天换地的使命与自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 《临江仙·给丁玲同志》(1936年) </p><p class="ql-block">壁上红旗飘落照,西风漫卷孤城。保安人物一时新。洞中开宴会,招待出牢人。</p><p class="ql-block">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阵图开向陇山东。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p><p class="ql-block"> 一一1936年,丁玲第一位到延安的文化界人士,以笔为枪创作革命作品。毛泽东在欢迎宴会上即兴填词相赠,称赞她从“文小姐”到“武将军”的转变。上阕叙事,画面鲜活,“壁上红旗飘落照”点明陕北根据地的环境,“西风漫卷孤城”烘托苍凉而坚韧的氛围;“洞中开宴会,招待出牢人”以质朴语言,写红军在窑洞设宴欢迎丁玲,凸显革命队伍的温暖与凝聚力。下阕抒情,赞誉深切,“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将丁玲的文笔比作三千步枪,盛赞文学创作的战斗力量;“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以对比手法,肯定她从知识分子到革命战士的蜕变,体现中国革命对文人的改造与激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3.《四言诗·祭黄帝陵》(1937年)</p><p class="ql-block">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世变沧桑,中更蹉跌。越数千年,强邻蔑德。琉台不守,三韩为墟。辽海燕冀,汉奸何多!以地事敌,敌欲岂足?人执笞绳,我为奴辱。懿维我祖,命世之英。涿鹿奋战,区宇以宁。岂其苗裔,不武如斯:泱泱大国,让其沦胥?东等不才,剑屦俱奋。万里崎岖,为国效命。频年苦斗,备历险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卫我国权。此物此志,永矢勿谖。经武整军,昭告列祖。实鉴临之,皇天后土。尚飨!</p><p class="ql-block">一一1937年4月5日清明节,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国共两党摈弃前嫌,同祭黄帝陵。该祭文是以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红军总司令朱德名义发表。祭文前8句概括黄帝伟业,其余部分写中华民族的现实遭遇,表达对日本侵略者的愤恨和对民族危亡的忧虑。同时呼吁各党各界团结抗战,共御外侮,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国家和民族命运为重的胸怀,堪称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出师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4.《五律·张冠道中》(1947年)</p><p class="ql-block">朝雾弥琼宇,征马嘶北风。</p><p class="ql-block">露湿尘难染,霜笼鸦不惊。</p><p class="ql-block">戎衣犹铁甲,须眉等银冰。</p><p class="ql-block">踟蹰张冠道,恍若塞上行。</p><p class="ql-block">一一这首诗写于转战途中的张冠道。诗中通过“朝雾”“征马”“露湿”“霜笼”等一系列意象,描绘出一幅寒冷、艰苦的行军画面。“戎衣犹铁甲,须眉等银冰”生动地表现了战士们在严寒中行军的艰苦状况,凸显出革命战士不畏艰难的坚毅品质。“踟蹰张冠道,恍若塞上行”,既写出了当时行军的谨慎,又营造出一种仿佛置身于边塞的苍凉氛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5.《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49年)</p><p class="ql-block">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p><p class="ql-block">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p><p class="ql-block">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p><p class="ql-block">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p><p class="ql-block">一一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拒绝接受《国内和平协定》,和谈破裂。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作战,4月23日占领南京。毛泽东闻讯后写下此诗。开篇气势磅礴,描绘出人民解放军渡江的壮阔场景。“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写出南京解放后,旧貌换新颜的巨大变化,表达出胜利的喜悦。“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以楚汉相争的历史典故,强调要乘胜追击,将革命进行到底。“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升华主题,揭示出历史发展的规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6.《七律·和柳亚子先生》(1949年)</p><p class="ql-block">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p><p class="ql-block">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p><p class="ql-block">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p><p class="ql-block">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p><p class="ql-block">一一1949年,柳亚子3月28日写了《七律·感事呈毛主席》,流露出事不随意的苦闷和退隐之意。毛泽东于4月29日写此诗回应,当时毛泽东刚完成渡江作战,着手筹备建国。前四句回顾与柳亚子的交往,“饮茶”“索句”等典型事件,体现二人友谊,也蕴含共产党人与民主人士的团结之意。“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是诗眼,以幽默、关爱之语,规劝柳亚子不要因一时不顺而牢骚满腹,要目光长远。“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回应柳亚子诗中“退归林下”之意,挽留他参政议政,共建新中国,既充满诗趣,又含蓄意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