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963年小相学校迎来一位“京腔教师”李舒生,李老师1930年生于北京,在京读书到女子中学毕业,1950年入职于山西汾阳,作了一名小学教师。</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汾阳,黄土高原上的风沙裹挟着浓重的方言在乡间小路上盘旋。一位身着简朴却整洁的女子随丈夫从天津回到汾阳,踏入了这片与她成长环境截然不同的土地。李舒生,这位地道的北京女子,带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和满腔教育热忱,开始了她在黄土高原上的教育人生。</p> <p class="ql-block">1955年国家公布《汉字简化方案》, 1958年我国开始使用《汉语拼音方案》推广使用普通话,之后的六十年代初“字从简,言同音”在全国轰轰烈烈展开。小相学校适逢其会好运至,李舒生老师由当时汾阳农村地区最大的完小冀村小学,调到距家(下堡村)较近的小相村小学任教,初到小相这个乡下学校的李老师面临着巨大的文化适应挑战。北京与黄土高原,不仅是地理上的跨越,更是文化环境的巨大转变。当时的农村教育条件极为简陋,教室是土坯房,黑板是涂黑的墙壁,学生们的学习用品“缺胳膊少腿”,更令她困扰的是语言障碍,她那口标准的普通话在当地方言环境中显得格格不入,群众称她为“拍(pia )京腔”老师,学生们听得云里雾里。然而,李老师没有退缩。她白天教书,晚上走访学生家庭,一边学习当地方言以便与家长沟通,一边坚持用普通话教学。她深知,语言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是打开更广阔世界的钥匙。在煤油灯下备课的夜晚,她反复琢磨如何将知识以孩子们能理解的方式传递出去。渐渐地,她那口字正腔圆的普通话不再是与学生间的隔阂,而成为了小相小学最动听的声音,她也成为了这所黄土高原上的农村学校第一位用普通话教学的老师。</p> <p class="ql-block">李舒生的教学艺术体现在她对"妈妈老师"这一角色的完美诠释上。在低年级语文、数学教学中,她从不简单灌输知识,而是如同母亲教导孩子般循循善诱。她会在教数字时带孩子们数短木棒,在教汉字时多用象形与实物对照,她理解农村孩子的生活实际,将抽象的知识具象化,让学习变得生动有趣。更难得的是她对待学生的态度——永远和蔼可亲,永远耐心倾听。当年的一位学生回忆道:"李老师从不大声呵斥我们,即使我们犯了错,她也是轻声细语地讲道理,让我们自己明白对错”。这与当时粗鲁的农村妈妈形成显明的对比,因此被人们称为“妈妈老师”。这种教育方式在当时的农村极为罕见,却深深影响了孩子们的成长。许多学生成年后回忆,正是李老师的温柔坚定,塑造了他们最初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李舒生(前排中)老师八十寿辰时与前来贺寿的早年学生合影</i></p> <p class="ql-block">李舒生的教育成就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上,更展现在她与社区建立的深厚联系中。在六十年代的农村,家长普遍认为读书不如务农实在。面对这种观念,李舒生走家串户,用小相方言与家长拉家常,耐心讲解教育的重要性。她特别关注女童教育,劝说那些打算让女儿辍学干农活或准备早婚的家庭。正是这种超越课堂的教育关怀,使李舒生赢得了"妈妈老师"的美誉,也让她所倡导的教育理念逐渐被群众接纳,也使人们这个京腔教师非寻一般。</p> <p class="ql-block">李舒生老师在小相学校任教,受到领导和群众的认可和好评,可以说她把平凡工作做成了不平凡的事业。回望李舒生的教育人生,我们看到了一种超越时代的教育坚守。她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有的只是日复一日的认真备课、耐心讲解和真心关爱。但正是这种平凡中的坚持,创造了不平凡的教育价值。她用一生诠释了"教师"二字的真谛——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灵魂的塑造者。</p> <p class="ql-block">今天,当我们讨论教育均衡、乡村教师待遇时,李舒生这样的教育者形象显得尤为珍贵。她代表了一种教育精神——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能以专业和爱心点亮学生的心灵之灯。在黄土高原的风沙中,这位"妈妈老师"用她的北京口音为农村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向更广阔世界的窗,而她自己,则把最美好的年华永远留在了那片黄土地上。她由当初公办教师被“六二压”成为民办教师,八十年代初落实政策再度转为公办教师,参加在职进修获得中师文凭,之后被评聘为小学高级教师工作至退休。</p> <p class="ql-block">注: 资料来源于采访李舒生女儿任玉玲及早年听村里人讲述,特别是她的学生的讲述整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年6月29日草成</p>